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试从西塞罗的《论义务》中提炼出作为罗巴法道德基础的古罗马道德观,分析其在罗马法中的体现及对现代法律制度的影响。在确认社会道德观对于同一时期法治巨大影响的前提下,参照罗马法道德基础对于我国的法治建设提出了“转变法律权威来源;”、“以超前立法唤起法治精神”、“设立公民不损于已的利他义务”等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受制于物质生活条件的社会主体道德和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协调性。然而,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这内部和谐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正受到削弱和破坏,二者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显露:一方面传统的道德观与当代法律观的冲突日见端倪,另一方面被扭曲的道德动机和选择与当代法律的追求目标的错位日益突出。如何善待和修复这些“裂痕”,使两者重新整合,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就此略谈浅见。一、现阶段传统道德观与当代法律观的冲突和错位任何社会的变革,首先反映在观念领域之中。我国向市场经济转…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罪犯道德教育内容多是过高的超越性美德,缺乏基础性的道德要求,不利于罪犯道德水平的提高,所以实现罪犯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刻不容缓。根据社会道德教育的现状,社会道德可以划分为底线道德、普遍的社会道德、超越性的社会美德三个层次,这一划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罪犯道德教育的方向性、社会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犯罪有紧密的联系、犯罪直接触及的是法律,但从根本上说是由于道德扭曲和道德沦丧,使其价值追求出现偏差而走上歧途、因此,道德是防止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丧失道德是走向犯罪的开始。对罪犯的道德教育可以使罪犯加深对自己罪行的认识.真正认罪悔罪,能激发罪犯热爱生活,弃恶从善,能为罪犯回归社会打好思想基础。对罪犯的道德教育要做到言教和身教的有机结合;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结合;在道德教育上强调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在教育内容上,要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试论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的法律指导杨心宇,宋文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克服默守陈规的旧道德观,树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道德观。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观的主要内涵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一种由一定...  相似文献   

6.
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是教化培育的结果,因此,道德教育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搞好道挖繁育,关涉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品位和修养程度。我国现时的道德状况令人堪忧,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滑坡论”和“爬坡论”的争执经久不息。探究道德状况问题,最终必然要触及道德教育问题。道德教育的效益如何?道德教育操作实践存在哪些问题?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更好地加强道德建设,提高道德教育效益,无疑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正处在一个新旧体制、新旧观念的转型时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代替了一…  相似文献   

7.
薛文斌在《山西监狱》报2004年10月3日第5版上撰文,提出了罪犯道德教育的新思路。1,我国罪犯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缺陷。其一,否认罪犯在道德方面的主体性,只有遵守道德,履行道德的叉务,而不能享有道德的权利,罪犯因此对道德教育反感、厌恶。其二,教育内容错位。目前对罪犯的道德教育普遍存在标准过高,使道德神圣化、神秘化,教育内容脱离罪犯的社会实践,成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8.
道德阈限与道德教育的禁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彩平 《金陵法律评论》2002,31(6):27-31,37
传统观念认为:一个人“越道德越好”。事实并非如此,当道德行为超过一定的界限,会由于对他人理性自由的侵害而走向自己的反面,因而道德也有一定的阈限。道德教育,出于对人社会性需要的关怀,在现代已经不能仅由意图的“道德”而实现其初衷,所以,道德教育也有禁忌。道德教育的禁忌在不同的时代有所不同:传统表现为“自由”,现代则表现为“过多的干预”。  相似文献   

9.
马腾 《研究生法学》2009,24(4):85-92
德富林的道德强制理论在英国关于同性恋等问题的立法争议背景下应运而生,是对沃尔芬登委员会报告的批评。德富林的学说可以分为“崩溃理论”和“保守命题”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招致哈特和德沃金等学者的强烈批判。作为法律道德主义下的一种模式,道德强制理论极富启发性并对理论与实务都有较大影响,一方面以“崩溃理论”从根源上解释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另一方面以“保守命题”回答了对于道德信念如何具体地对法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个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对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王人博 《法学论坛》2003,18(1):13-26
中国的法治理论是继受西方的产物。西方的法治学说主要有两种路向 :一是“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 ism) ;二是“普世主义”(ecumenicalism)。前者遵循西方的古典传统 ,通过展示西方某些最基本的价值标准以及对“法”的某些道德要求 ,向人们证明建立一种理性的法律秩序既是合理的也是可能的 ;后者则试图绕开西方那些基本价值和道德要求 ,单就“法律秩序”自身范围内寻求对法治的认知和实践。不同文化按自己的观点去证立法治 ,并从各自的实践和相互对话中达到对法治规范的共识也是可能的。中国法家的“法治观”在一定程度上与普世主义的路径是相融通的 ,本文尝试借着比较法家的法思想与实证主义的法思想来检讨当代中国接纳普世主义法治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德目主义"主张将人类的美德形成具体的条目,在教育过程中把这些条目灌输给受教育者,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德目主义"划分为不同的学派,有的强调以权威的言语作为衡量道德与否的标准;有的主张以自然作为道德判断的评价依据;有的把追求幸福作为衡量道德生活的尺度;还有的则将道德与否归因于理性的推断与思考.就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而言,"德目主义"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德目主义"思维方式的缺陷桎梏了学生品德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从中西立法看道德的法律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的法律化是中西立法实践中常见的现象 ,其实质是把一些道德义务转化为法律义务 ,把道德原则转化成法律原则。但在把道德法律化的实践中 ,那些被法律化的道德必须是能够为社会的主流所接受和践行的道德 ,应注意避免把过高的道德义务转化成法律义务。  相似文献   

13.
李易坪 《法学杂志》2020,(5):121-130
学术瑕疵类、学术垄断类失范行为之所以普遍存在,与科技伦理教育观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的科技伦理教育主要存在法治意识淡薄,忽视培养具有法治思维的科技伦理专业人才,以及缺乏法治化制度保障等问题。然而,法治思维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思维,具有将其引入科技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实现规制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以净化科技伦理生态的道德理想,需要在科技伦理教育的过程中中融入法治思维并凸显法治作用,从而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法治屏障。所以,法治思维视域下科技伦理教育观的完善应从德法并重,严重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应以法律规制为主,且科技伦理教育中亟待重视法治思维的培育等方面着力;法治思维视域下,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对于科研人员科技伦理教育观的培育应从增设科技法和知识产权法课程,强化警示教育,且在对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学术研究和立法规制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4.
Starting from the impossibility of understanding fundamental right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natural law doctrine or positivism, the author tackles the issue of rights from a realistic point of view, that is to sa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 and politics on the one hand,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morality, on the other. Thus the foundation of fundamental rights is the meeting point of conceptions of social morality that are current in the modern world and the political aspect of the conception of pluralist democracy. Moreover, fundamental rights are considered an instrument to enable the social and mora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相似文献   

15.
法与道德关系模式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西方学者在法与道德关系的争论中提出了许多模式 ,著名的有康德模式、富勒模式、哈特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揭示法与道德的关系 ,但都不够理想。法和道德都有观念、规范或制度、秩序三个层次 ,二者的观念层次是相通的和深藏于现在一般所说的价值观念之中。另外 ,在秩序层次二者也是很难区分的 ,因为它都落实在人的行为中 ,而一个行为 ,如果符合秩序的要求或构成社会秩序的话 ,可能同时具有法律意义和道德意义。这样 ,法与道德的区别主要存在于规范或制度层次。  相似文献   

16.
道德和法律的冲突来源于道德的多元化。在专制主义下 ,道德和法律的冲突的调整方式是取消冲突或放任冲突。这两种方式被历史证明是行不通的。适度冲突论是解决道德和法律冲突的设想 ,目的就是要在二者适度的冲突中推动法治不断地进步。  相似文献   

17.
健康心灵和良好德性是互促互进的,对个体健康成长来说,二者缺一不可.关注心灵健康与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最为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儿童的心理与道德问题日益增多和日趋严重,与我们对其心灵健康与德性成长关注不够有关.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坚信在培养健康心灵和塑造良好德性方面,教育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而且要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心态去引导学生寻求生命的意义,确立人生的目标,过有意义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传统社会公德要求人们相善其群,现代社会公德指向一种整合性的功能要求,在多元的个体道德取向和社会共同道德要求之间保持适度张力。宪法作为共同体的组织规则,需要在“个体—社会—国家”的整体框架中进行持续性整合。基于社会公德的整合作用,宪法将其纳入规范体系,促进其整合功能实现。宪法社会公德条款承载着个体实现社会化、维系社会共同体、作为个体与国家的联结中介等理想功能。然而,由于相关文本的规范品格未获充分确认,文本表述不够清晰,实施动力略显不足,导致其功能受到一定阻滞。应当在规范目标的导引下,依托宪法解释,确认宪法社会公德条款的规范品格,阐明其规范内涵,并夯实规范实施的社会基础,促进其理想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浅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红 《行政与法》2005,(12):70-71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网络给他们带来了诸多影响。重视与加强网络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分析了探讨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人的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道德教育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活动中的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包括为“我”性、求善性、内在超越性、自由意志性、自我约束性。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是教育和受教育通过以道德化为中介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德性自我建构的活动。主体道德教育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它以教育和受教育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以民主、平等的教育关系为保证,关注个体的需要,以培养生活中的道德主体为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