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国际海洋法法庭是专门处理海洋法争端的常设性国际司法机构, 成立至今处理的大 多是关于“船只和船员的迅速释放”的案件, “蒙特·卡夫卡”号案即是此类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法庭 对“蒙特·卡夫卡”号案的审理可知, 法庭在有关“船只和船员的迅速释放” 、规定“临时措施”以及有 关海底争端的案件方面具有强制管辖权, 这使法庭在处理海洋法争端方面处于独特的重要地位。 但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 法庭不是处理海洋法争端的唯一机构。实践中, 更多的海洋法 争端被提交到了国际法院。基于此, 我们应正确认识国际海洋法法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贺鉴 《西亚非洲》2005,(1):60-64
1994年 ,卢旺达有 80万~ 1 0 0万人丧命于旨在灭绝图西族的部族大屠杀中。冲突之后 ,约有 1 0 6万人面临种族灭绝的指控 ,但审判系统却因大屠杀而被严重削弱。国际社会和卢旺达政府一致认为 :重建司法体系和保护人权是卢国家重建的重要条件。联合国成立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审理卢境内的种族灭绝和严重违反人道主义的罪行。为了弥补传统司法程序在处理这一人数众多案件中的不足 ,卢旺达启用了盖卡卡法庭。卢国际刑事法庭与盖卡卡法庭在人权的国际保护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却也还存在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3.
国际法律程序包含了司法程序和仲裁程序。在上述程序中,国际司法程序中的法官和国际仲裁程序中的仲裁员的个人因素都或多或少会在法律活动中产生一定影响。国际司法程序的法官具有独立性,需宣誓只效忠法院或法庭,但其独立性是相对的,选举阶段的政治因素以及当选后法官的国籍、思想、观念都会影响他/她对案件的处理;国际仲裁程序的仲裁员的独立性较之国际法院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等国际司法机构的法官更显不足,争端当事方指定的仲裁员往往代表其利益,维护其立场。在国际法律程序中,法官和仲裁员会在程序规则的制定、传唤证人或专家及视察涉案地点、收受证据、查明事实和法律、对判决结果发表个别意见和反对意见等诸多法律环节拥有一定权利并发挥一定作用。了解和掌握上述法律程序以及法官和仲裁员的个人作用,对于中国已卷入的菲律宾发起的强制仲裁案件以及未来的潜在案件会有所帮助。在中国暂未参与仲裁程序,而且放弃指派仲裁员的情况下,对仲裁员因素的研究有利于监督和避免不利于中国的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一旦中国在未来以某种形式参与到仲裁程序时,需在规则范围内去发挥和制造有利于中国的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3月 14日,河南省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能容纳 400人的审判庭内座无虚席。 8时 30分,随着审判长"把被告人押上法庭"的一声令下,河南省平顶山市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长河等五名被告被 10名威严的法警押上了被告席。因该案为我国建国以来级别最高的政府官员雇凶杀害举报人的报复案件,倍受社会广泛关注。经过 3天半的法庭调查、举证质证和激烈辩论,法庭审理结束后,河南省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于 5月 23日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伤害罪、受贿罪判处李长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同案被告人刘国兴、依志宏等人,分别被判处死刑或死缓。李长…  相似文献   

5.
2015年10月29日,常设仲裁法院公布关于中菲南海仲裁案管辖权和可受理性问题的裁决,将菲方提呈仲裁的15项诉求全部送进第二阶段的庭审。本文探寻第一阶段管辖权裁决之事实与法律瑕疵,以质疑相关诉求移送实体审理之正当性与适法性,并挑战实体裁决相关内容。中菲在南海存在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主张重叠,产生海域划界争端,足以排除菲方第5、8、9、12、14项诉求于实体审理范围外。菲方第3—7、10—14项诉求皆以打压中方行使主权、伸张菲方主权主张为目标,因此与领土主权争端相关,这些不具可受理性的诉求根本不该送入实体审理阶段。  相似文献   

6.
2013年初,菲律宾不顾中方反对,将其与中国在南海的有关争端提交国际仲裁。菲方强推仲裁,不仅违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精神,还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条款,明显涉嫌"滥用程序",法庭理应判定不具仲裁管辖权。菲方主要观点及要求大都自相矛盾,显然属于不实控诉,暗藏借仲裁之机进行舆论宣传的不良企图。本文将逐条反驳菲方照会,并厘清相关事实真相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7.
张晏瑲 《亚非纵横》2016,(4):44-56,123
2013年9月18日,为抗议俄罗斯在北极开采石油,30名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成员乘坐船旗国为荷兰的"极地曙光"号,试图登上俄罗斯的钻井平台。俄罗斯逮捕并扣押了该船只及其人员。2013年10月4日,荷兰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七的规定对俄罗斯提起强制仲裁。10月21日,由于仲裁庭尚未成立,荷兰依据《公约》第290条第5款的规定,请求国际海洋法庭作出临时措施的裁决,要求俄罗斯迅速释放被扣押的船只和人员。俄罗斯对此表示其不接受国际海洋法庭的管辖权,并且不出庭应诉。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对中国提起附件七仲裁,挑战中国在南海的权利。在此案中,中国也没有参加仲裁程序。本文通过介绍"极地曙光"号案和中菲南海仲裁案中对于不到庭的判决,分析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对于不到庭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家庭暴力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打老婆打过了头,不仅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惩处。在同一桩“打老婆”案件中,由中、德、美3个不同国度的法官审理,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结果呢?2001年6月25日-27日,来自这3个不同国家的法官先后在中国西安模拟开庭审理这一“打老婆”的案件。  相似文献   

9.
作为对华海上竞争的工具,美国在南海的"灰色地带行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模糊性,其中包括《公约》下军事活动界定的标准不明。事实上,海上军事活动的界定作为《公约》的遗留问题,一直备受理论界关注,但时至今日在国际司法实践中仍然争议不断,加之当下还面临着传统海洋强国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海洋大国的利益冲突加剧、主权国家的海上活动形式日益丰富等新挑战,导致海上军事活动的界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根据国际司法实践,在军事活动的界定中法庭或仲裁庭主要关注主体因素、行为方式和活动目的,这三个要素构建起了以海上活动的主体为初步证据、重点考察行为方式、在有限范围内兼顾活动目的的界定思路。对中国而言,以实证视角审视作为美国南海典型"灰色地带行动"的"航行自由行动",有助于客观全面认识其法律性质,进而从国际法层面有力回击美国的海上霸权行为,助力完善应对美国南海"灰色地带行动"的中国方案,最终在实现强化南海维权执法的同时,避免冲突失控,妥善处理波谲云诡的南海局势。  相似文献   

10.
南非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保障同性恋权利的宪法,对同性恋者权利的保护主要通过平等权条款禁止性取向歧视.南非之所以在宪法中保护同性恋,与南非种族歧视的历史、非洲人国民大会党的重视、同性恋组织的不懈努力,及域外法律实践的影响密切相关.南非宪法颁布后,宪法法院根据宪法规定审理了一系列与同性恋者有关的案件,这些案件使宪法的规定得到了进一步落实.南非宪法的规定及南非宪法法院的实践,不仅使南非国内法律进一步完善了对同性恋者权利的保护,而且对国外同性恋权利保障的斗争和立法具有典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南海局势与应对海洋法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以来,南海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菲律宾国会通过了"领海基线法案",把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马来西亚前总理巴达维登上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光星仔礁宣示主权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海洋法的新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何应对海洋法的新发展就成了捍卫领土主权、维护合法海洋权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使国际上的海洋法实践开始走上规范化的轨道。但是,由于各国的“海情”有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同,在海洋法实践中遵循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套是不可能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到目前为止各国进行海洋法实践的观察,提出若干规律性的思考,以加深人们对海洋法理论和实践的某些认识。  相似文献   

13.
李毅 《东北亚论坛》2005,14(3):30-34
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制度产生以来,相邻或相向沿海国的海域划界特别是其彼此的专属经济区(或专属渔区)与大陆架应统一还是分别划界问题之重要性日益凸显。独具特色的澳巴海域划界条约采用的划界方法,对中日关于东海海域划界冲突立场之协调富有借鉴意义,在东海中日争议海域,可以通过就大陆架和上覆水域分别划定界线并设立适当联合开发区来解决争端。  相似文献   

14.
菲律宾无视它与中国之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存在与有效性,以变相的岛礁主权争端和海洋划界争端的方式,单方面提起南海争端强制仲裁。虽然此举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规定的条件,但并不意味着菲律宾启动该程序具有非法性。即使中国不接受该仲裁和不参与仲裁程序,也不影响中菲仲裁庭的合法成立及其程序的合法性与对中国不利裁决的有效性。因此,对待仲裁庭的后续书面程序和口诉程序,中国是维持现行政策还是重新参与,是值得重新评估的一个问题。重新参与后续程序应该是中国的一个适当政策选择。因为参与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南海“断续线”的法律地位——可以通过反驳《公约》对之不适用从而避免澄清其地位的棘手问题。更重要的是,依据“南方蓝鳍金枪鱼案”仲裁庭的推理与裁决和中国2006年声明以及国际海洋划界与外大陆架划界案例,《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属于《公约》第281条第1款中排除附件7强制仲裁的“协议”,菲律宾的大部分实体请求属于不可裁决事项,因而仲裁庭应该裁定对本争端无管辖权或不可受理。即使中国继续奉行不参与政策,也不应该无所作为。中国可以采取“间接参与”的方式,在仲裁庭开始书面程序后,公开发表一份正式书面文件,以全面反对菲律宾提起仲裁和反对仲裁庭对争端的管辖权和可受理性。  相似文献   

15.
《国际相互影响》2012,38(1):37-54
Classical realists and Utopian idealists have long disagreed over the nature of international law. While classical realists from E.H. Carr to Hans Morgenthau contend that law is the product of power realit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Utopian idealists reject such power explanations, focusing instead on the institutions that create international law. This study addresses that theoretic struggle by empirically examining the intervention of world politics in the debate proc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A data base is created from the debate record of Law Commission members from 1983 to 1989. Content analysis is performed to test explicit hypotheses that examine the Utopian assumption of an apolitical Law Commission found in the Commission's Statute.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Law Commission functions in a manner that is greatly constrained by global politics and power realities. The focus on institutions, prevalent in the literature, is misleading and fails to capture the essence of the debate process in the Commission. The strength of the findings underscores the necessity for stud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 to employ a more empirical, systematic methodology in thei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北国际河流与东北亚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北国际河流主要以界河为主,鸭绿江、图们江、黑龙江等几条界河构成了中朝、朝俄、中俄的共同边界,界河是相互依存的重要物质因素,它与边界安全息息相关,上述重要国际河流的存在也使得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以及我国东北地区水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对水资源没有很好地开展国际合作等原因,使该流域的水资源已经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我国目前应借鉴建构主义理论,更新观念、以国际法为指导、以河流自然地理为基础建构友善的睦邻关系,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17.
国际人道主义法致力于规制武装冲突,以实现"军事需要"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平衡。叙利亚冲突导致了震撼人类良知的人道主义灾难,也导致了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巨大灾难。叙利亚冲突本身的特征、一些国家暴虐"反恐"的泛滥,国际人道主义法本身的缺陷,都影响了叙利亚冲突各方关于如何实现"军事需要"的考量,导致各方几乎都忽视了国际人道主义法的要求。以参与方的不平等和非对称为核心特征的叙利亚冲突,代表着全球范围内武装冲突的"新常态"。以平等为基础、以互惠为条件的既有国际人道主义法,已经难以满足此种"新常态"。在推进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建设过程中,国际社会须将当代武装冲突的非对称性考虑在内,推动某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与义务。国际社会迫切需要确定"恐怖主义"的定义,以免"恐怖主义"标签被进一步泛化和滥用。国际社会还需检视和减少国际人道主义法与国内外其他规范体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弥合不同规范体系之间的裂痕。  相似文献   

18.
南海航行安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南海航行安全对亚太经济和与亚太经济联系密切的世界其它各地的经济发展都有重大影响,由于南海地区的海盗问题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政治状况有直接联系,并且受到美、日、印等国对东南亚地区政策的影响,国际间打击海盗的合作和推动地区政治、经济、安全机制的建立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