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自然审美到生态审美,从人与自然的"共通性"到"共融性",生态审美是自然审美"润化生命"功能的升华,更倾向于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存"、"共荣"。青藏高原民族文化基因中与生俱来的"与自然和谐共处、永被恩泽"生态观,"欲取先予、永续利用"发展观,让"生态意识"深深的植入藏族文学之中。生态文学作为现代生态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具备"整体化、动态化"属性。基于生态审美视域对康巴藏族生态文学作品的"生态观"进行梳理,可探求传统生态理念与当代生态文化在康巴藏族文学作品中的演绎脉络。  相似文献   

2.
施静 《前沿》2004,(1):187-190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见解 ,孰是孰非至今未曾达成共识。其实我们不必非要得到一个确定而又单一的主题 ,因为从审美客体、审美主体等方面都可以发现《长恨歌》主题是具有多重含蕴的。正是如此 ,直到今天它仍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属于我国古代文论的理论范畴,它是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重要指标.意境通过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虚实相生的创作技法,创造性的审美视角,往往能使文学作品产生韵味无穷的美学境界.因此,意境也成为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之一.  相似文献   

4.
张学祥 《青年论坛》2014,(1):135-139
"祖先崇拜"是黑人原始宗教的典型仪式。黑人作家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演绎着黑人传统文化中"祖先崇拜"的主题,使之成为黑人文学传统的一道亮丽风景。"祖先崇拜"的主题对于美国黑人不仅具有文化寻根的宗族伦理意义,同时还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祖先崇拜"在黑人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是现当代黑人作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艺术转换,从终极追求的高度使之具有了文化身份认同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5.
郑晓明 《前沿》2014,(9):187-189
作家的道德修养和作品价值的判定是怎样的关系体,在此我们通过历史性梳理来廓清思考的维度。文学伦理学的批评范式把作家的道德修养审美化使其成为文学欣赏的构成,文学作品的审美道德化使其成为道德伦理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有很多论者主张二者分离,道德与审美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我们提倡对于作家的道德修养和作品价值判定要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考查。  相似文献   

6.
《诗性效果——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Poetic Effcts——A Relevance Theory Perspective)是艾德里安·皮尔金顿(Adrian Pilkington)2000年新出版的一本力作。在书中,皮尔金顿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出发,回答了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思维表征和加工过程的一般特点。此外,本书探讨了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在文学作品中描述非命题效果。同时,他还提出了"情感特性"和"美学特性"两个概念,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提出了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正王宗仁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定价:36.00元历经4年打磨的中国首套廉政文学作品《爱廉说·中国廉政文学作品精选》共四卷本,分别为散文卷《做官的财富》,诗歌卷《梦想之弦》,报告文学卷《赶考》,微小说卷《抉择》,以弘扬社会清正廉明积极向上正能量为主题,兼具文学性、艺术性、社会性,正是我们今天所处时代的廉政精神的表达。各卷本名家汇集、佳作琳琅,读来如沐春风、如养浩气,赏心悦目,荡  相似文献   

8.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一周年和"十八大"胜利召开,引领青年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提升文化精神境界,营造高雅的校园氛围,6月15日,学院党办、学生处、团委与沈阳音乐学院民进支部举办了经典艺术进校园演出活动--"喜迎十八大,传承红色经典"主题音乐会。  相似文献   

9.
当代的审美文化明显具有美的泛化和丑的炫魅的二元特征,而丑的炫魅的基础在于新的媒介,尤其是网络的出现对我们的生存所构成的四种模式。自恋一迷恋、启蒙说教、娱乐一消费、恐惧焦虑分别构成了丑炫魅的的心理平台、动力机制、社会根基、精神主题,而这也充分印证了媒介对于存在的构成,从而对于审美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主题是个外来语。对其涵义,文学界历来有不同的理解和说法。较为普遍的两说是:(一)主题即主要题材;(二)主题即主题思想。 “在文学理论中,把被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现实生活现象的范畴叫做文学作品的主题。”这指的实际上就是主要题材。在五十年代,这是有代表性的说法。此说多以某些苏俄文论家的论述为依据;而在高尔基关于“永恒的主题”的那段文字里,也能看到,把主题说成或理解为主要题材,不自今日始,亦可谓“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相似文献   

11.
梁忠宝 《前沿》2013,(8):127-128
"美国梦"不仅是现实生活的一个主题,也是文学作品中的主题。"美国梦"历经时代变迁,经久不衰,主要是得益于其带有宗教烙印的社会文化环境。深厚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使"美国梦"在迷茫的时代得到救赎,在奋进的时代得以发扬。社会文化在"美国梦"中的精神支撑作用对发扬"中国梦"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汪榕 《思想战线》2012,38(5):135-136
傣族手工织锦受到傣族传统纺织技术知识、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积淀、宗教信仰习俗和社会文化交流情况的影响,其审美特征不仅经由静态的织锦产品体现,也存在于动态的织锦生产过程当中。直到现在,从纯粹审美角度考量的傣族手工织锦产品,尚未在一般意义上获得绝对的经典地位,因为它或多或少地尚未与它的产生所依赖的人群状况,以及它在实际生活经验中所产生的对人的作用分离开来。对傣族手工织锦的考察有助于从美学理论层面"恢复审美经验与生活的正常过程间的连续性",①因为其正是这样一种处于"经验"之中的艺术,其审美特征从极其微观的角度呈现了地方性、小传统族群社会中民族民间工艺在"美的生成"、"工艺之美"、"审美体验"以及"美的内涵"层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客观依据.那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回答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它们之间存在着内部结构关系,其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是主题的基础,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回答作为主题的核心内容,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回答构成了主题的目标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殿林 《传承》2009,(6):36-3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客观依据。那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回答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它们之间存在着内部结构关系,其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是主题的基础,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回答作为主题的核心内容,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回答构成了主题的目标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世纪行》2021,(6)
正同志们:大家上午好!在"七一"建党百年华诞前夕,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党的生日。我们邀请了湖北省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以"楚商茶座"为平台,围绕"学习百年党史,凝聚奋进力量"主题,共同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史,结合自身企业、个人的发展历程、经历,大家畅谈了发展成就、工作体会,共同感受中国共产党胸怀千秋伟业、  相似文献   

16.
京派小说家以大量的篇幅描绘了乡村生活特有的风俗画,表现出浓郁的民俗色彩和素朴的民俗美。文学作品对独特的民俗色彩的展示,不仅是一种生活现象的展示,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本质的揭示。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到历史中,透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揭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7.
门罗小说的"逃离"主题不是概念性的,有和我们自身相通的深奥。它与加缪的"荒谬"有交集,但主要源自门罗自己的生活而非哲思;这一主题所凝聚的现代人的痛苦具有古希腊文学的深刻背景,且唯能从后者中获得慰藉;对"逃离"的高度关注是作家对"逃离"人施以悲悯的方式。门罗小说内部的"作品存在"借助加缪、柏拉图等人的哲学作品得以敞开。  相似文献   

18.
当前英语专业的外国文学教育走进了一个误区,教学不以文本为基础,脱离文本讲流派,讲思潮,导致学生所获都是"第二手知识"。外国文学教育应该以文本为基础,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各种感受能力,而这种感受力与我们所称的"文学批评"是完全不同的。南安普敦大学教育学教授郎根据学外国文学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多渠道的文学教学法,罗森布拉特根据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审美性阅读;这些理论都是以文本为基础,对我们的文学教学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刘晓春 《青年论坛》2009,(6):122-125
叶燮的《原诗》的贡献主要在于明确提出人我之分相合成文的理论框架,而且物分为理、事、情,人分为才、胆、识、力,在审美领域中,客体的理、事、情是"不可名言"、"不可施见"、"不可径达"的,主体与之是体验和审美关系。在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第二层次"物我相衡"的对峙中,叶燮强调了主体的"胸襟"与"识"对客体的选择作用,在审美主、客关系的第三层次审美意象的创造中,叶燮强调了主体的"想象"对客体的再造作用。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为进一步推动"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决定,近期将围绕总结提炼"我们的价值观",先后举办以"浙江精神"与"我们的价值观"、国内外价值观问题研究与启示、"我们的价值观"普及与实践为主题的"我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