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衍永 《湖湘论坛》2002,15(1):30-31,67
所谓个体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体,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备的且指导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的总和。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从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从社会和个体的层面、角度相对地区分为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社会道德表现为道德的宏观层面,个体道德体现为道德的微观层面。个体道德建构也就是个人道德上的实现过程,它是通过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道德内化来完成的。通过这种内化,个体确证自我作为道德主体的存在,显示自我的道德个性。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  相似文献   

2.
管窥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C)文化取向的自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作为一种社会自主性存在,是特定历史和文化的社会建构物。文化在个体形成自我感和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以此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表现等方面。本文在浅析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简称IC)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自我概念、自我提升的差异以及生活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个体文化同一性的特殊表现,并进一步对该领域的自我研究做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徐欢  吴国斌 《人民论坛》2015,(2):208-210
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成为德育理论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人的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交互的产物,个体通过观察学习、榜样示范和自我效能获得道德行为,提升道德品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蕴含丰富的德育理念,对开展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起到了启发作用。科学使用社会学习理论,对现阶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全社会公民道德水平,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榜样人物的树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前赴后继、努力奋斗.但榜样教育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宣传教育流于形式,榜样形象十全十美,脱离了实际,不符合时代和人性的发展.塑造真实可信的榜样,使学习者不由自主产生钦佩感,从而自发地向榜样们学习,并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进而以此来调整自己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5.
结构化理论视角下的自我认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认同是指在个体的生活实践中,通过与他人及社会进行能动互动,个体通过内在参照系统形成自我反思,使行为与思想逐渐形成并自觉发展成一致的状况,表现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现实性反思和生命价值的深层次追问.结构化理论认为,自我认同是个体建构和社会塑造互动的过程与产物,自我认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过程,具有经验反思性、连续一致性与主观适宜性.自我认同能为个体的社会生活提供方向感和幸福感,从而实现个体的生活目标,为个体的社会认可提供实现条件,推动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与社会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鑫 《前沿》2008,(5):59-61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反映,它可以分为个体自我意识和群体自我意识。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它可以分为个体自我评价和群体自我评价。社会舆论,是民众自我评价的一种形式,也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指群众的言论,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自我意识可以说是自我评价的基础,而自我评价对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个体自我评价是民众自我评价的基础,社会舆论是一种重要的民众评价活动,因此,自我评价对社会舆论同样有重要作用。人是社会人,生活在社会当中,必然受到各种社会舆论的影响,因此,社会舆论对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如果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着手进行分类,那么道德教育可以分为社会道德教育和自我道德教育。过去,往往偏重社会道德教育而轻视或根本不谈自我道德教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一自我道德教育是指个体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而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自觉地对自己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一种活动。它是个体在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影响下,在高度自觉的道德意识之基础上进行的。其具体过程是:个体正确认识到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相信自己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这些要求,于是激发自我教育的愿望,产生自我锻炼的动机,自觉地控制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道德建设和个体道德的养成中 ,最困难的环节有两个 ,一是社会道德进入个体道德境界的过程 ,即道德教育效果的真正体现 ;二是个体道德修养中一定的道德信念如何始终坚持不懈 ,养成习惯。在第一个问题上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道德意识的传输过程中 ,各种外在因素及个人所处环境的影响 ,道德个体在接受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的产生一些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 ,造成道德意识的变形和传播效果的降低。在第二个问题上 ,由于道德个体已有的道德认识在进入现实的道德实践时 ,往往要面临利益上的让度甚至牺牲 ,也会形成各种心理上的复杂反应 ,导致…  相似文献   

9.
侯静华 《求索》2013,(9):168-170
当身体逐渐走出.政治观就会与自身的体验相互作用和影响,并紧密相连自我主体建构。这种情形对现实世界、文学作品而言也照样如此。对于后殖民性质的当代社会而言。性别与种族的影响因素即便抛弃但它同样会影响自我建构。当个体面对异质文化价值观禁锢时.主体性也一同被限制了。此时,外在的身份确立与自我主体构建必须以正确的身体政治观为基础。莫里森正是这样因其深刻的身体政治意蕴而获得了人们的尊重,她在小说中塑造的少、青、中三位女性黑人的形象将给我们以历久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备课卡片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几种表现 1.要求自我尊重。开始以自我的眼光观察社会、认识人生、学习知识、选择榜样,评价自己与他人,追求个性的丰富和完善,希望自己的才能、特长得到他人认可。2.渴望成才。他们迫切要求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进而升学深造或拥有立足社会的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1.
论个体自觉能动性的人格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个体的根本人格特征就是他作为实践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即能自觉地在对象上表征自我的本质力量。个体的这一根本人格特征,其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识、自主和实现。意识作为个体主体性人格内涵的一个方面,从根本上说是指个体对自我与外在世界辩证统一关...  相似文献   

12.
任桓熠 《传承》2009,(16):70-71
榜样人物的树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前赴后继、努力奋斗。但榜样教育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宣传教育流于形式,榜样形象十全十美,脱离了实际,不符合时代和人性的发展。塑造真实可信的榜样,使学习者不由自主产生钦佩感,从而自发地向榜样们学习,并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进而以此来调整自己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这是高度重视学习的必然结果。加强学习是时势所迫。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现状有喜有忧。其喜表现在于学习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就,其忧在于学习现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不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战略任务的完成,并进一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雷锋为学习榜样,弘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军人自我教育是实现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提高军人自我教育的效果,一是要培养军人个体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解决军人个体的自我定位问题;二是要培养军人个体的自我反省能力,解决军人个体的自我理性分析问题;三是要培养军人个体的自我教育意志力,解决军人个体自我教育的持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地方立法评价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在实际立法过程中,没有一个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对地方立法的质量很难做出客观评估,改进地方立法工作的方向也就不很明确。因此,加强对地方立法评价的研究,确立一个系统的评价体系对促进地方立法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对成文法规进行评估是个新课题。确立一个评价体系,首先是确立评价指标。如能将立法全过程分解成若干能反映质量水准的客观具体的指标,并加以量化分析,则对立法的评价就为可行。对立法过程组成要素的个体评价,综合起来就能反映对法规的总体评价。所以评价体系的确立关键在评价指标的确立。  相似文献   

16.
青年道德榜样情结的养成既是应对道德榜样塑造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必要举措,也是引领青年树立人生目标、走好人生道路的重要动力,更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心理助力。青年的榜样情结不可能凭空产生,要紧密结合青年的身心特点,采取多种途径使青年认识榜样、了解榜样、感受榜样、学习榜样。  相似文献   

17.
一、“自我”概述所谓“自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包括对自己的生理、心理、行为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成分,是个体内心世界的统治力量,是联系个体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惟一纽带。因此,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心理的自我比真实的自我更重要。二、认识“自我”中学生在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肯定”或“错误的否定”。由于他们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因此往往目标超越现实,对自己期望过高却又达不到,为此自卑…  相似文献   

18.
王亮 《理论月刊》2010,(2):54-56
“自我认同”作为一个现代性的话题,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个体的自我认同,既是个体反思性投射和建构的结果,也是社会结构性建构影响的结果。是社会的结构性建构和个体的反思性建构互动的过程和产物。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认为,道德意志是一个辨证的完整的概念,只有在对善和恶的扬弃即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才能形成道德良心,从而确立真正的道德信仰。因此,作为对善的愉悦的体验的"荣感"以及对恶的痛苦体验的"耻感"就成为道德意志形成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往往强调注重正面教育环节("荣感"的教育)而忽视负面教育环节("耻感"教育),道德教育耻感环节的缺失,不利于个体道德信仰的确立。中国古代先贤特别重视"耻感"在道德信仰确立中的作用,并形成了一整套道德信仰确立的"耻感"文化。研究和借鉴"耻感"以及中国"耻感"文化,从个体自我肯定评价活动(荣感)与个体自我否定评价活动(耻感)的辨证统一中能完整地理解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道德信仰确立的评价论机制。  相似文献   

20.
人们研究发现,除了自我防御这一内在心理系统能提供抵御和缓解心理及生活危机外,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背景这一外在因素的精神和物质支持,也是应对心理疾病的防御与治疗,以及解决日常生活危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我国农村弱势群体是一个心理和日常生活面临很多危机的群体,他们面临的危机能否得到解决,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发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必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长期的社会支持网络,给他们提供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等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