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唐朝是我国的盛世,李唐时代的李世民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我读过《李世民传》,深知李世民不仅具有雄才大略,而且非常开明。他和谏臣魏征的关系,是大家熟知的,和贤相房玄龄、杜如晦的合作也是非常成功的: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盛赞李世民,同时也盛赞魏征,称赞房玄龄、杜如晦,李与魏,房、杜,在当时就是主明臣贤两相悦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远不止一个,  相似文献   

2.
贞观宝翰亭     
隋朝末年,太原人李渊镇守河东。其子李世民不仅文武双全,而且还练得一手好字,是个胸怀大志的青年。那时晋阳一带,到处都流传着歌颂晋国开国国君唐叔虞的功德。李世民从小就对唐叔虞怀着仰慕之情。当时隋炀帝荒淫残暴,肆意欺压百姓,搅得天下不安。李世民常常跑到晋祠唐叔虞祠内,跪拜在唐叔虞像前,痛斥隋炀帝祸国殃民的暴行,并发下誓言:推翻隋朝,为民除害,得天下后,效唐王一样,把国家治理的繁荣强盛。后来,李世民辅佐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推翻了隋朝,为发扬唐叔虞治国功德,故定国号为“唐”。李世民继位时,年号称“贞观”。…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帝王的榜样。 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帝王的榜样就在于他懂得从“天子圣明”的自我假象中挣脱出来,以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进丽广开言路,从善如流。更可贵的是.李世民从18岁投军起到53岁病逝。其文治武功屡建佳绩,但他却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力戒自己滋生骄傲自大的情绪,并以古为鉴。以人为镜,明于知人,善于任使,终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与赞叹。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千古一帝,在治国、治吏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5.
李世民论“国、君、民”安立志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史上,曾有一段被史家称之为“贞观之治”的鼎盛时期,在封建专制的漫漫长夜之中,何以会出现这一奇迹,我以为这与唐太宗李世民本人的政治观大有干系。在封建社会里,国、君、民,是最基本的政治架构,三者关系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6.
朱金莉 《当代广西》2009,(18):37-37
李世民北海市海城区工商联常务执委 感言:当代表不为群众说话就是白当。 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正在家中休息的李世民开始忧虑不安起来,索性,他扯了一把伞跑了出去。他又来到了海城区的高德镇,距离他北海市中心的家6公里远。每次冒雨跑来都是因为高德镇一个久悬未决的顽疾:河南路原有的下水道细窄,加之年久失修,排水不畅,一下雨,积水便肆意漫延,  相似文献   

7.
官贼之辨     
官贼之辨刘润为远看,官贼之分如水火,官治贼,贼则专一给官添乱。近观则不然,其瓜葛连络、根节纠缠,颇有几分“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有些官原本是贼,谓之由贼而官。如秦王李世民的许多爪牙,原本就是瓦岗寨的贼。李世民当了皇帝,他们也便作了大官。至于因无力讨...  相似文献   

8.
李世民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的“统战”策略浅谈艾雪[编者按]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是我们从政为民治国的一个方法.我国历史上曾有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其中唐太宗李世民的治世之道与用人之道极有特色,开创了唐朝这一封建社会的鼎...  相似文献   

9.
贞观之治的成功,原因之一即在于君臣相得,这一点没有争议,只是有意无意间被夸大了。 看看李世民如何处理与尉迟恭、房玄龄这些心腹大臣的关系,其中的微妙,大可玩味。 贞观六年(632)在李世民的出生地武功举行宴会,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豪情满怀。宴会上,尉迟恭想起自己无论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还是在玄武门政变的激战中的赫赫战功,有些兴奋有些激动也有些失落,对“次序”排在自己之前的某公不满:  相似文献   

10.
永远的唐碑     
肖白 《前进》2006,(6):56-56
古来胜地多藏宝。在山西省会太原晋祠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镇祠之宝,即大唐天子李世民御制唐碑。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改立太子 被称为“一代英主”的唐太宗李世民。虽然在治国安邦上很有作为。但是在自己的继承人问题上却和他父亲高祖李渊一样一筹莫展。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七岁时,李世民登基,这位完全是军人背景的皇帝,却奠定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文治盛世格局,道理何在呢?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以民为本,任用贤良,虚心纳谏,励精图治,留下了许多生动的故事,他的有关动物的三则趣闻更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千秋帝王业,不如少年狂。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封建帝王中的“完人”,文治武功并盛,既空前又绝后。李世民尽管有过不少封号,如赵王、秦王,以致后来谥号为“太宗”,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最关键的时期和最初的发迹之地是在太原。在这里,少年公子李世民充分显示了其超人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才干、独特的用人思想和出类拔萃的文学天赋。我多少次去晋祠,在众多的古迹中,我特别钟情于唐太宗李世民所书的《晋祠之铭并序》,其文做于唐贞观二十年春(公元646年),兵起太原而得天下的李世民,深感叔虞先王之庇荫,晋阳城民之厚拥,晋水福泽之惠布,…  相似文献   

15.
唐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一面积极休养生息,一面表面上继续对突厥称臣,实则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择时而发。可一场百年难遇的大旱,立刻使得李世民君臣,变得焦头烂额起来。这天,在朝堂上李世民要群臣献计解决国家赈灾款短缺的问题。少府监裴匪舒走出来说,"微臣倒有一个想法,几日前臣听闻,御马监中的马粪堆积如山,臣想恐怕军中的马粪更多,不如把我大唐官府、军队中的马粪,都唐贞观太宗李世民之变后,坐宝座,一面息,一面表  相似文献   

16.
<正>毛泽东对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军事才能有过很高的评价,如指出"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但他惟独对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一事大不以为然。在读《新唐书·李恪传》时,毛泽东批道:"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我以  相似文献   

17.
王元 《现代领导》2013,(12):42-43
名列“五贵” 裴矩,字弘大。原名裴世矩,后来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名讳,改名裴矩。裴矩之父裴讷之曾任北齐太子舍人,但英年早逝.裴矩从襁褓时便由伯父裴让之抚养。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位好皇帝.他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多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之所以如此,客观原因是经过多年战乱,人口锐减,荒芜的土地举目皆是,人民谋生较容易;主观原因是李世民兢兢业业地从事国家建设.作为无上权威的皇帝,李世民以能听取逆耳之言著称.用那时的话来说,就是纳谏,或曰从谏如流.这样的皇帝确实难得.  相似文献   

19.
张素平 《台声》2002,(6):8-9
佛指舍利赴台供奉返回陕西未久,一批重要的陕西唐代文物又前往台湾展出。“天可汗的世界———唐代文物大展”于4月20日在台北故宫隆重揭幕,台湾观众不用远赴陕西便可以观赏该省12家博物馆的206件馆藏唐代文物精品。“天可汗”即唐太宗李世民,因贞观年间回纥等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拥戴李世民为最高首领,并将其尊称为天可汗而得名。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中国时报系是此次文物展的主办单位。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杜正胜说,这批文物见证了盛唐7到8世纪100多年来首都长安的璀璨风华,民众可以从这次200多件展出文物中,深刻体会…  相似文献   

20.
孟宪实 《现代领导》2014,(11):44-44
贞观之初的某一天,唐太宗很高兴,散朝之后请了门下省的副长官王珪等几个大臣喝酒。王珪是前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大臣.玄武门事变后,他也跟魏征一样,接受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招安.成为贞观时代著名的大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