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现有发展动力机制遇到严峻挑战,必须寻找新的动力源泉,其出路在于加快推进城镇化。但目前的城镇化存在"虚高成分",唯GDP论、城乡二元体制及城镇发展模式等因素制约了城镇化的顺利推进。下一步必须加快体制改革,进一步清除阻碍中国城镇化的制度障碍和不合理的政策安排。具体包括: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将城镇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培育和发展辐射全国性的重点城市群体系;彻底改革排斥农民进城落户的城乡二元体制;积极推进土地制度的市场化改革;转变城镇发展模式,促进城镇发展在集聚人口方面的效应最大化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在加快,户籍制度、土地瓶颈、资金约束等诸多因素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制约着城镇化进程。客观理性审视户籍、土地、财税、投融资、行政等方面存在的制度掣肘,加快推进相关制度的改革,明晰发展路径,是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推进人口城镇化,而现行的土地制度则是推进人口城镇化的最大掣肘,亟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和发展: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赋予农民土地用益物权主体地位;严格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机制;建立健全农村替代土地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户籍与土地制度联动改革;摆正政府土地管理的职能定位。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的实质,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它直接涉及到城乡居民个人的利益关系。本文指出了了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体制、城乡分割的公共福利、城乡二元的土地所有制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不均衡的利益结构对城镇化发展的制约。提出要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镇非农就业岗位持续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加快江宁的城镇化进程,促进江宁协调发展要建立一个符合江宁实际的城镇发展规划;要制定并坚持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战略方针;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建立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要重视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转移问题;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节约土地;要加强城镇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要加快对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相关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必然选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持续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当前还存在户籍制度、居住场所、就业保障、城市承载能力和土地财产权等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农民工市民化。正确分析和把握这些问题,积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面临城镇化不彻底、集约化程度不高、规划布局不尽合理、矛盾比较突出、农村空心化等诸多问题。鉴于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挖掘内需潜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必须从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等五个方面去着力,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是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妥善解决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必须加快推进改革。因此,努力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推进人口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走出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钓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今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要维护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推进城镇化 ,对于改变当前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促进社会要素的合理流动 ,拓展就业空间 ,拉动内需 ,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几千年来 ,土地一直是农民的命根子 ,远溯历朝兴衰 ,近览改革源头 ,均与土地休戚相关。城镇化过程则是部分农地非农化过程 ,即一定数量土地要转变为建设用地 ,这样 ,一部分农民将失去土地 ,迫使他们从一直赖以生存的土地中游离出来。这就提出了一个严峻且现实的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问题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 ,如何维护失地农民的权益 ,以使他们在失去土地的…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文章从现代化进程视角简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进而阐述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这三大制度瓶颈问题及其改革思路,最后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所应坚持的全域化统筹理念,在全域化统筹发展中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引擎。以政府行政主导、城乡二元体制为基础,农地非农化为支撑的传统城镇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人-地"城镇化增长速度、空间结构以及发展质量严重失衡,加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损害党和政府的权威性,阻碍社会结构转换。推进"人-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要坚持市场主导与协调发展的理念,优化财税体制与资源配置机制,推动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协同改革,推进职能转型与政绩考核政策再设计,从而回归和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2.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中存在重城市发展、轻农村发展,重城镇化速度、轻城镇化质量,重城市规模扩张、轻空间结构优化,重土地城镇化、轻人口城镇化等问题。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是其主要制度障碍,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不合理以及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不科学是其深层次的制度根源。未来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取向是:体现区域的差异性、把握改革的阶段性、强调制度的公平性、注重规划的协调性,为此,应着重进行制度的顶层设计,并积极推进城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高质量的城镇化以及城乡产业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促进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战略任务。城镇化是体现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强大动力。推进城镇化不仅体现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同时,须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创新。然而,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由对城镇化的理解片面、与城镇化相匹配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城乡统筹规划滞后、土地制度不完善、现行户籍制度存在弊端等原因造成的。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必须着眼于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原因,有的放矢,从根本上化解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属于政府主导的推进模式,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进行投融资是推进城镇化的主要手段。当前,征地制度被赋予了重要的融资功能,户籍制度则基本停留在户口政策改革的层面。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制度改革,应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投融资制度,征地制度改革需要赋予农民合理的补偿权,户籍制度改革不是户口改革,应该建立起公平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制度改革可以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策略选择——以哈尔滨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本质上新农村建设是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都市圈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良性互动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是加快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推进,是河北省经济社会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推动力,加快推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对乡镇机构进行改革。河北省乡镇机构改革面临四大问题,要探索乡镇机构改革的路径,以期加快推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推动河北省经济社会长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产生了很多失地农民,由失地农民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需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建立健全征地补偿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的就业机制,以及失地农民的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的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加快城市化进程是缩小差距的根本途径.要将城镇化战略改为城市化战略,用“大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取代“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战略,改革现行土地制度,形成国家所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变征地为征购,加快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合理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快农村承包地流转,形成承包地、宅基地合理退出机制.同时还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统计和公布涵盖城乡的真实失业率,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制度,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完善城市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提供大量廉价自住房.  相似文献   

20.
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措施。推进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和以城带乡的动力,建设新农村是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城乡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持、互为条件、不可或缺。应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