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问:2007年,我丈夫外出打工杳无音讯,后被法院宣告失踪。2011年我丈夫的父母双双去世,留下的房屋、存款被丈夫的兄弟瓜分。我丈夫能分得财产吗?若能,能分多少?  相似文献   

2.
案情:魏某与张某前几年前因合伙开饭店产生经济纠纷.两人散伙后张某以魏某尚欠自己5000元为南一直追要未果。2006年初.张某又多次找魏某之父.魏父无奈之下替儿子与张某达成还款协议。张某立即以还款协议为据提起诉讼.要求魏某归还欠款。魏某答辩称,父亲未经其授权在协议书上签字.该协议无效,请求法院驳回张某诉讼请求。法院审理认为,魏父未经魏某授权即与张某签订还款协议。该协议事后亦未取得魏某的追认。因此,该协议对魏某不发生法律约束力。据此,法院判决驳回了张某的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3.
论失踪人宣告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令之 《求索》2008,(10):144-146
从各国立法实践看,失踪人宣告制度主要包括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失踪人宣告制度作为从国外移植的保护失踪人和利害关系人利益、维护社会关系稳定的制度,在我国民法之中确立是必要的。我国现行立法确立了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并存的立法体侧,然而,由于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有限,我国失踪人宣告制度存在明显缺陷。现在世界各国多利用失踪人财产管理制度代替宣告失踪制度。在将来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我国可以废除现行宣告失踪制度,设立失踪人财产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现行“宣告死亡”制度,在用语上用“宣告失踪”替代“宣告死亡”。  相似文献   

4.
杨喜红 《当代广西》2009,(17):53-53
【案情】 南宁市江南区男青年袁某和女青年张某结婚15年,生育两个儿子。后来,夫妻感情破裂,于2006年3月办理离婚手续。按《离婚协议书》约定,夫妻共同财产归袁某及两个儿子所有,袁某补偿张某5万元,两个儿子由袁某抚养,张某不用承担抚养费。但离婚后,4岁多的次子一直随张某生活,袁某偶尔支付次子的托儿费及生活费。此后,张某曾与袁某协商变更次子的抚养权,要求确认由其抚养次子,袁某认为离婚时约定次子抚养权归他,张桌可以与次子生活,但不能变更抚养权。张某认为,两个儿子的抚养权全归袁某,剥夺了她作为母亲的基本权利,显失公平,而且次子年幼时一直随其生活。2008年2月,张某向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次子归其抚养,袁某一次性支付次子至成年的抚养费48600元。  相似文献   

5.
若星 《民主与法制》2010,(5):52-53,67
赵军15岁的时候,父亲把他托付给同乡孙旭锋.让他跟着孙叔叔到上海、温州等地卖花。一年后的一天,赵军外出卖花,却再也没有回来。儿子突然人间蒸发,哭干了眼泪的父母,历经十年痛苦折磨后无奈地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向法院申请宣告儿子死亡,由此也引出了新的官司。  相似文献   

6.
《民主与法制》2008,(3):65-65
编辑同志: 我朋友魏某以自己的房屋作担保为朋友白某向某信用社贷款五万元。信用社工作人员到魏某家调查房屋情况,当时魏某的妻子秦某在场未表示异议,且魏某办理了抵押登记。后魏某因病死亡。借款期满后,信用社向白某和魏某催要借款没有结果,便向法院起诉,  相似文献   

7.
《民主与法制》2008,(4):69-69
吴某以8000元,钱某以5000元,孙某以5000元,我以4900元共同出资,合伙开办了一家服装厂,并以钱某的名义办理了营业执照。孙某委托其表兄袁某进行管理。后袁某亲自管理合伙企业的财务,再后来袁某将财产交给孙某管理直至合伙终止。在这期间,我与孙某提出退股,某服装厂即请审计事务所进行审计。审计所认为发生短款3000元,赢利5000元。我领回出资款和分红款。服装厂认为短款发生在孙某经营账目期间,故要求孙某赔偿。孙某对此不服,起诉到法院,要求某服装厂退还出资和利息、分配合伙盈余。  相似文献   

8.
[案情]韦某原系宜州市某镇计生站主任。2001年11月间,宜州市某医院主管护师魏某(另案处理)为计生结扎对象黄某等人出具虚假结扎证明,并找到韦某要求其在计生检查中对上述结扎对象予以照顾,并送给韦某好处费700元。韦某收取好处费后在计生检查中对上述对象进行包庇。2001年12月30日,魏某又找到韦某,要求其帮出具虚假的输卵管复通手术证明,韦某利用盖有某镇计生办公章的空白信笺编造虚假姓名、地址,为袁某出具虚假证明交给魏某,致使袁某得以施行输卵管复通手术并超生一男孩。案发后,韦某将赃款退出。  相似文献   

9.
<正>人们常说,离婚是一场痛苦的斗争。对夫妻双方而言,除了感情上的纠葛外,剪不断理还乱的当属财产分割纠纷了——案例案例一:山东省昌乐县某事业单位的一对夫妻2011年结婚登记时办理了婚前财产公证。两年后,小两口因家庭琐事闹起了离婚。双方在财产问题上争执不休,女方说家里的财产多为娘家所赠,男方则另有其他说法。诉至法院后,根据小两口双方的公证书,证明财产确属女方所有。法院以此为重要证据进行审理和判决,  相似文献   

10.
法律释疑     
编辑同志: 我儿子1997年1月去广州至今朱回,音讯全无。他走之前留有一套房子和两家店面,其妻儿得以维持生活。现儿媳要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我和老伴坚决不同意。请问,儿媳的做法有无法律依据,会引起哪些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1.
新农 《人民政坛》2011,(11):39-39
【案情】吴某与同村女孩刘某结婚后,外出打工,2000年,吴某因劳累过度,突然死亡。当时刘某带着4岁孩子与公婆、小叔住在一起。后在刘某强烈坚持下,刘某分得二间住房和部分家产及丈夫遗留的部分财产,并与儿子单独过。  相似文献   

12.
《公民导刊》2012,(11):42
袁某问:2007年11月,李某向我借款10万元做木材生意,后因亏本未按期归还借款,我为此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依法判决李某归还我10万元借款本金及利息。法院作出判决后,因李某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一直未能得以执结。2008年9月,我得知李某所在国企改制,李某有买断工龄款2万元,我要求法院到李某单位协助提取李某买断工龄款2万元。请问,我的要求能得到法院的支持吗?  相似文献   

13.
宣告死亡制度的立法价值在于通过推定自然人已经死亡的结果,稳定因失踪人生死不明而引起人身关系及财产关系的不确定状态,达到重点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的目的。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本用于稳定失踪人民事关系,保护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宣告死亡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却可能为利害关系人带来新的权益损害,弱化法律实施效果。本文将以宣告死亡制度对被宣告死亡人配偶权益的影响为视角,探讨我国宣告死亡制度存在的不足,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民主与法制》2008,(9):68-68
郑某要到较远的地方工作,考虑到外出时间会很长,家里房子无人照顾不行,就将自有的房子借给了当时正急需住房的亲戚赖某居住,同时委托赖某代为管理。郑某离开后,赖某使用该房,后来赖某的儿子打算结婚,赖某在郑某所有的三间房屋所占的院、子里搭了两间封闭型雨棚,用来作为储藏间。  相似文献   

15.
我该告谁?     
编辑同志: 1998年7月,我高中时期的同窗好友刘某到深圳去谋求发展,临行前向我借了人民币5000元,当时写了借条。谁知一走便杳无音信。今年年初,经刘某的哥哥刘天浩申请,人民法院于2001年7月宣告刘某为失踪人,并指定刘某的哥哥刘天浩为刘某财产的代管人。知道这一情况后,我便持借条要求刘天浩归还刘某欠我的借款,但刘天浩对我的要求置之不理,请问,我现在诉之法院,应该告谁? 读者:熊兵  相似文献   

16.
魏某从小随父母从四川来到辽宁大连生活,初中毕业后混迹于社会,曾因抢劫犯罪被法院判三缓五。去年11月,缓刑期内的魏某拦路抢劫一位中学生的MP3和20元钱,沙河口公安分局高家派出所上他家中抓捕,魏某侥幸逃脱,被网上追逃。  相似文献   

17.
一、单项选择题 1.章某和袁某二人因自行车刮蹭而争吵并互相撕打,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袁某被公安机关拘留10日,章某被罚款100元,袁某不服向法院起诉。法院受理后通知章某参加诉讼。章某参加诉讼的法律身份是: A.原告B.被告C.第三人D.诉讼代理人 答:C,此题的考点是第三人。要求考生掌握“只要与公安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就可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2.公安行政诉讼与一般行政诉讼的最主要的区别是: A被告不承担举证责任B.被告是公安机关C送达主体不同D.审理的期限不同 答:B,此题的考点…  相似文献   

18.
解除“过继”关系是否可带走财产和责任田?编辑同志:我友于1992年过继于他人为子,因养父母对他不好,他曾自杀未遂,后又外出半年。回家后,养父母以他走时没有给家里说为由,不让他进门。他的户口和责任田都在他养父母家里。请问:他要求解除“过继”关系,原在养...  相似文献   

19.
小保: 我与魏某婚后成立了一家公司。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登记注册时,记载的出资情况是魏某150万、我50万,当时也未提交财产分割的书面证明或出资属各自所有的书面约定。而今,我们因感情确已破裂准备离婚,但就公司股份问题争执不下,魏某认为应按登记注册的出资比例,他享有四分之三,我享有四分之一:而我则认为全部属夫妻共同财产,应各占一半。请问:哪种观点正确?  相似文献   

20.
詹亮 《公民导刊》2016,(11):48-49
正离婚后,女子袁某发现前夫在离婚协议签订前中了双色球福彩大奖,奖金高达460万元。这笔奖金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吗?袁某要求分得一半奖金的诉请法院支持吗?【案情回放】2015年2月17日,熊某在唐某所经营的彩票店购买了双色球福利彩票一张,并于当晚知悉自己中了巨额大奖。同月25日,袁某与熊某协议离婚并办理离婚手续。第二天,熊某到重庆市福利彩票中心领取税后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