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新形势下,怎样增强决策的科学化呢?这是我们在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做到决策的科学化,就必须把增强决策的科学化问题提高到哲学思维的高度来把握,即必须深入探讨哲学思维中主客体相统一的原则与增强决策科学化的内在联系。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主客体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以前的哲学也讲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但是由于离开实践去研究人的认识,因而对于二者究竟怎样统一却没有能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指出了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主体的认识活动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2.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是一项高度综合而又极为复杂的政府行为,在中国现实政治格局中,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主体范围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样态。理论认识的分歧与实践操作的迥异,使得行政决策责任追究主体作用的发挥变动不居,也直接影响了追究的实际效果。主体范围中追究主体、追究对象和追究参与主体的准确认识与合理界定,对于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赟 《青年论坛》2004,(2):11-13
决策理念的认识论属性是决策理念内在规定性的外在延伸,是决策理念本身的显著标志。决策理念既具有主观向客观、认识向实践飞跃过渡的认识论的中介属性,同时它又是主体在一定的利益目的驱使下,运用现实的约束条件对手段和对象进行意志抉择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基层行政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执政能力,尤其在直接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时,基层行政决策尤其要注意决策的多元性、阶段性、法定性、可行性、目的性。为此,本文针对以上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基层行政决策的多元性从政策主体与政策对象来看,政策主体在决策子系统内部活动中,形成自己特殊的态度、感情和信仰。而政策对象(目标团体)在决策子系统外活动中,他们也有自己特殊的态度、感情和取向。政策主体的政策价值观和日标团体的政策价值观的关系,对立或  相似文献   

5.
试论行政决策体制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行政决策体制的现代化,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践部门的认识都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它是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决策中的充分运用;有人认为是在行政决策体制内部实施有效地分权。这些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也不乏偏颇。笔者认为,行政决策体制现代化是指行政决策主体根据法律赋予它的权责体系进行的合理分工,运用各种科学决策方法并依据一定的活动程序进行决策的规则体系,它包括行政决策主体假设的“经济人”化、决策分工的制度化、决策过程的程序化以及决策方式的民主化。行政决策体制现代化的前提:主体假设“经济人”化…  相似文献   

6.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决策是“自为”阶级及其政治主体争取或者从事阶级统治和社会公共管理的一种基本方式。它事关小到社会个人、中到主权国家、大到国际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人们认识政治决策这一社会政治事物,源于接触它的状态,即感知政治主体的决策行为和决策结果所表现的样式、类别、形态、状况。因此,研究政治决策的基础理论,也要考察决策和政治决策的状态,以便透过现象,科学地阐释它的涵义,正确地分析它的特征,本质地认识它的全貌。本文针对政治决策的状态问题,提出笔者的若干见解。一、政治决策的动态涵义和静态涵义…  相似文献   

7.
能动的对象性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概念的重要规定,也是马克思说义在理解主客体关系上,不同于旧哲学,特别是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点。一、旧哲学主体对象性的局限性包括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在内,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受动性方面理解主体,忽视了主体的实践本质,对象性仅是人作为自然实体的受动性。在它看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践不是在主体一客体的结构中进行,而仅仅是在客体>主体的受动“关系”发生。主体的对象性仅是从客体的方面去理解,而没有从主体的能动性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主体与客体及主体自身作为一种实践关系来理解。因而,“主体…  相似文献   

8.
我们认为,认识客体从认识论意义上讲,并不是指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广袤的物质世界的任何事物,而是指在客观现实中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发生关系,与认识主体的内在知识结构、性质以及目的和愿望相对应的那一部分物质世界。换句话说,认识客体是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选择的结果。没有同主体发生认识和实践关系,在认识主体选择  相似文献   

9.
关于纳税主体的法律探讨丁文英纳税主体是税收法律关系的要素之一,但对纳税主体如何界定和分类,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对纳税主体的认识和立法实践什么是纳税主体?在我国税法学界尚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纳税...  相似文献   

10.
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的统一就是价值的本质,这个统一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关系中形成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在能动性作用下的主体在实践关系中认识价值本质的过程。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就是主体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关系促使客体按照主体愿望而满足主体的效应。因而,从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两个维度出发,比较能够深刻把握价值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两个维度中深刻体现了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的根本特性。  相似文献   

11.
高芳 《求索》2013,(10):214-216
主体性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一个热点。教育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关系的多维性、价值意义的变动性、价值主体的创造性,主体性教育的客体性表现为价值主体需要产生的物质性、价值客体功能属性的客观性、价值中介作用方式的实践性。对当前主体性教育研究中出现的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对立、对“主体性”理解的片面化和绝对化、对宏观层面上的教育主体重视不够、对教育自身主体性的认识不足、对培养创新素质的认识不到位等问题进行反思,由此可以更加明确主体、主体性、教育主体、主体性教育等概念的内涵,并对其在理论和实践领域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2.
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的人。从它的结构来看,有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客体是指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的场合,两者是区分的;但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是以工具为中介的。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质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教学活动中的认识结构与一般的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构一样,是由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中介工具组成的。但是,它有其特殊的规定性。教学活动中主体…  相似文献   

13.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首要环节,是行政管理赖以运行的基础。行政决策的是否科学又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的效果。在行政决策的过程中,可能形成的障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理性障碍。主要是指行政决策的主观见诸于客观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 1.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主体对决策问题缺乏足够的相关知识、经验和理解,思维方式和认识不足,因而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常见的认识偏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4.
决策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有目的地分析问题、探索未来、选择目标、确定方案的认识活动。亦即决策就是思维过程。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正向思维,反向思维容易被忽视。殊不知,反向思维在决策过程中,是不可少的,它所起的作用是正向思维所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5.
军事认识的两次飞跃需要中介。第一次飞跃获得的理论成果在指导军事实践活动之前 ,还必须根据特定的军事实践需要、敌我双方的情况以及时空环境等 ,对军事实践的对象、范围、内容、手段、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干扰等作出预测和设计 ,使理论具体化为规划军事实践的最佳行动方案 ,即形成军事决策。作为第二次飞跃起点的军事决策的实施 ,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反馈、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 ,其关键是实践主体的素质和水平及其主观能动性的正确发挥。  相似文献   

16.
论无意识认识胡敏中我们知道,认识就是认识主体通过认识工具观念地再现、接收和把握认识客体的过程,认识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观念形态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就达到了主体和客体在观念上的统一。人是认识的主体,人之所以能成为认识主体,就在于人在认识中...  相似文献   

17.
思维方法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决定性的指导意义,侦查活动也不能离开思维而存在。所谓侦查思维方式,是指侦查人员在把握侦查客体的活动中进行思维的模式,是侦查人员认识对象世界的思维工具,也是其侦查目的得以实现的思维手段或方式。侦查思维,主要包括侦查主体在侦查过程中对犯罪人、犯罪事件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人民是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在社会发展中享有经济主体地位、利益主体地位和监督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为主线。需充分挖掘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价值,以更好地指导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19.
浅议主体在认识途径中的障碍朱静君认识的本质是主体运用自己的思维器官接受、获取、储存、加工和处理来自客体的信息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思维过程是一种在认识主体头脑中进行的内隐活动,在客体作用于主体的感觉器官后构成主体思维中的对象──对客体信息形成的感知材料...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哲学界就认识客体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正确看待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中的作用,以及在确理解认识的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者,客体是指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世界,是主体的认识的对象。客体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