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世席 《外交评论》2013,30(4):17-29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有关条约解释、条约名称、条约对第三方的效力、条约冲突以及条约必须遵守等条款的规定,经过对涉及钓鱼诸岛的条约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的条款应解释为包括钓鱼诸岛;二战结束时签订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因为日本签署《日本投降书》而对其具有法律拘束力,日本应将钓鱼诸岛归还中国;战后同盟国与日本签订的《旧金山对日和约》规定南西诸岛等地由美国托管,日本不予反对,中国没有签署而对中国无约束力,美国应因其和《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相冲突而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美日《归还冲绳协定》将本属于中国的钓鱼诸岛交给日本,美国不仅违反了二战结束时有关条约的规定,而且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总之,根据有关涉及钓鱼岛问题的条约,以《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精神对这些条约的效力和含义等进行评估和解释,可以认为中国拥有对钓鱼诸岛的主权,日本对其进行的控制和管理是非法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中日对钓鱼岛屿主权之争的依据人手,分析了日本对钓鱼岛屿的主权主张不符合国际法及以往国际法院判例所确定的原则,并明确了国际法在解决中日钓鱼岛屿主权之争中的作用,阐明了中国对钓鱼岛屿所拥有的无可争辩的主权。  相似文献   

3.
日本诉求钓鱼岛是基于主张该岛屿属于琉球群岛的谬论,但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琉球群岛归属问题就引发了中国报刊媒体强烈讨论,形成舆论界的“琉球观”。通过分析与考察该“琉球观”,可以发现:舆论界强烈主张琉球群岛应该归还中国,充分意识到琉球群岛的战略地位,爱国民族主义和前瞻性认知应予以肯定;但受限于时代局限性,“琉球观”不能科学地认知琉球群岛的区域差异性和地理划界,这也造成了对钓鱼岛的叙述存在错误之处。作为中国研究琉球问题肇始的“琉球观”历史书写,不仅奠定了“琉球再议”的历史舆论基点,而且有助于认识钓鱼岛问题的历史根源,可以为当前中国讨论琉球问题和诉求钓鱼岛主权提供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现代国际法主权的认定依据来看,钓鱼岛列岛自明代中期后已成为我国领土,其间我国曾因《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而于二战结束前丧失对钓鱼岛主权,但是,二战结束后,我国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之规定又重新享有.1971年日美《琉球归还协定》的范围应当仅限于琉球群岛而不包括钓鱼岛.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国际法院的相关判例,钓鱼岛因其自身特殊的地理条件不适宜拥有专属经济区,在中日海洋划界上过多地考虑钓鱼岛可能会使主权纷争愈演愈烈.作为“中界岛屿”的钓鱼岛在海洋划界时原则上应当被视为“部分效力”或“零效力”,忽略钓鱼岛的海洋划界效力,更有利于中日双方解决钓鱼岛的主权归属.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针对钓鱼岛问题的争议不断,双方均主张对其的主权。本文通过对《日本关于钓鱼岛列屿所有权的基本见解》内容的分析,以国际法为视角,采用归纳、实证与历史分析等方法系统论证,提出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及在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上中国提出的按照"自然延伸"原则进行划分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中日钓鱼岛争端迅速升温,成为影响东亚地区安全的重要议题。中日两国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动员,以图在钓鱼岛争端中占据优势。中国的战略动员受日本施加的外部压力、中国国内民众的压力和积极有为的领导人三个因素的共同推动,这一过程包括两个作用机制:第一个机制是日本施加的国际压力直接影响到中国的领导人,迫使其进行战略动员,进而调整在钓鱼岛争端上的战略;第二个机制是日本施加的国际压力引起中国国内民众的反弹,迫使中国领导人进行战略动员。中国领导人在进行战略动员时,主要借助大众动员、资源汲取与投送、制度整合这三种手段。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经历了调整阶段和强化阶段,钓鱼岛争端随着美日同盟的紧密而逐渐升级。美国"重返亚太"和日本民主党上台后,美日两国因相互利益在钓鱼岛问题上密切配合。中国一方面应意识到美国的国家利益在于中日之间的相互钳制,不会为日本夺取钓鱼岛冒风险;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军事实力,同时做好应对钓鱼岛危机的军事准备,为维护国家主权提供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指出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它怎样被日本侵占窃据之后,着重揭示近来日本把中国领土钓鱼岛加以"国有化",是企图把其侵占窃据行为"合法化",变成法理占有,而它这么干,又是和国际金融危机后日本政治的急剧右倾化分不开的。日本政治右倾化,其历史根源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军国主义传统,二战以后美军单独占领日本期间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庇护;其近因则是:日本沉沦在"失去的20年"的经济低迷中难以自拔而失去信心;不能正确对待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而其主要表现则是:否认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责;参拜靖国神社;否定日本政府1993年、1995年认罪和道歉的"河野"和"村山"谈话;修改和平宪法和重新武装日本。这反映了右倾化的核心是要翻二战的案,要改变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要开历史的倒车。  相似文献   

9.
自安倍晋三再度担任日本首相以来,中日双方围绕钓鱼岛的争端迟迟难以化解,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已不仅限于借助炒作"中国威胁论"来实现政治军事大国抱负,而且倾向于视中国为潜在战略对手,日本对中国在战略层面上的制衡态势愈发凸显。从国际、地区、双边及国内层面看,"美国因素"、中日安全困境的上升通道被激活、中日双边矛盾由过去的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向海洋权益之争升级以及两国的国内因素,是导致中日关系陷入僵局的主要原因。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将取决于钓鱼岛争端的发展、安倍政府的对华政策趋向、美国对日本政策走向的态度以及美中关系的走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东亚成为了世界政治中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日本与其邻国之间的领土问题是导致东亚区域不稳定的核心因素,愈演愈烈的中日钓鱼岛争端使两国处在军事冲突的边缘。当日本与邻国发生领土争端时,日本民众是否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会支持政府发动军事冲突?为此,作者在日本进行了以民众为对象的调查实验。对调查实验结果所做的统计分析表明,如果目标国是美国的盟国、日本对目标国的经济依赖程度较高,那么日本民众倾向于反对政府向该国发动军事冲突,而目标国在二战期间是否曾受到日本的侵略这一因素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同时,日本的年轻民众表现出了更强的和平倾向。这些结论为中国的对日外交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对于中日钓鱼岛问题等领土争端,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中国外交应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重新思考和构建中国的国际安全战略。在经贸领域,可以继续加强与日本的经贸合作以增加日本的退出成本,并灵活运用经济手段以增加日本国内的舆论压力。此外,有必要开展针对日本年轻一代的公共外交,由此促进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2009年鸠山政权执政以来,日本开启了民主党执政的新时代。鸠山内阁大幅调整日本对外政策,奉行"友爱"外交理念,推动中日关系一度回暖。但是其继任者菅直人首相上任后,由于国际国内各方面的因素,中日关系急转直下,尤其是在中日钓鱼岛撞船风波以后,日本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导致中日关系跌到历史低点。日本对华外交态度的转变不仅对中日两国,更对整个东北亚安全局势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12年4月,石原慎太郎提出东京都将于年内购买钓鱼岛。到7月24号,日本启动钓鱼岛"国有化"程序。自此钓鱼岛危机开始全面扩大。面对日本方面的错误挑衅,我国政府多次进行抗议交涉,宣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并且派遣海监船抵达中国钓鱼岛外围海域,随后在9月16号决定提交东海部分海域大陆架划界案。我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危机处理。而在政府进行钓鱼岛危机管理的过程中,与以往所面临的外交危机情况所不同的是,国内大量的公民参与。如香港保钓人士登岛宣示主权,但遭到日方扣押。还有9月16号,全国范围内发生了各大城市大规模的游行抗议活动,包括北京、上海、武汉、郑州、长沙、西安等城市。但在活动中出现了打砸抢的不良现象。可见,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并没有十分重视公民参与的作用,公民参与多是自发的。因此怎么协调公民参与,使群众力量发挥作用,防止公民参与的无序混乱也是政府危机管理需要重视的问题,我们应该对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问题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关日安保条约》是美日同盟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条约的多次修改,美日同盟不断巩固强化。近期美国出台2013年国防授权法案,其中涉钓鱼岛条款是继近年来美国政府对钓鱼岛表态以来立法系统首次表明态度。美国对于《美日安保条约》是否适用于钓鱼岛的态度由模糊走向明确,这与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不无关系。利用钓鱼岛争端制造可控危机进而造势借力是美国亚太再平衡的重要策略,这将加剧钓鱼岛争端解决的复杂化,不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分析这些影响,有助于探索解决钓鱼岛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两千多年来,中日关系的历史经历了“强弱型”、“弱强型”两种状态,在21世纪初进入了“强强型”状态,而日本对华政策也渐趋强硬.对中国军事力量日益增强的恐惧,对中国崛起“不适应”的纠结心理,美国出于其全球战略对中日关系的牵制,日本国内的政治乱局,加上钓鱼岛领土争端的升温,这些原因导致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不是随着中国的发展越变越好,而是越变越差,日本国民的“对华好感度”降到了复交以来的最低点,中日建交四十而惑,中日关系正面临严峻的危机和风险.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或者说在本质上,取决于一个半世纪前“脱亚入欧”的日本,能否超越冷战思维和民族主义的情感纠结,诚心诚意地“重返亚洲”.“返亚”可能给日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5.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日双方关于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已经成为横亘在两国间的政治鸿沟。针对钓鱼岛争端,本文提出了充分施展统筹兼顾的大国外交智慧、努力强化争端解决的综合实力战略及继续坚持理性务实的法治强国之路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钓鱼岛问题已并非简单孤立的领土问题或双边关系问题,也不仅是在国际关系意义上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而是与战后日本政治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有所关联.目前该问题已被当成冲绳美军基地驻留、自卫队扩编、“凸显日美同盟关系”乃至修改《日本国宪法》的“背景”或“理由”.若任由有意利用该问题的行为发展,将不仅有损中日关系、影响日美关系及战后国际秩序,包括冲绳民众在内的广大日本国民最终将是最大的受害者.鉴于此,政府与民间有识之士可以考虑加强与有关各方(包括冲绳民众、日本民众、美国政府与民众等)的交流,共同警惕日本政界部分保守势力借钓鱼岛问题对内违背民意、对外制造事端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吴怀中 《外交评论》2014,(3):83-106
2012年9月以来,随着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升温及僵持,两国之间爆发了持续的国际舆论斗争。日本根据形势调整对策,开始力促以国际舆论动员为核心的公共外交活动,意图在领土问题上形成对中国的话语主导权及软实力优势。日本对策转换由短期策略、长期博弈、宏观战略的三个需求共同促成。为有效推动国际舆论动员,日本还在构建政治统筹、官僚负责、官民协同的机制基础上,以"西化站位"优势构建传播策略与话语体系。在进行舆论动员时,日本以外交与媒体为两大路径,在具体方法上则呈现利用国际多边场合演说、政治游说及公关行动、西方主流媒体、网络和动漫等新媒体、驻外机构现场公关的多维立体特征。由于缺失正义和公理,日本的国际舆论动员及外宣攻势难以左右大局,但其某些具体做法以及所产生的国际影响,仍需中方关注并加以切实应对。  相似文献   

18.
钓鱼岛争端是日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日两国关系中最敏感最棘手的问题,本文从分析钓鱼岛之争由来入手。从国际法的的国家条约、先占、禁止反言、时效、时际法等角度力图全面地分析了这个问题,得出钓鱼岛主权理应归属于中国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9.
2012年以来,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端而紧张升级,美日同盟出现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中国国家周边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美国战略重心重返亚太,  相似文献   

20.
2012年以来,中国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变化。中美关系时值美国总统大选而面临种种新的不确定性,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端而迅速恶化,美日同盟出现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中国国家周边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