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德育实效性偏低关键是学校德育中的学生主体性缺失,具体表现为: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上,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主体德育需求的漠视;在德育的方式方法上,以灌输为特征的传统方法造成对主体认知发展规律的忽略;在德育的载体途径上,以学校为中心的德育体系造成主体价值选择的困惑;在德育的评价标准上,以道德认知为内容的评价体系造成主体人格的分裂。  相似文献   

2.
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德育模式,是新时期大学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交互主体性理论是大学德育必须具备的哲学理念,基于交互主体性理论研究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的构建问题是新时期大学德育教育观念变革的重要课题.经由交互主体性的理论视域对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进行理性诠释,探析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的交互主体性理论基础,构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的德育理念成为增强大学德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人的主体性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及“文化人”假设的理论等充分显示大学德育创新的根本在于“以人为本”。当前大学德育弱效的原因有德育价值不可选择、德育内容远离生活、德育过程缺乏沟通、德育评价简单划一等。因此大学德育创新的原则策略在于坚持发展性原则,促进德育目标的重申与反思;坚持开放性原则,加强德育内容的整合与选择;坚持互动性原则,重视德育方法的探索和创新;坚持规范性原则,追求德育评价的优化和实效。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人格培育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培育主体性人格是现代德育的主向。主体性人格是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和独特个性品质。德育在培育主体性人格方面具有激发、导向、塑造和凝聚作用。主体性人格的培育要贯彻回归生活、体现导向性和凸现主体性原则,实践中要以学生需要为切入点,通过德育方位的改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5.
校园网络的兴起和发展在给高校主体性德育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给它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和整合网络资源,正确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使校园网络为高校主体性德育服务,进而探寻校园网络视角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出路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新课题。从校园网络给高校主体性德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角度出发,对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主体性德育创新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使高校主体性德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高校主体性德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杨现勇 《前沿》2011,(6):49-51
规范化德育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占统治地位,既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又有必然性和有效性。随着社会的转型,规范化德育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其存在的必然性丧失,发生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危机。主体性德育是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对规范化德育的超越,也是当代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刘昂 《青年论坛》2003,(5):64-65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转变德育观念 ,构建适应时代特点的现代德育方法体系。在德育过程中 ,由单纯灌输转向双向互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最大限度地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以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论德育的社会激励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凤玉 《桂海论丛》2006,22(5):59-61
构建完善的德育社会激励机制是有效开展和正确实施德育的必然要求。受社会激励机制内容不完善、激励目标片面、社会舆论正面教育与反面批判结合力度不够和我国现实情况的制约,目前的德育实践中出现了“形神分离”、投入产出非均衡发展等现实困境。因此,迫切需要对德育的社会激励机制进行内容完善、模式创新和环境优化。  相似文献   

9.
白萍 《理论月刊》2005,(12):173-175
激进的伦理相对主义易导致道德教育的虚无主义,但合理的相对主义伦理观尊重人的道德主体性,包容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差异,并关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与情境,因此其德育理念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理性与责任意识、理解与合作情感以及道德创造、道德行动的能力,它对我国高校德育在目标、内容与方法等层面都具有有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滕燕萍 《理论月刊》2007,(5):177-179
高校德育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信息化趋势、社会转轨等社会生活巨大变迁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目标单一过于理想化、内容脱离现实、途径方法陈旧单调等诸多不足,革新高校德育应确立体现道德理想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德育目标,树立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开放的现代道德教育观;适时更新德育内容,使道德理论与现实接轨;开发德育新途径,创新德育方法以增强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华前 《前进》2005,(3):49-51
实践的发展、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必然要求中小学德育注意观察外部世界的发展,紧紧围绕时代的任务和党的政策,从德育客体、德育载体、德育方法等方面,积极探索新思路。 一、更新德育理念,重视德育客体的主体性 更新德育理念,主要是指改变我国传统德育片面  相似文献   

12.
单忠献 《前沿》2006,1(6):108-111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育人新理念。科学德育观是科学发展观在德育工作领域的特殊体现,主张学校德育工作应以“以人为本”为贯穿指导理念、以主体性德育为基本实施途径、以“三教育”为基本实施内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为了落实科学德育观的要求,实现德育工作的实效,就必须在树立德育首位观念、强化德育队伍建设、提高育人能力、改变教育方法、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开拓教育渠道等一系列方面采取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3.
德育人本是基于"人学理论"指导下以帮助学生成人为目的的一种新的德育理念。目前高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德育目标的定位问题、德育内容的无根性问题和德育手段的反人本问题。高校德育人本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为目标,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以实现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增强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并构建高校德育评价新体系为实现路径,以实现学生德性的完满发展,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传统高校德育目标的政治性和工具性制约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德育内容的理想化和空洞化影响了其育人作用的体现,空洞说教或灌输式教育方式致使德育效果不佳。高校德育与人文教育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内容相容、教育功能贯通,因此,可以从教师、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德育评估制度等多方面强化人文教育,突破高校德育困境。  相似文献   

15.
王世赏 《理论月刊》2003,(7):117-120
《德育大纲》颁布前,德育内容按传统的认识、简略的理解和求新的思维来确定。《德育大纲》颁布后德育内容根据德育目标、德育对象及社会发展来确定。德育内容的载体应根据《德育大纲》颁布前的认识,《德育大纲》颁布后的狭义理解和广义理解来确定。  相似文献   

16.
道德智慧的培养:高校德育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智慧的培养是高校德育的着力点。当前高校德育内容偏虚,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不足,导致学生难以生成与发展道德智慧。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智慧,需要重新定位高校德育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优化德育内容,注重道德体验,强化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7.
宋玮  廖薇 《传承》2008,(10):88-89
高校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阵地和渠道。新世纪中国的社会发展对高校德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研究高校德育发展的战略,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方法成为新的课题。本文将立足于当前中国高校德育实施及发展的时代背景,从分析当前中国高校德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入手,分析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应具备目标展望,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德育发展的新思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阵地和渠道.新世纪中国的社会发展对高校德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研究高校德育发展的战略,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方法成为新的课题.本文将立足于当前中国高校德育实施及发展的时代背景,从分析当前中国高校德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入手,分析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应具备目标展望,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德育发展的新思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论及对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伯格把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主张道德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自由意志,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这对我们反思传统灌输式的德育模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德性、道德与幸福的内在关联看,目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知情分离、知行脱节、知信疏离等困境。对此必须创新德育路径,具体表现为三方面:在德育目的及功能上重视德育的主体性价值,在德育内容上加强德福一致的幸福观教育,在德育方式上强化体验式和实践性课程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