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彭焕才 《湖湘论坛》2002,15(2):79-80
一、“以德治国”内在地包含“以德治党”“以德治国”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利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达到治理国家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社会主义法治不可分割的治国方略的一个重要方面,集中反映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德”是“以德治国”之内核。作为治国方略“以德治国”之“德”不只是作为行为规范的道德,而且包括理想信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包括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是社…  相似文献   

2.
耳聋学生群体存在“知行背离”的倾向。所谓“知行背离”,就是指其行为或意向与其对社会关系、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的正确认识相矛盾、相脱节甚至相违背的现象和倾向。这种倾向在耳聋学生群体中常常表现为个体对思想政治理论、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等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熟记于心,常挂于口,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在实践中却常常违背理论、规范、准则的要求,做出有悖于道德认识的行为,成为“语言的巨人”,“行为的矮子”。这种倾向的产生不仅仅是忽视心理教育的后果,更是聋校德育工作的失误。  相似文献   

3.
曹治平 《前沿》2013,(1):56-59
底线伦理从人的有限性出发,强调一种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世俗道德,从一种"神性"的道德高标"退"守属人的道德底线。它是对"革命"道德和"动员式"道德的反思、解构与超越,主张确定合理的、普遍平等的道德义务;它是对道德虚无主义的阻击,主张培养伦理底线耻感,践行基本的道德义务;强调社会底线正义以及政府的相关义务,有助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现代道德范式构建,实现社会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4.
薛桂波 《前沿》2008,(5):62-64
在当前的“大科学”时代,科学共同体已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体,而且日益发展成为伦理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的伦理性不仅要求其成员的行为合乎伦理要求,而且作为一个实体,其自身更应该是“道德的”和“伦理的”。科学共同体的“伦理世界观”是对科学家“道德世界观”的超越,通过共同体实体的伦理意志与伦理行为实现了伦理与自然、义务与现实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张国才 《湖湘论坛》2001,14(5):48-48
一、“官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官就有权。权力的滥用表现为行为的腐败,而行为腐败是因道德准则产生严重错位而引发的。可以说,道德沦丧乃权力腐败的重要条件。 宋代司马光认为,“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司马光对德才的看法发人深省。我们现在选拔人才,提拔干部虽也十分强调德才兼备,但实施的结果不尽人意。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德的标准未能完全“量化”,德的考察未能细化,德的培养未能“经常化”,实际上存在“以才代以、“重才轻德”的倾向。 因为道德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关涉人…  相似文献   

6.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整个战略思想的高度概括,它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在一个法制国家,尽管法律非常完善,但它仍然不能缺少“德治”的支持和补充。因为任何法律都是要“人”去实施的,对于一个缺乏道德的民族,再好的法律也不能得到贯彻落实。“道德不倡,天下不宁。”道德对社会具…  相似文献   

7.
赵后起 《传承》2011,(18):48-49
在道德领域,社会公正原则要求社会维护个体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它要求社会对其成员大公无私、先公后私、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和行为给予积极评价,并对其做出的牺牲进行相应的补偿;它要求社会认可其成员作为道德主体实施公私兼顾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它还要求在社会中,不道德的人和行为必须付出代价。维护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是道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遏制学术失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科教兴国的大事。笔者认为在学术界加强道德建设,通过道德教化,培养学术人良好的道德情操,加强学术人的道德自律,防范失范行为,树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学风是学术道德建设的关键;遏制学术失范,实施“以德治学”,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以恢宏深邃的哲理、博大精深的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以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即“五常”来规范人们的学术行为,对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仁”与学术环境“仁”是先秦儒学的主流,《论语》中,“仁”先后出现了192次…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人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领导干部从事政治活动也有其自身的道德规范 ,亦即领导者在其运用公共权力对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协调、管理和领导活动时 ,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作为我们的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的“官德” ,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其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等。领导干部树立起良好的“官德”意识 ,对正确规范其领导行为、规范整个社会的道德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 ,要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  相似文献   

10.
仁慈还是义务——中国式“血荒”的伦理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无偿献血"行为究竟应当有什么样的道德认知,仁慈本身是否为一种义务等问题,目前学术界的理解并不相同:有人把它看成是一种善行,也有人把它视为一种仁慈之举,还有人把它定义为一种"道德义务"。事实上,这些分歧本身也关系到对于伦理思想史相关概念的理解,以及围绕着行善、仁慈与义务等行为产生的一系列重要的争论。对这些争论的厘清有利于我们深化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能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道德进步,是时下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这不仅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道德风貌已经到了使人焦虑和不安的地步,而且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已经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目前的道德现状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来推动社会发展,已成为目前道德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本文试图从道德“失范”和“整合”的角度,对道德现状加以分析和思考,以期得出一个合理性的结论。一、对道德结构的分析道德是一个整体,它是由“道”与“德”两方面构成。在古汉语中,“…  相似文献   

12.
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是对“以法治国”的补充,既有现实意义和操作价值,又有远见卓识和战略意义。的确,法律的实施需要道德的基础,而人的行为准则也需要道德来衡量和规范。“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德治”则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来提高众人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两者密不可分。当今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社会信用出现危机,个人心里容易偏差和出现失衡,言而无信,坑蒙拐骗、假冒为劣等一一再现,加之腐败的滋生,司法行使中的不公正,令大众变得无所适从,导致国家、集体意识和互助、奉献精神减弱,而…  相似文献   

13.
一、公务员行为规范是行政道德的基本组成部分从道德主体层次方面来看 ,行政道德包括了公务员道德、行政组织制度道德和行政组织政策道德、政府道德。公务员行为规范作为公务员道德规范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 ,是行政道德的基本组成部分。一般说来 ,国家对公务员的行为规范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法律性规范 ,一种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行为规范 ,其核心内容是道德规范 ,包括公务员政治行为、廉政行为、业务行为、职业道德、外事行为、婚姻家庭行为规范等。虽然其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以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和行政纪律的形式表达出来 ,带有强制色彩 ,但…  相似文献   

14.
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需要法制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更需要从观念上对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和灌输,以期使能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内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准则。一、职业道德的概念职业道德是道德的一个特殊领域,是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也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是随着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职业的出现而产生的。人…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有关道德滑坡的议论比比皆是,然而,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滑坡”现象并非我国所独有,它曾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于“从身份到契约”、“从政府到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是社会道德更新与发展过程中的“阵痛”。所以,从“道德人”到“经济人”的转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道德滑坡,它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道德结构调整、道德观念转换的客观趋势,是人的个性获得解放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必然发生的变革。“道德人”———由政府塑造的一种理想化的道德人格客观地说,“道德人”并不是社会自然发展的要求与…  相似文献   

16.
在任何社会中,为了调整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都必须提倡和建立一套行为规范。法律是具有普遍效力的社会行为规范,然而法治又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代替道德建设,道德也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与法律的不同点在于,它不是靠强制执行的,而是通过社...  相似文献   

17.
吏治问题是政治的首要问题。我国古代吏治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其中的精华对当代干部队伍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唐代思想家赵蕤总结历史上的吏治经验,提出:“陈道德以先服之,犹不可,则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则废不能以惮之,而犹有邪人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矣。”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吏治“四环节”理论,即“服之以德———劝之以贤———惮之以废———待之以刑”。第一环节———“服之以德”。古人懂得,人的行为是受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支配的,一言一行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道德问题是做人与当官的根本问题。因此,吏治的首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所谓道德,是体现在文化和历史传统中的一种意识形态或规范,他通过个人的自律、良心和社会的舆论、监督,支配人们的品格和行为,对社会生活发挥积极的调节和约束作用。责任是人们应该做的分内事,或者是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应该承担的义务。义务在这里是指道德上应尽的责任。由二者的含义可见,我们也没有必要对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严加区分。谈到科学家(我们主要指称自然科学家,有时也包括社会科学家)的道德(或伦理)责任(或义务)时,我们要慎重地使用“责任”一词,应该厘清这个概念的复杂含义;  相似文献   

19.
讲仁爱     
“仁爱”,是我国儒家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价值理念、道德精神和行为规范,也是我国古代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理念、道德精神和行为规范,是中华传统美德的象征。西方讲“博爱”,中国讲“仁爱”。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公德是人类道德文明精神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是思想政治课,特别是《公民》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正确理解社会公德的“四性”。第一,阶级属性的隐蔽性。作为道德一部分的社会公德是同样有阶级性的。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通用性最强的道德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往往不是以某一阶级特有的行为规范出现,而是表现为社会中的一切人都应当遵循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