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6年作者曾报道了寄生于蟒蛇体内的丝状蛇蛔虫(Ophidascaris filaria Baylis,1921)和渐细多宫线虫(Polydelphis attenuata Baylis,1921),最近我们又在蟒蛇体内发现有大量的无尾多宫线虫(Polyolelphis anoura Dujardin,1845)寄生,这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一)虫体的形态描述 无尾多宫线虫虫体较  相似文献   

2.
蟒蛇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蟒蛇科 ,亦称南蛇、琴蛇 ,是世界上最大的蛇类。由于人工饲养蛇类的时间较短 ,对蛇类疾病防治的研究和交流都欠缺 ,有些蛇病仅限于预防 ,尚缺乏很好的诊治措施。口腔炎是蛇的常见病 ,我园自 1993年开园以来一直饲养着蟒蛇 ,几乎都曾发生过口腔炎。经过几年的探索 ,我们基本摸索出了有关蟒蛇口腔炎的预防、诊治方法。1 发病情况每年春天 ,我园蟒蛇都有患口腔炎的病例 ,病情轻者经半个月至 1个月治疗后大多痊愈 ;重者可导致肠炎、肺炎、败血症而死亡。2 临床症状口腔内有大量粘液和脓性分泌物 ,粘膜潮红及溃疡 …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等八种野生珍稀动物蛔虫ITS-2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寄生在大熊猫、小熊猫、黑猩猩、白眉长臂猿和4种熊科动物(北极熊、棕熊西藏亚种、狗熊四川亚种和棕熊东北亚种)体内蛔虫的分类地位,测定了核糖体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2)基因序列,并对这些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和采用UPGMA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寄生在大熊猫、小熊猫和4种熊科动物体内的蛔虫均为贝蛔属蛔虫;寄生在黑猩猩和白眉长臂猿体内的蛔虫为蛔属蛔虫。分析结果提示蛔虫与宿主之间存在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4.
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是珍贵动物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肠道寄生蠕虫,由McIntosh(1939)定名为Ascaris schroederi,Sprent(1968),建立贝蛔属(Baylisascaris)以后将其改隶此属。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西氏贝蛔虫进行了研究。Kikuchi等(1979)做了西氏贝蛔虫成虫外形的扫描电镜观察;邬捷等(1985)做了虫卵的发育及部分生活史观察;杨光敏等(1985)做了包括西氏贝蛔虫在内的数种动物蛔虫的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的蛔虫各有其专性宿主,并引起特有的蛔虫病。常见的家畜蛔虫有猪蛔虫(Ascaris Suum)。鸡蛔虫(Ascarisda galli)、马副蛔虫(Parascaris equorum),牛新蛔虫(Neoascaris vitulorum),羊蛔虫(A,ovis)极为少见,在国内尚未见到详细的形态记述资料。我地87团种畜连,于1982年8月进行寄生虫调查时,从一只4月龄的羔羊体内获得24条成团寄生的大型虫体,其中雄虫有11条、雌虫有13条,经鉴定,确认为羊蛔虫,此在新疆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6.
应用PCR SSCP技术和DNA 序列分析对犬弓首蛔虫(Toxocara canis)线粒体DNA(mtDNA)中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I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弓首属的猫弓首蛔虫、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牛弓首蛔虫及弓蛔属的狮弓蛔虫进行了种间比较。结果显示,犬弓首蛔虫种群内的pcox1 序列差异为2.72%,与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种群间的序列差异为11.38%,与猫弓首蛔虫种群间的序列差异为11. 20%,与牛弓首蛔虫种群间的序列差异为10.40%,与狮弓蛔虫种群间的序列差异为11.48%;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种群内的pcox1 序列差异为0.57%,与猫弓首蛔虫的序列差异为8.23%,与牛弓首蛔虫的序列差异为8.70%,与狮弓蛔虫的序列差异为10.60%。研究证实,犬弓首蛔虫不同地方虫株的pcox1 有一定差异,与同属其他种类及狮弓蛔虫的差异较大;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确为一独立种。  相似文献   

7.
为获悉西藏地区马属动物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采集西藏4个地区马属动物粪便样品111份,采用卢戈氏碘液法和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检测到6种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圆线虫82.88%(92/111)、球虫10.81%(12/111)、阿米巴原虫17.12%(19/111)、马副蛔虫12.61%(14/111)、鞭虫2.70%(3/111)和结肠小袋纤毛虫4.50%(5/111),检测到的寄生虫总体感染率为88.29%(98/111)。另对所有样品基于毕氏肠微孢子虫ITS位点进行巢式PCR扩增,检测到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率为6.31%(7/111),共鉴定出3种基因型:1个已知基因型Ebp C(5/7)以及2个新基因型,分别命名为XZM1(1/7)和XZM2(1/7)。结果表明,西藏马属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严重,尤其是圆线虫的感染率较高,检测到毕氏肠微孢子虫的3种基因型,系统发育分析中基因型XZM1归类于具有一定人兽共患风险的第2群,基因型Ebp C和XZM2属于具有高度人兽共患风险的第1群,证实该地区马属动物是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储存宿主,且在其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兽医科技杂志》1984年第2期第24~27页刊载的《羊脑脊髓丝状虫病变态反应的研究》一文中,有几处提到从羊的血液中发现微丝蚴作为羊脑脊髓丝状虫病显症前的早期诊断,并由此将在血液中发现微丝蚴的羊作为变态反应的未显症试验动物。对此,提出几点不同看法。 首先,引起羊发生脑脊髓丝状虫病的不是微丝蚴,而是牛腹腔丝状虫童虫。根据其生活史,牛腹腔丝状虫的成虫(包括指状丝状虫和唇乳突丝状虫)寄生于牛的腹腔,其产生的微丝蚴(大小为0.202~0.2575×0.0075~0.008毫米,外被鞘膜)进入血液,当蚊虫吸血时(主要为雷氏按蚊和中华按蚊),微丝蚴随血  相似文献   

9.
从安徽、山东和河北省以及上海市郊采集梅花鹿、鹧鸪、獭兔、山鸡、北极狐、水貂、孔雀、海狸鼠、野鸭、野兔、天鹅等11种特种经济动物的粪样,观察了4104个球虫卵囊,共发现4属82种球虫,其中艾美属(Eimeria)74种,等孢属(Isospora)5种,泰泽属(Tyzzeria)1种,温扬属(Wenyonella)2种.  相似文献   

10.
作者于1988~1989年,采集邛崃山系的卧龙、喇叭河、蜂桶寨和岷山山系的王朗4个自然保护区的野外羚牛粪便299份,用沉淀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结果,羚牛体内寄生虫总感染率为92.31%(276/299),包括仰口线虫(Bunostomumsp.)、毛首线虫(Trichuris sp.)、槽盘吸虫(Ogmocotyle sp.)、莫尼茨绦虫(Monieziasp.)、6种艾美尔球虫(Eimeria sp.)、小型肺线虫(属原圆科Protostrongylidae)、蛔虫(属蛔虫科Ascaridae)和圆形线虫(属圆形线虫亚目Strongyloidina)。其中,小型肺线虫为其优势种,感染率75.25%(225/299);6种艾美尔球虫均系新种,它们是四川艾美尔球虫(E.sich-uanensis)、羚牛艾美尔球虫(E.taxicolor)、喇叭河艾美尔球虫(E.labahenica)、花纹艾美尔球虫(E.anthostriatus)、卧龙艾美尔球虫(E.wolongnsis)和王朗艾美尔球虫(E.wang-langncis)。  相似文献   

11.
巨蜥盲花蜱(Aponomma lucasi)亦称虏氏盲花蜱,隶属于硬蜱科(Ixodidae)盲花蜱属(Aponomma),主要寄生于圆鼻巨蜥(Varanussalvator),有时也寄生在其他爬虫类。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支那一些国家;国内仅在云南、广东、贵州等地发现。作者从蟒蛇(Pythonmolurus bivittatus)体表采集到大量巨蜥盲花蜱,在国内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1984~1985年在凉山州畜禽寄生虫区系调查中,发现肉鸽蛔虫(A.columbae)危害较为严重,其感染率为58.3%,感染强度为12.4(7~27)。严重者阻塞肉鸽小肠,患鸽十分消瘦。为了摸清国产丙硫咪唑对鸽蛔虫的驱治效果,笔者于1985年11月~1986年1月进行了本试验,取得了满意效果。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药物:丙硫咪唑(Albendazole),片剂,每片含量50毫克,宁夏化工实验厂生产,批号850801。 2.试验动物:购自盐源县和西昌市,用漂浮法检查有鸽蛔虫卵,临床检查无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13.
读《中国兽医科技》1989年第5期刊载的张嘉儒同志《左旋咪唑擦剂治疗牛混睛虫病》(下称张文)一文后,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和体会,与该文作者商讨以下几个问题:(一)混睛虫病是由带有丝状线虫之感染性幼虫的吸血昆虫刺吸丝状线虫非固有宿主血液时,感染性幼虫进入其体内,经淋巴或血液循环入眼前房,停留于童虫阶段而引起的疾病。牛混睛虫病的病原体为马丝状线虫的童虫,属旋尾目丝虫亚目丝状科丝状属(Setaria)。而牛吸吮线虫病俗称牛眼虫病,又称寄生性结膜角膜炎,是由多种吸吮线虫寄  相似文献   

14.
蛇年说     
今年是农历辛巳年,俗称蛇年。蛇在一般人的眼里,是一种凶恶可怕的动物,它的形象恐怖,有的蛇还会咬人,因此人们一提起蛇就会毛骨悚然、望而生畏。古人就有“杯弓蛇影”之说。所以,人们把“蛇”字,也变成贬意词了,什么“佛口蛇心”、“蛇蝎之心”、“美女蛇”等等,用来形容阴险、恶毒、狡诈以及一切丑恶现象和行为。   蛇在动物王国里是一个种族繁多的大家族,现在全世界发现的蛇类大约有三千多种,毒蛇约有 650多种。我国已知的蛇类 168种,其中毒蛇 47种。   蛇在中国文化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地支与十二属相的配合中…  相似文献   

15.
旱獭是珍贵的毛皮动物,旱獭蛔虫是危害旱獭健康的主要肠道寄生虫。无论野生旱獭还是人工饲养的旱獭都有蛔虫寄生,常造成旱獭体质消瘦,引起大批死亡。本试验利用捕猎的野生旱獭经过人工驯养4~5年,对其自然排出的虫体和用药物驱出的虫体进行了形态观察,同时进行了丙硫苯味唑的驱虫效果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笔者于1990年6月2日至11月2日用四川省达县市生产的“驱虫擦就灵”,先后对甘肃省西峰市、庆阳县的7个单位的猪场和两个乡(镇)的部分农户饲养的463头猪,进行了驱蛔虫试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药为无色透明液体,微有异味,每毫升含左旋咪唑100mg,白色软塑料瓶包装,每瓶5ml。试验动物及方法 试验猪均为自然感染猪蛔虫的猪,年龄在2~4月龄、体重为10~30kg。试验前对624头猪采集粪样,用饱和糖盐水漂浮法进行虫卵检查,检查出有虫卵的463份(感染率为74.2%)全部列为试验对象进行编组。第1组为1  相似文献   

17.
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在自然界分布广泛,通常存在于节肢动物及哺乳类动物的细胞内,对人类及动物均有致病性。近年来美国、英国、苏联、澳大利亚等国均有动物感染衣原体的报道。现就收集到的资料作一综述,供参考。 病原学 衣原体(Chlamydia)在生物分类学上属立克次氏体纲(Rickettsiae)衣原体目(Chlamydiales)衣原体科(Chlamydiaceae)的一个属,根据其生化特性、毒素以及细胞壁抗原的不同,衣原体属(Chlamydia)又分为两个种,即沙眼衣原体(C.tracho-matis)和鹦鹉热衣原体(C.psittaci)。前者可以引起人的沙眼病、包涵体结膜炎、性  相似文献   

18.
1988年4月,我们在宁夏 中卫县1只家兔的肝门静脉中 找到1条丝状的雌性线虫,其 感染率为3.3%(1/30)。后来在宁夏中卫、盐池两县境内剖检21只野兔,从肝门静脉、肠系膜血管及胰静脉中收集到类似的27条虫体,其感染率38.1%(8/21),感染强度1~19条。经鉴定,这些标本属于双辨科(Dipe-talonematidae)小筛属(Micipsella)的努米小筛线虫(M·numidica)。据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寄生动物研究室(1976)记载,我国内蒙古曾发现该种线虫,但至今未见正式报道,而且它的寄生部位欠详。 (一)形态描述 虫体呈丝状,乳白色,两端  相似文献   

19.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产的稀有珍贵动物。大熊猫蛔虫(Ascaris schroederi)感染普遍,据重庆市动物园调查,其感染强度为800~2000条,成都市动物园叶志勇等(1981)曾在一只大熊猫体内发现蛔虫竟达2304条,危害相当严重。熊猫蛔虫是McIntosh于1939年发现的,国内孔繁瑶等(1958)报告过熊猫蛔虫的形态特征,但有关该虫的生活史,尚未见报道。为了更有效地防治熊猫蛔虫病,我们对其生活史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国产丙氧咪唑驱除鸡线虫的研究基础上,根据该药毒性小、对鸡蛔虫及其虫卵都有杀灭作用的特点,于1990年3~7月进行了连续小剂量用药对不同感染期蛔虫的驱杀效果试验及经济效益观察。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动物:选艾维因品种肉用雏鸡180只,于35日龄随机分成6组,每组30只,除第1组为不感染对照外,其余5组人工感染侵袭性鸡蛔虫卵。 2.感染材料:从大庆石油管理局总机厂团结基地等单位鸡场挑选无其它病的104只京白品种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