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王立 《天津人大》2011,(6):14-15
本届以来,河北区人大常委会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民生思想,将民生作为人大监督的主旋律,书写了人大工作惠民利民浓墨重彩的一页,为全区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相似文献   

2.
卢晓中 《前进》2009,(4):22-23
民为邦本,民富国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高度关注。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进建设和谐社会”一系列造福百姓的政策措施纷纷出台,令无数人感受到了党的温暖。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对民生带来的影响,党和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3.
李胜利 《中国民政》2010,(5):30-30,32
2009年,在济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历城区委、区政府从关注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难有所济的要求,建立完善阳光民生救助体系,让困难群众充分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全力打造阳光民生救助品牌。  相似文献   

4.
张廷登 《当代广西》2007,(22):14-14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时,强调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战略部署寄托了亿万民众的新期待,凝聚了执政党的集体智慧,让人心里更加甜美,精神更加振奋。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实现民生“五有”目标——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一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无疑使城乡困难群众的民生获得进一步的保障。因此,尽快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临时救济为补充,各项救助制度相配套,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成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根据这一要求和现实民生的实际,迅速改善农村牧区民生势在必行。并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新理念,并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报告的独立部分进行了系统阐述,响亮地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在我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彰显了我党执政理念的新调整、执政方式的新变化和执政重点的新转向,标志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下面,我就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谈点个人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7.
于浩 《中国人大》2013,(7):40-4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我认为,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一个‘难有所助’。"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市长陈越良为社会服务提出的新思路,可以说是补齐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服务中的最后  相似文献   

8.
何雁 《今日海南》2011,(3):12-13
2月25日,海南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共9章27节,五万余字,“民生”情怀充盈其间,提出“十二五”期间,计划投入1300亿元,重点实施73个民生项目,着力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重大民生问题,大幅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建设海南百姓的幸福家园。  相似文献   

9.
杨柔坚  杨成功 《群众》2011,(12):82-8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民生”的概念,要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审计要保障社会健康。保障社会健康发展的核心就是要重视民生、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可以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决策依据、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当好坚强卫士。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干部队伍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在平时工作中能否真正做到“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的执政基础坚固与否。组织部门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关注民生”的干部队伍,积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正民生为本,枝叶关情。上学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改革、住房养老……这些关系到人民福祉的民生话题,依然是今年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委员们紧紧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幼有所学、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围绕促进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稳定,纷纷"发声"建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1月23日召开的"推进以‘七有’为重点的民生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  相似文献   

13.
民生是一个大课题,不仅是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涉及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共十七大把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强调“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可以说,这是近年来我国强调民生政策的延续,充分凸现出党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在推进改善民生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政府大包大揽,旧体制回归倾向,应引起高度重视。当前,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是科学进行政府职能定位,注重靠机制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5.
青草 《就业与保障》2009,(11):12-13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会议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也足今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当代广西》2007,(23):1-1
世纪的盛会,人民的盛会。 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落下帷幕。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正> 古今中外,民生乃天下之第一要义。《左传·宣公十二年》最早出现"民生"一词:"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这样定义民生:"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来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赋予了民生崭新的意义,民生问题已然是经济发展的信心之  相似文献   

18.
童国祥 《群众》2008,(2):43-44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要求,是新时期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我们句容市地处茅山革命老区,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地型,也是传统的农业大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苏南长期处于压阵位置。近年来句容市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把富民惠民、改善民生摆上重要的位置,在可用财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围绕“五有”目标,不断加大解决民生问题的工作力度,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和谐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甄君飚 《创造》2007,(11):75-77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报告中,这几句朴实而带有先贤理想色彩的郑重承诺,让百姓惊喜地发现:十七大是一场“民生的盛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表示,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预见,“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关平民生的大话题,将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七大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政策目标涉及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关系到老百姓享受基本人权、享受幸福安康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