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要建立一个有利于社区矫正的和谐环境,降低社区服刑人员的再犯罪率,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正,根除他们的心理疾患。特别是在心理问题日渐凸显的今天,正  相似文献   

2.
外出经商务工是社区服刑人员的重要谋生途径,立法上应予以肯定并严格规范,我国多省市县对此进行了大量立法探索。《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13条的新规定实际上否认了该现象的可能性,不利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故必须予以修正。未来《社区矫正法》应肯定社区服刑人员的外出经商务工权,并制定分类管理、严格申请审批程序、委托监管、异地管理等规范细则以解决"脱管"问题。  相似文献   

3.
MOOC这场从硅谷、MIT发端的在线学习浪潮,因其大数据、交互性等特点迅速占据高等教育市场。目前我国高职课程建设中存在教师队伍薄弱、教学方法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建设应用成果不广泛等一系列问题。而引入MOOC可以帮助帮助高职院校解决师资问题,运用"翻转课堂"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同时,以MOOC为平台可以强化其核心专业优势,建构高职资源共享平台。以MOOC的特点为突破口为高职课程建设提供借鉴性建议,以期促进高职院校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普及,MOOC教学方式得到蓬勃发展。笔者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该教学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不过,在实践中,MOOC教学方式也暴露出一些内在问题。为促进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师在运用MOOC教学方式时必须善于从实际出发,注重与具体教学条件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新方式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5.
流动型社区服刑人员,是指流动人员中的社区服刑人员,即兼属于流动人口和社区服刑人员的那部分人。流动型社区服刑人员,不仅是社区服刑人员中一个特殊群体,而且也是关乎社区矫正制度发展的重要群体。可以通过建立规范的社区服刑人员流动制度、规范的异地托管制度、全国化的社区服刑人员网络管理制度以及"流动之家"等四种管理模式实现流动型社区服刑人员的良性管理。  相似文献   

6.
依据对河北省某市166名社区服刑人员的抽样调查资料,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考察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系统的状况,结果表明:社区服刑人员的家人、司法所或街道办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是社区服刑人员最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来自朋友的支持程度一般,婚姻状况和有无服刑经历是影响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了解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缺失状况以及上海市在重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网络方面的举措,笔者运用深度访谈与观察法对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网络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网络缺失表现为经济条件下滑、心理压力剧增、学业或工作中断、家庭环境不良与社会处境恶化。上海市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了实际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以及陪伴支持,并且开展了家庭辅导与社区关爱活动。  相似文献   

8.
《社区矫正》作为司法警官院校核心课程,其相应的配套课程在我国高职教育教学起步较晚。其主旨是通过系统的社区矫正知识传授和社区矫正实践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具有与社区矫正工作岗位要求相匹配的技能。因此,在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下,必须加强与当地司法行政机关特别是社区矫正机构的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全国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刑事执行资源库,构建符合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应用型的《社区矫正理论与实践》课程。  相似文献   

9.
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学概论》《心理咨询与测量》。针对不同课程的自身特点,通过分组教学的方式进行实验研究,分组教学与不分组教学的适用范围不同,分组教学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明显优于不分组教学。  相似文献   

10.
罪把心理矫治作为改造罪犯的第四大手段,在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和服务监管安全中发挥着很大作用。这种方法既是开展罪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也是预防罪犯心理疾病发生、对罪犯进行心理咨询与矫治、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对监狱人民警察警衔晋升培训课程《团体心理矫治》的设计,应围绕团体心理矫治的意义及作用,团体心理矫治的相关知识,着重讲解组织团体心理矫治的方法,使受训学员能运用具体方法对罪犯进行团体心理矫治。  相似文献   

11.
服刑人员不良心理及矫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刑人员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我国监狱普遍开展了对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本文根据我国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探讨监狱心理矫治工作,以促进这项工作的发展,提高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家庭暴力现象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也是违法犯罪问题。警察院校开设家庭暴力干预课程具有现实意义和专业价值。从当前警察干预家庭暴力问题的现状来看,积极开设《家庭暴力干预》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刑法是犯罪人的大宪章,那么《监狱法》就应该是服刑人员的大宪章。作为刑事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监狱法》既规定监狱的刑罚执行权和狱政管理权,同时又规定了在押服刑人员的权利。然而《监狱法》实施20年来,由于其规定的过于粗疏、而且未就“服刑人员权利及其救济”专章规定,导致行刑实践中监狱执法者随意性较大,服刑人员的权利不能得到完全保障,监狱侵犯服刑人员权利的事件时有发生。本文在分析现行《监狱法》在服刑人员权利保障方面的不足的基础上,试图提出《监狱法》在完善服刑人员权利保障方面的一些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4.
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机制应当贯穿于判决前、入矫后、解矫前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应严格按照"首要标准"的要求,每个阶段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再犯危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判决前矫正期内的再犯危险评估是基础,评估的重点在于社区风险的防范;入矫后的再犯危险评估是根本,以消除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危险性人格,不断提升矫正效果为目的;解矫前的再犯危险评估是关键,以实现社区服刑人员的再社会化为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下培育社区服刑人员的抗逆力,不仅有利于增强其社会适应力,提升社区矫正效果,更有利于消除社会歧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社区服刑人员的抗逆力作为其成功应对社会融入困境的一种能力、过程及其结果,在本质上是来自于内外各类保护性因素尤其是个体特质、家庭支持以及社会资源等三方面的合力,并通过个体与环境良性互动的综合机制而发挥作用,形成了由压力情境、自我信念系统、行动选择、社会影响构成的抗逆力综合模型。因此,理念上,应从优势视角出发培育和提升社区服刑人员的抗逆力;方法上,综合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挖掘和激发他们的内外各类保护性因素;策略上,基于社区服刑人员群体内部的差异性特点,形成多样化的抗逆力培育路径,以促进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合,推动社区矫正理论和实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监控型"矫正模式相比,汲取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的矫正模式甚为缺乏。作为社会工作三大经典方法之一的小组工作在社区矫正领域中的作用值得探索。对N市C区社区服刑人员角色认同小组实践的研究结果表明,小组活动的开展应当以社区服刑人员动态呈现的需求为焦点,结合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份特点设计相应的小组活动形式和内容,在小组中注入接纳、经验的一般性、情绪宣泄、利他主义、社会化技巧的学习和赋能等治疗元素,通过消解认知障碍、情绪管理学习等间接治疗化解社区服刑人员的负面情绪,推动其自我认知的重新建构,进而提升社区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7.
矫正质量评估是对服刑人员的悔改程度和达到"守法公民"状态程度的评价和测量.服刑人员的心理测评是指运用心理测评的方法对服刑人员认知、情绪、人格和行为等进行系统的数量化评定.两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同时又相辅相成.基于360度考评的监狱心理测评系统将心理测评、人员素质测评、绩效考评的方法有效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考评主体的多元化,考评对象的多样化,以及考评内容的丰富化,可为实现将心理矫治作为服刑人员教育和改造的第四大手段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读了《民主与法制》2011年第17期《向被害人忏悔》一文,感触很深。服刑人员向被害人忏悔,给被害人心灵上的慰藉和补偿,是一种爱的传递。虽然来得晚了一些,但却是被害人等待已久的心愿。被害人感受到了服刑人员真诚的忏悔,由此产生对服刑人员的谅解。这种谅解也是服刑人员盼望已久的爱。这种爱的互动让服刑人员真正享受到了爱,真正懂得了爱,从而增强了积极改造、重新做人的信心和决心。可见,爱的互动是  相似文献   

19.
矫正质量评估是对服刑人员的悔改程度和达到“守法公民”状态程度的评价和测量。服刑人员的心理测评是指运用心理测评的方法对服刑人员认知、情绪、人格和行为等进行系统的数量化评定。两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同时又相辅相成。基于360度考评的监狱心理测评系统将心理测评、人员素质测评、绩效考评的方法有效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考评主体的多元化,考评对象的多样化,以及考评内容的丰富化,可为实现将心理矫治作为服刑人员教育和改造的第四大手段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元分析(Meta-analysis)技术对近10年发表的涉及我国服刑人员SCL-90测查数据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再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男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女性心理健康水平,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监狱服刑人员。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的地理差异,除了在"躯体化"和"强迫症状"两个因子上表现出轻微恶化的迹象外,近10年来总体而言较为平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