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典  陈亦纯 《台声》2011,(11):78-81
在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官方网站首页上,《重点推荐》栏上显赫写着“台湾国光京剧《孟小冬》……”这是继2010年6月“两岸城市艺术节”的《金锁记》之后,台湾的国光剧团再次来到大陆,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之后,国光剧团还将带着由“百变青衣”魏海敏领衔主演的新编戏《孟小冬》、年届五旬当家老生唐文华主演的重新修编的老戏《未央天》,巡演上海、河南、北京。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民对于有着“童话王国”美称的丹麦王国一直充满着美好、深厚的感情。90年以前,安徒生著名童话Ⅸ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传入中国;以后,“丑小鸭》、《海的女儿》和《皇帝的新衣》等童话作品曾经像精神食粮一样,伴随和滋润着一代代中国少年儿童成长。如今,满载着北欧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丹麦将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其特有的理念和智慧。  相似文献   

3.
2010年农历庚寅年,俗称“虎年”,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聊一些与虎有关的话题。在人们心目中,虎象征着神秘、勇猛、尊贵、威武。虎有好多别称,许嗅《说文解字》称虎为“山兽之君”;《西游记》中称之“寅将军”;《水浒传》中称之“大虫”;《聊斋志异》中称之‘‘豉王子'’;有些地区还称之“大猫”。  相似文献   

4.
汉字中的“九”,本是一个尊贵、吉祥的数字:老天称为“九重”,皇帝称为“九五之尊”,器物之华丽称为“九华”,北京的名园北海有“九龙壁”,吉祥图案有“九九消寒图”,等等。但这个“九”字前面若加个“老”字,成为“老九”,就带上了江湖气,甚至是匪气;而若在“老九”前面再加个“臭”字,变成“臭老九”,那么,我们就只会闻到牛棚气,甚至一些血腥气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曾与“臭老九”之称,结下过长时间的牵缠难解的“孽缘”。  相似文献   

5.
刘澍 《同舟共进》2009,(7):64-66
新中国电影史上,有两部被批判和封杀的影片格外引人注目:一部是建国初期被直接点名批判的《武训传》,另一部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大写十三年”的荒唐口号中被人为扼杀的《鲁迅传》。而这两部影片,又都与被称为“中国男星第_人’的赵丹直接关联,因为两部影片的主演正是他……  相似文献   

6.
卢璐 《青年论坛》2014,(2):145-148
唐代以来,在统治者扶持下,崇老崇道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在唐玄宗时期,把道家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唐玄宗也成为第一个亲自注疏《老子》的皇帝,在《御注道德真经》和《御注道德真经疏》中,玄宗以“妙本”思想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研究《老子》中的政治理论,也就是“帝王理身”与“无为理国”思想。  相似文献   

7.
史式教授是一位研究历史很有成就的专家,他在国内有些报刊曾辟有“史式谈史”专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最近,史式教授将在专栏中发表过的文章和一些最新作品结集出版了一套“史式谈史丛书”。这套丛书包括《皇帝是个什么东西》、《古来冤案知多少》、《贪官清官各行其道》、《太平天国不太平》四本,共60余万字。这四本书选择历史长河中的一些重要的人物或事件,从点到面或以点带面地评述历史,自立新说。 《皇帝是个什么东西》侧重于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对皇帝制度的产生及其作用和危害作了较深的挖掘。书中对十几位曾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皇帝进行了重新评说,如在评价明崇祯皇帝时,史式教  相似文献   

8.
《西部社会》2002,(3):47-48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夏”。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素以“华夏”自称,“华”含有尊贵的意思,“夏”自然是指夏代传下来的子民和土地。宁夏的“夏”应该也有着这样一点历史的渊源关系吧。  相似文献   

9.
佚文 《今日广西》2007,(15):56-57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0.
在长宁区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代表团分组对人大、“一府两院”各项报告进行了认真的审议。同时,作为本次会议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创新形武,全体代表与列席人员分专题对长宁区“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及《纲要》报告进行了专门审议。  相似文献   

11.
钓鱼岛是中国领土。在中国史籍中,最早记载钓鱼岛的文献是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的《顺风相送》。该书将钓鱼岛称为“钓鱼屿”。其后的中国文献及官方舆图亦采用“钓鱼屿”名称,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第十一次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浙江提督胡宗宪编纂之《筹海图编》等均有记载。因此,日本以所谓“无主地”的理由非法占据钓鱼岛,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2.
我们没啥嗜好,平时喜欢翻点报纸,无论中央级大报,还是芝麻点的小报,皆不拒之眼外。说实话,看了那么多的报纸,我心里一直纳闷,报纸上咱那么多“吃皇粮”的字眼?莫非咱们还活在尚有皇帝老儿的时代?这里仅举几例,让各位看官开开眼:“28人养一个‘吃皇粮’的”(《新华社每日电讯》、“确保全省公安机关‘吃皇粮’”(《人民公安报》)、“天下‘皇粮’食之者众”(《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视剧《十三省》在全国热播,东北抗联十三位抗日英雄,以“十三省”的土匪报号隐姓埋名,潜入哈尔滨周边地区奋勇杀敌的故事广为人知。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最早将“十三省”的历史发掘出来的并非电视剧编导,而是“十三省”中“耿三”的女儿张桂芳。她用了近40年的时间,先后跑了全国6个省市,调查走访了近百人,历尽艰辛和磨难,终于将父亲由“土匪”变成了烈士。  相似文献   

14.
“身为广州市民,我对广州亚运取得的成就非常自豪。”广州市人大代表葛洪义在面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时,态度好像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在刚刚结束的广州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正是葛洪义率先抨击广州亚运没有达到节俭办亚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别无它法     
卖官鬻爵,历史悠久,渊远流长。春秋时的吕不韦,就用计买了个皇帝,和皇帝儿子,自己则官至相国,号称仲父,权倾天下。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评道:“大贾买得皇帝,又买得个皇帝儿子,大奇!大奇”。这要算卖官中的最高档次了。后代卖官的“质量”虽不如吕不韦,数量却大大超过了他。延演至封建王朝末世的清朝,卖官鬻爵已到了见怪不怪的程度,《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均有详尽而形象的描绘。建国后,曾有一段河清海晏的好时光,不意近数年来,封建亡灵又复活了,卖官鬻爵由青萍之末而发展成五六级风,由暗里干到明里干,…  相似文献   

16.
《公民导刊》2008,(6):55-55
无论根据今年生效的《劳动合同法》还是根据早已实施的《劳动法》,这个学院制定的劳动合同上的违约金条款都是无效的。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五条规定:“除本法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相似文献   

17.
上海作家管继平写作上是一把好手,著有散文随笔集《一窗明月半床书》、《上海老辰光》、《民国文人书法性情》等。在上海文人中,管继平可算一位“曝光率”较高的作家。尤其是他所撰的“文人书法”系列文章.先后被《中国书法》、《书法报》、《书与画》、《书法导报》等多家报刊转载,甚至在中国书法网上,管继平与启功等一起被评为“文人书法”网大评论权威。其实,于管继平而言。这倒是其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在书法与篆刻艺术上管继平同样出手不凡。  相似文献   

18.
《孙子》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流传时间最久、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兵学圣典。《孙子》中虽然从头至尾并未提到“心理”一词,但在整篇中却处处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折射出谋略行为的心理问题,把谋略中的有关心理问题发挥到淋漓尽致的透彻境界。纵观《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谋略心理思想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上,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心理战观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谋略认知心理规律;“庙算而战”的谋略思维运筹思想;“权诈”与“诡道”的谋略战术心理方法;形成与应用抗争心理谋略的艺术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从康有为上书看中国知识分子政治意识的觉醒宋德华在主要由知识分子(当时称之为士人)所促成的戊戌变法运动中,康有为上书皇帝①是格外令人注目的历史现象。从1888年《上清帝第一书》请求“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②到1898年9月21日政变当天最后代御史宋伯...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各种方式选取官吏,对其任免调动有种种称呼,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任命官吏的总称是授。具体又分: (1)拜:由皇帝正式授与官职(多属初任),通常称“拜”。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 (2)除:皇帝再次任命官职称“除”。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