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闫俊文  ;刘庭风 《求索》2014,(5):66-69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的最高审美境界。意境的蕴成,是我国特有的艺术与哲学、古老的人体科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意境是艺术创作和接受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所创造出来的精神的传播交流场域。意境的形成和接受都是审美场作用的结果。意境的"审美空间"强调意境是生于象外的"艺术空间"、"想象空间",注重意境生成时的心理想象特征,注重中国古代审美心理超越"象外"的艺术趣味,切合中国艺术审美实践的感性经验。  相似文献   

2.
李顺庆  秦杨 《求索》2013,(4):162-164
中国传统艺术和谐求善、借景抒情、追求内心真实,展现出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简洁含蓄的独特艺术意境美,构成了中国艺术美学的和谐精神、艺道精神、人格精神。辉煌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特点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取向和意象性发展范式,其艺术表现又折射出鲜明的美学特征和精神性审度。  相似文献   

3.
杨颖 《青年论坛》2000,(4):77-79
意境涉及到古典文学及其他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和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深层审美心理 ,意境美的神韵可以意会但难以言传。本文尝试从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时空纵横、虚实相生、生命整合等方面认识把握意境创造的基本规律 ,力求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意境的认真开掘 ,为这一古典美学范畴的现代转换做一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创作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是诗画艺术的灵魂,历来被艺术家视为最高的美学追求。中国绘画不仅要求形似,且求其神似,更进一步是要在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基础上追求有“象外之象”的意境美。王宏江先生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美学追求,所以,他的花鸟画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将人们引入更高的艺术境界。清代画家朱耷画鱼不画水,齐白石画虾不画水,但其作品有“画了鱼儿不画水,此间亦自有波涛”的意境,欣赏者可从鱼虾的动态中感受到水波粼粼的生命意境,体悟到作者对生命跃动、与宇宙生机相通的天人合一的情怀。王宏江的《胜似春…  相似文献   

5.
小说意境作为自觉的审美追求从中国古代开始一直延及现、当代文学 ,新时期小说意境的追求既是对传统文脉的对接 ,同时也为满足特定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新时期小说意境的美学内涵体现在情节淡化、场面描写、人物塑造等诸多方面 ,意境创造的方式可以概括为 :化情旨为场面、虚实相生、文体融通。小说意境应该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审美原则  相似文献   

6.
陈国平 《理论月刊》2005,(8):120-122
与西方传统音乐相比,中国传统音乐具有“和”的精神、“虚”的意境和线的形态的美学特征,即体现出中和之美、无言之美和行云之美。本文从儒家伦理准则、道家哲学观念和汉字笔墨趣味等三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系统的审美结构。  相似文献   

7.
古风 《思想战线》2001,27(6):63-66
意境与当代审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近代学者梁启超和王国维的努力,完成了意境由近代向现代的转换,进而成为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当代美学体系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意境在当代审美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对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传统美学资源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8.
汪琦  王炎琪 《求索》2010,(6):92-93,67
中华民族"和"之乐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在先秦奠定,汉魏晋唐对"和"之乐的着力继承与发展,宋元明清"和"之乐与"礼德"得到了有机融合。"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静脉,"和"之乐彰显了东方人特有的气质和魅力。  相似文献   

9.
李思飞 《青年论坛》2011,(3):143-145
服饰是透射一个民族艺术哲学理念的重要窗口。中国传统服装美学一方面受到儒家礼教规范及伦理道德的影响,注重"美"与"善"的相似性,缺乏对人体之美的正视与研究,把服装审美创作看作传播教化、塑造人格、维护礼制的形象表征,遮蔽人体曲线,宽衣博带;另一方面在道家思想统摄式思维观照下,追求衣饰与人体在整体审美上的和谐,淡化人体特征而凸显精神气韵。西方服装美学注重"美"与"真"的共同点,求真务实地强调人体曲线,以探求表现人体的本质美为审美理想。如何承袭中国传统美学智慧,又借鉴西方服装美学求真精神,创造出中国服装独有的时代语言,是中国当代服装设计师们面临的一个意味深长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无”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美学的智慧,这种智慧的源起隐含着原始的巫文化和诗性文化智慧,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的阶段,禅宗哲学的阶段,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学阶段。“无”的哲学美学智慧,就老庄哲学而言,其主要意义在于它破除了只知“有”而不知“无”的思维,形成一种超越的智慧,并奠定了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就禅宗而言,则在于它导致中国心性美学传统的强化,使意境理论和中国艺术美学思维走向成熟;就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学而言,则在于它使中国古代人生境界理论得以形成和实现。“无”的哲学美学智慧与西方现代美学还有许多相通之处,重视这种智慧,对现代人美学智慧的生成,亦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谭顺来 《求索》2013,(9):123-125
中国古典关学的理论基点是先秦哲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概念.“意境”的哲学基点大致有以下几种学术观点:其一.意境源于老庄哲学.该观点是基于对中国美学思想渊源的整体考察而得出的:其二,美学“意境”说深受禅宗佛学的影响,认为意境之“境”就是禅宗心学中的“禅境”;其三,美学“意境”源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该观点强调艺术“意境”是一种基于儒家诗学之上的,融入道家之“超然物外”之境并深受佛教“静穆体悟观照生命”之“妙境”。我们认为,从本质上看,意境包含着主客合一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融合互渗状态,意境生于意象,而缘于情思。意境作为艺术审美理想,要获得自身质的规定性。必须回到意境的创造中去。创造才是艺术意境实现的现实环节与中心论点。  相似文献   

12.
书画艺术审美的核心精神均同时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浸染和引领,其审美的时代共性的本质,便是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整合性折射,在审美意象、精神、意境的追求方面均有着高度的一律性。哲学美学思想是书画艺术审美的内在精神支点,从表面上看,书画表现的是汉字书写和山川风景的描绘,实际上表现的却是人的世界观和内 在的品质修养。其艺术审美特点所呈现出的本质趋同性,无不体现着传统哲学美学思想 引领下精神的物化再现。儒、道、释三者的相互影响渗透,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人文精神、 民族性格和内在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3.
看,凤凰木花如朝霞一片 ——郭小川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也是当代诗歌美学中一个象生活之树一样常青的美学命题。在多年来的闭关锁国之后,我们今天要广开门户,欢迎海上来风,借鉴西方诗歌与诗歌理论的精华,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有的同志对于民族诗歌和民族诗歌理论的传统,则一概斥为“保守”和“僵化”,“意境”论也在他们的反对之列。如孙绍振同志在《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一文中就说:“他们老是把我们的古典诗  相似文献   

14.
高峰 《求索》2010,(6):132-134
建筑门饰"铺首衔环"的图案题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传达着艺术家对时代的深刻感受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通过对构件功能和传统图案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并借助自然界的事物和形象,不同朝代的"铺首衔环"寄托和抒发了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情感。在建筑艺术表现上,这类中国古代构件多为先功能、后装饰,进而演化为兼具美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建筑门饰构件,其以"读"传神、以"兴"传神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型艺术以形写神的美学思想,同时它所传递出的宗教、民俗等信息完美的阐发了以形达意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5.
周云 《前沿》2012,(2):163-164
在中国古代传统人物画作品中,绝大多数的"五分面"人物侧面眼睛都被画成正面"全眼"造型。这是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及审美理念,结合顾恺之画论中所提倡的"传神阿堵"的"传神论"主张,以写意性的造型手法,追求"似与不似"的抽象表现意味,并最终达到"得意忘象"的艺术美学境界,这才是古代传统人物画"五分面"眼睛"全眼"造型之根源。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中,意境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审美范畴。什么是意境?对于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十分深奥的问题,自3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文艺学家和美学家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求,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但是,对于意境的界说依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使意境研究走向深入,使意境范畴的内涵得以正确揭示,不少学者从西方文论、美学中寻求与之对应的范畴进行比较研究。早在30年代,朱光潜先生将克罗齐的“形相”、康德的“意象”看作是与意境基本相当的两个概念。50年代中期,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的意境与西方的典型是平行相等的两个基本…  相似文献   

17.
陈敏南 《求索》2010,(8):189-191
新媒体艺术建立的审美体验的综合性、审美过程的交互性、审美情境的虚拟性等全息性审美方式,与中国艺术美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观照"理念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汲取和发展中国艺术美学思想,使之适应新媒体艺术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表现,将使中国新媒体艺术创作不断彰显时代特色和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8.
黄健 《思想战线》2003,29(2):91-94
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的生成,直接受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影响与制约。直观性、理性、意境,是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表现出来的三大文化审美要素。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所蕴聚的文化美感有机地渗透在中国美学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之中,不仅更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美学的文化审美感染力,而且也形成了中国美学宏观认识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精致构造与抒情表现相结合、伦理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超越现实与主体自由相结合的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意境这一美学概念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在其发展过程中留下丰厚的理论遗产,从中国画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到意境说的出现和影响,今天仍然有不容忽视的继承与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意境是鉴赏诗歌艺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意境的内涵不能简单归结为情景交融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外在景象相互交融所形成的一种意蕴含蓄、景象明晰、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但是对于意境的内涵至今仍然缺乏清晰透彻、令人信服的阐释。本文在吸收前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基础上,结合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追求与实践,对古典诗歌的意境内涵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