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向立 《求索》2012,(12):232-234
本文从判决离婚的含义、法定条件和依据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判决离婚制度。从离婚标准、离婚原则以及婚姻法的调整对象等视角分析了我国判决离婚制度的局限性:感情破裂的离婚标准忽视了婚姻的伦理性,没有完全反映婚姻的本质属性;感情破裂的离婚原则超越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状况;以夫妻感情作为婚姻法的调整对象不合法理;感情破裂的离婚标准不符合我国婚姻关系的现状。从立法原则、立法技术、立法取向等角度提出了我国判决离婚制度的合理化建议,主张在立法原则上,离婚的法定理由应当是婚姻关系已破裂;在立法技术上,采取概括主义统领并结合列举主义的模式;在立法取向上,离婚理由应相对宽大和自由。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家庭承担着重要的抚育功能,扶养制度是婚姻家庭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亲属扶养制度的基本内容出发,分析了我国亲属扶养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存制度中的不足,对完善我国婚姻法的亲属扶养制度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早在十九世纪初便登上人类立法舞台,现仍为世界多数国家离婚立法所沿用,我国新《婚姻法》正式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建立这一制度的必要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保障儿童权利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登记离婚是我国重要的离婚方式之一,在保障离婚自由的同时,还需要保障儿童权利。我国的登记离婚制度存在适用条件过于宽松,离婚协议缺乏有效监督,忽视儿童权利地位等问题。为完善登记离婚制度,需要树立儿童利益最大化的立法理念,提高登记离婚的适用条件,强化婚姻登记机关的服务意识和监督职责,尊重儿童的权利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涉外扶养之债是建立在扶养权利人与扶养义务人之间具有涉外因素的人身性质的债权债务关系。欧盟成员国关于扶养之债的实体法与冲突法互有歧异。欧盟于2009年正式公布《扶养之债条例》,将管辖权、准据法、判决承认与执行、司法合作等方面的规范集中规定在单一的欧盟立法中,实现了扶养之债区域国际私法的协调统一。践行对人的关怀、尊重当事人对管辖权与准据法的选择、简化涉外扶养之债判决流转程序是该条例最核心的成就。我国在制定国际私法和区际私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吸收和借鉴《扶养之债条例》体现的人权理念、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精神的尊重及便利构建国际或区域扶养之债司法合作网络的制度精髓。  相似文献   

6.
曾晓梅 《前沿》2006,(12):166-168
本文阐述了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内容及性质,对该制度存在的立法缺陷做了较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该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冉启玉 《前沿》2010,(20):81-84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相互享有受扶养的权利并承担此义务。婚姻关系一旦终止,理应尽快了断此种权利义务关系。在现代,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法定条件下原配偶仍然承担支付扶养费的义务。国内外有关离婚后扶养请求权基础的相关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离婚扶养费请求权产生的根据,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离婚后扶养费请求权应以离婚夫妻之间公平分担因婚姻产生的经济上的不利后果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影 《传承》2011,(11):80-81
2001年4月通过的婚姻法修正案中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此制度的制定是离婚制度的一个重要改革,但此制度的规定并未完全发挥其立法作用,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分析此制度的性质及相关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提出完善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田丹 《前沿》2006,(11):155-157
离婚制度是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和大陆四法域的离婚制度比较的基础上,发现其异同,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离婚制度。  相似文献   

10.
正《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第一千零七十七条关于登记离婚的程序中规定了一个月的离婚冷静期,在此期间,任何一方可以向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申请。通过立法形式为登记离婚增加难度的这一做法引起了热议。笔者个人是赞成这个制度的。一、保障离婚自由的同时必须反对轻率离婚在中国的离婚制度发展史上,无论是新民主主  相似文献   

11.
我国200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增设了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然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与我国“合则聚,不合则离”“清官难断家务事”“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的文化传统存在龃龉,未能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同时,也未很好地实现制裁婚姻关系中过错当事人、保护无过错当事人的立法初衷。因此,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时,可废除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将其功能交由侵权责任编的一般侵权责任条款去实现,让我国的法律规范在外来制度与本土观念的冲击中实现自我调适与成长,更好地彰显制度理性与文化关怀。  相似文献   

12.
王绍霞 《青年论坛》2007,(4):110-112
我国法律中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婚内侵权救济制度。按目前法律规定,夫妻在婚内不能提起损害赔偿诉讼,离婚时损害赔偿诉讼也受到诸多限制。婚内侵权如何救济就成为法学界一个难题。从我国立法、司法实践出发,借鉴世界各国立法实践,从保护夫妻权利、尊重夫妻独立主体地位等考虑,应该建立以损害赔偿为主的婚内侵权救济制度,并可通过个人财产补偿、共同财产分割、诉讼时效中止等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13.
夫妻财产制是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重要制度保障。离婚夫妻财产分割是夫妻财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关键之一。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审视现行夫妻财产制是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必经之路。中国的夫妻财产制和离婚夫妻财产分割原则及方法仍然存在着很多社会性别盲点,必须认识这些盲点,完善现行立法,方能发挥夫妻财产制促进夫妻之间社会性别平等的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14.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婚姻法中的确立,标志着我国损害赔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离婚损害赔偿对导致离婚的过错方,令其承担一定的财产责任,以示法律对其过错的惩戒。对离婚中的无过失方,离婚损害赔偿则是对其损失的补偿,对其精神的抚慰。  相似文献   

15.
我国婚姻法探视权主体范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瑜 《新东方》2007,(6):34-35
探视权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2001年新修订的《婚姻法》第38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义务。这是我国婚姻法上首次规定了探视权制度,是立法上的一大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东方》2019,(4)
我国2001年的婚姻法修正案第38条确立了探望权制度。这一制度是对我国婚姻家庭法律关系的进一步完善,是离婚后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父或母对其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实现,保障其子女的健康成长,对离异后父母子女关系的维系具有重要意义。探望权是基于血缘关系基础形成的亲权法律关系的内容,但我国婚姻法将探望权制度归类到离婚制度,按此该权利行使的前提条件为"离婚后",权利行使的主体为不与未成年人一起生活的父或母。该内容所处篇章结构不宜,适用条件错误,权利主体较窄。《民法典草案稿》婚姻家庭编中增加了隔代探望的内容,虽丰富了权利主体,但仍将探望权归于离婚制度,隔代探望的规范过于简单。鉴于探望权制度对完善我国亲权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应重新归类并完善内容,重构我国探望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登记离婚与诉讼离婚并行,共同组成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制度。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婚姻登记条例》对离婚登记的规定有两项重要变革,即:办理离婚登记不再需要单位出具证明信,离婚登记办理时限改为审查合格即时办理。笔者作为长期在婚姻登记一线工作的人员,深切地感受到现行登记离婚程序虽然方便了当事人,但也容易导致一些社会问题。本文就现行离婚登记程序的受理时限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婚内侵权民事责任之审思与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保夫妻对婚内权利平等地享有,有必要对婚内侵权民事责任制度进行立法与司法审思。从立法层面看,我国现行法律虽然没有对侵权主体作任何限制性规定,但却存在某些缺陷。从司法层面看,由于法官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法律所采用的文义解释方法出现了偏差,以及侵权人个人所有的财产不足以赔偿,使得财产责任的法律基础和物质基础不存在。完善婚内侵权民事责任制度需协调该制度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关系,排除婚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障碍,创设婚内侵权请求权。  相似文献   

19.
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是以房养老的形式之一。遗赠扶养在解决老人生养死葬问题的同时,也减轻了社会负担,弘扬了中华民族互助互利的传统美德。但制度的缺陷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淡薄,导致权利义务不对等,责任难以细化等若干问题的出现。遗赠扶养协议的签订需要房屋完全产权、双方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等前提;签订时需详细注明扶养内容,通知利益相关者以获得支持;协议签订后双方需履行各自义务,积极接受第三方的监督评估;相关部门需规范遗赠扶养协议签订过程,制定合理制度,以减少当事人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民事纠纷,实现另类养老合同的功效。  相似文献   

20.
苏欣  殷楠 《求索》2010,(12):152-154
在离婚案件的诉讼和非诉讼解决过程中,对离婚财产纠纷的处理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更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由于我国目前对离婚财产纠纷解决的途径单一、立法与实践脱节、相关专业技术落后,往往导致不公平的处理结果。离婚财产纠纷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区分夫妻共同财产与个人财产以及调查隐匿财产,美国法务会计方法在离婚财产纠纷解决中运用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为我国离婚财产纠纷解决的司法实践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