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女权主义法学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理论流派众多,解析性别平等的视角和重点也各有不同。本文重点评析了自由女权主义法学、激进女权主义法学、结果平等女权主义法学和综合女权主义法学以及后现代女权主义法学的性别平等观,并试图从它们的视角探讨中国立法应如何保障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内涵、基本特征和指导意义,突破以往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研究的局限性,指出主客对立的观点造成人类异化。从历史和实践观点介绍主体间性理论,并强调主体之间平等、和谐和统一的关系,说明了它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及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晓光 《思想战线》2005,31(2):9-12
当代西方出现的所谓"后女权主义"并不意味着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的终结,而是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转型.后现代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对传统理论的宏大叙事提出了质疑,精神分析法对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成为了传统女性主义理论从微观角度分析妇女解放问题的补充.20世纪90年代的酷儿(Queer)理论以及赛伯女性主义(Cyberfeminism)理论的提出,则是对传统的规范性形态的破译.  相似文献   

4.
黄琳  李艳彬 《前沿》2008,(5):54-55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反思、理论的逻辑发展、改革、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等多重理论和现实因素使得“主体性问题”成为当代中国的理论热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从物本、神本、人本直到人类中心主义和后现代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过程,是人的主体地位不断确立的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的曲折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主体状态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理论反映。主体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何种具体的主义占主流地位以及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王柳丽  闯晓燕 《传承》2006,42(11):22-24
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的建构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主体性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理论的辩证统一。在当代,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建构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对重建本体论者哲学,夯实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挑战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利于改善人类生存状态,架构中西哲学对话的桥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事主体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之一,可是关于民事主体的争论自民事主体概念提出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本文通过对民事权利能力、具体民事权利能力水平和民事主体结构等重要的民事主体理论概念的分析辨别,着重论述了民事主体资格和民事主体结构这两个理论问题,并对我国的民事主体制度构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吴志成 《传承》2014,(10):76-77
主体间性对主体性的超越实质上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超越。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分离,其基本主张是反"逻各斯中心主义"、消解主体性的非理性主义及"向统一的整体开战"。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哲学范式的转换,但也存在未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分离、偏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等后现代缺陷。  相似文献   

8.
党员主体地位理论的提出绝非偶然.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员主体地位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历程.党员主体地位理论启示我们从党员主体的维度去思考党内民主建设的目标、依据、足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晓露  熊力游 《求索》2012,(1):130-131,112
权力和主体是贯穿法国哲学家福柯思想的两个基本主题。他对话语权力的阐释,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主体概念。在对主体身份进行解构和建构的过程中,福柯认为只有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变奏与合奏之中才能把握主体的真相。主体作为话语的功能,其身份的建构从文本的裂缝中凸显出来,具有很强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期研究一直是“匿名主体”的状态,当前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界定大致有政党主体论,领袖主体论,综合主体论,知识分子主体论、群体主体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并非自动生成,而是在主体参与和推动中实现.通过内在结构的分析能够看出,领袖人物、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其中领袖人物是核心主体.  相似文献   

11.
关于<锦瑟>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爱情说"的影响较大.文章通过比较剖析后认为,<锦瑟>的主题其实具有多义性的特点,这主要源于诗人独特的经历和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刑法修正案(七)》增设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填补了反腐败制度和法律体系存在的空缺,为我国打击腐败犯罪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保障。笔者尝试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为视角。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与贿赂犯罪主体范围比较及贿赂主体的处罚认定几个方面对贿赂犯罪主体再探究,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人权的视角下,性骚扰与强奸被认定为性暴力。性骚扰作为最新出现的性暴力,由女权主义的“对妇女的性骚扰”发展而来;而当今时代的强奸,则由古代的“强奸妇女”发展而来。无论强奸还是性骚扰,其发展方向都是走向“性别中立”。这有利于妇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格与主体是意义不同的两个法律概念.民事责任能力应从民事行为能力中独立,同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并列,从而形成完整的民事能力体系.民事责任的独立承担并非判断主体资格的标准,只是对主体特征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警察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警察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双方当事人,它由警察机关和对方当事人构成。警察机关是否具有法律上的主体资格,即能否构成警察主体,则是警察法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文章正是从这一研究角度出发,对警察主体的概念、特征等予以界定,并将与警察主体相关的警察法律关系主体、警察机关、警察人员概念予以阐述和区别,以期加深对警察主体本质特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民事诉讼中作为诉权构成要素之一的诉权主体是多元的,根据民事诉讼的理论及实践,其范围应包括:直接利害关系当事人,相关当事人及特定的非权利主体当事人。文章试就各当事人主体的概念及特征分别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17.
保险标的转让对保险合同的影响,有"对人主义"与"对物主义"两模式。前者以"诚信"为核心价值,在逻辑上更为严密;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保险利益的复合性,存在冲击民事法律基础理论、损失法律效益的缺陷。因旧《保险法》规定过于简陋而造成法律实践上的缺陷,新法则摒弃"对人"转而改用"对物"模式,但这并非理想的立法选择。理想选择是,坚持"对人"模式并辅以平衡双方当事人利益关系修正有关规则。  相似文献   

18.
论侦查主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侦查主体是享有侦查权的机关 ,要提高它的行为效率 ,一方面在组织管理上既要遵循一定的组织原理 ,也要强调灵活有效 ,其组织结构的设置和管理的方式、方法要以激发人性和提高人的积极性为目标 ;另一方面 ,要改善侦查主体的制度环境和建立各种良好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要件仍有一些具体问题值得研究。非机动车驾驶人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在判断时应当以行为人是否是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驾驶非机动车为标准。司法解释肯定了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承包人的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资格,司法实践中应予正确适用。指使者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不能以交通肇事罪中的共犯论处,而是应当以包庇罪定罪;如果是指令肇事者将受害人转移到他人不容察觉、无法救助的地方,致使受害人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则与肇事逃逸者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相似文献   

20.
女性人类学就是将女性主义研究理论与人类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弥补传统人类学研究和女性主义研究理论的不足和偏颇.同时,女性人类学不局限于对女性的研究,其研究范围是也包括男性在内的社会性别研究、性别关系研究,力图建立一种由女性视角和男性视角交错共视的人文视野.本文简明介绍了女性人类学的发展及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对女性人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