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自杀性暴力犯罪是指以自杀方式 ,运用暴力手段 ,以社会及无辜他人为危害对象 ,危害后果及社会负面影响特别严重的犯罪。挫折耐受力差是行为人自杀的内在原因 ;社会暴力文化影响是其暴力心理形成的外部原因 ;社会缺乏心理救助 ,使自杀性暴力犯罪心理最终巩固。我国自杀性暴力犯罪的新趋势为 :由个人行为到被人利用 ,犯罪方式会有新的发展 ,带有邪教色彩的自杀性暴力犯罪将凸现 ,犯罪地点将涉及更为要害的场所及部位。应重视对其的研究 ,抓住预防之根本 ,加强情报信息工作 ,重视社会的心理救助。  相似文献   

2.
浅析个人极端暴力犯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当前我国突出的犯罪类型,危害后果极其严重,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其特征是犯罪主体弱势性、犯罪动机报复性、犯罪行为攻击性、犯罪性质恐怖性和犯罪影响关注性;其生成机理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和复杂的个体因素。科学防范、有效治理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必须在案件预防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措施上下功夫,从而有效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
郑民生故意杀人案之后,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引起了社会的广为关注。当前我国处于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多发期,严重危及社会稳定和群众安全感。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在犯罪人、被害人、行为方式、危害程度上都不同于一般暴力犯罪和有组织的犯罪行为,具有突发性极强、犯罪手段残忍、犯罪人心理异常、被害人群特殊、犯罪后果严重、示范效应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防控这类犯罪的艰难性,因此必须采取特殊的防控措施,以减少这类犯罪的多发。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于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期。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在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大案要案多,案件增长快;青少年暴力犯罪相当突出;复合型暴力犯罪为重要特征;暴力犯罪范围扩大、新型犯罪增多;犯罪手段趋向智能化。公安侦查部门应相应加强以下工作;构建集中统一的反暴力犯罪的指挥系统、作战体系;加强情报的收集和反馈工作;制定防暴预案,以利于发案时快速处置;增强科技意识,提高技侦水平;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速战速决;以审讯为突破口,扩大战果。  相似文献   

5.
暴力犯罪被害人问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暴力犯罪是以人身加害或心理强制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犯罪。在暴力犯罪中,加害人对被害人的选择既受其加害目的的支配,也为被害人的自身状况和特有的被害情境所影响。从暴力犯罪加害人的加害目的以及被害人自身状况角度分析,加害人对被害对象的选择与被害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社会角色与社会活动特征、被害人的过错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至于被害情境的出现,更多的则与加害人能否获得犯罪收益和能否逃避惩罚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从这个角度讲,被害人所处的客观情境对加害人具有诱导作用。所以,从被害人方面预防暴力犯罪,必须要树立加害人与被害人一体化的观点,着眼于在加害人与被害人的互动中降低易被害因素在行为人中出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精神障碍者实施的暴力犯罪的数量持续上升,对社会的危害日趋严重。精神障碍者之所以实施暴力犯罪,主要是由于三方面的原因:自身的病理原因、法律规定的不完善以及社会因素的作用。与精神正常的行为人相比,精神障碍者实施的暴力犯罪在作案对象、作案的时间地点方式、犯罪后的表现和犯罪动机等方面有其特殊性。针对其原因和特点,笔者认为应该从维护其合法权益、完善立法和预防等方面做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精神障碍者暴力犯罪防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精神障碍者暴力犯罪的原因,在社会治理层面,存在着社会矛盾复杂、邻里纠纷激化、精神障碍者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在家庭层面,存在着婚姻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在教育层面,存在着法治教育与心理教育不完善等问题。构建精神障碍者暴力犯罪防控机制,可以探索将精神障碍者犯罪防控问题纳入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婚姻及亲子专项法律宣传与心理辅导,从学校与社会视角展开法治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搭建司法数据对接机制。  相似文献   

8.
涉枪暴力犯罪的特点、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涉枪暴力犯罪增长速度惊人,社会危害性极大,已经成为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预防和打击涉枪暴力犯罪,已经成为新时期公安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涉枪暴力犯罪的特点、成因的分析和研究,从战略上和战术上提出了控制和打击涉枪暴力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一类社会危害性极强的暴力犯罪,具有主体弱势性、对象不特定性、行为突发性、动机泄愤性、影响示范性等特点。发生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和自身心理因素。有效地防控此类犯罪必须做到严厉刑法打击,规范媒体报道,提高快速反应、现场处置能力,完善情报机制,健全心理疏导以及完善社会保障等。  相似文献   

10.
谈抢劫犯的犯罪心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暴力犯罪是对社会危害最为严重的犯罪类型,主要包括杀人、抢劫、强奸、伤害、爆炸、纵火、绑架、劫持等8类恶性案件。在这些案件中,以抢劫案件为高发,并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因此,抢劫犯罪已经成为暴力犯罪中影响最坏、社会危害最广、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极大威胁的犯罪。文章从犯罪人个性角度出发,运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量表,分析了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报复社会型犯罪"是指一种无指向性的犯罪行为,是面向公共群体的暴力恐怖报复。这类案件的行为指向不特定对象,严重地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报复社会型犯罪的特征、原因等若干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恐怖主义活动的逐渐升温,新疆分裂主义乘机在我国连续制造了多起严重暴力恐怖袭击案件,云南昆明"3.1"事件是继2013年10月28日北京"金水桥"事件之后的又一起恐怖分子在疆外实施的暴力恐怖袭击案件,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暴力恐怖主义犯罪威胁。从当前恐怖主义犯罪的主要特征来看,虽然我国暴力恐怖主义犯罪保持在恐怖主义犯罪的初级阶段,但恐怖犯罪从局部性、区域性逐渐向全国蔓延和外流的趋势明显,并伴有手段多样化和残忍程度升级等特点,暴力恐怖犯罪的多发使得社会各界包括公安机关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与处置之。本文通过对我国现存的暴力恐怖犯罪的现状剖析,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处置对策,供实务部门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暴力犯罪相比,严重暴力犯罪已经危害公共安全,这是其本质特征。文章从"暴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突发公共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等易混淆的概念入手,从认识层面理清各自内涵属性,提出应从行为手段与危害公共安全二者的结合来界定突发事件的性质,认为是否内含"人为恶意破坏、危害公共安全"要素是严重暴力犯罪与一般暴力犯罪的根本差别。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作为突发事件中性质最为严重的一种,其发生、发展的控制不能寄刑罚手段一途,须动用特别手段紧急处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社会矛盾越发激烈和凸显,犯罪形势出现新情况新特点。近年来我国女性犯罪呈现严重发展态势,女性财产犯罪在女性犯罪中占较大比重,成为女性主要犯罪型态之一。本专题研究采用心理测量方法,从调查实证角度研究女性犯罪中的财产犯罪问题,对D市看守所在押女犯人进行PHI心理测查调查研究。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犯罪女性与正常成年女性对照,在多项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与其他特殊群体对照,在多项问题倾向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以此为基础分析财产犯罪女性的人格特征,希望为相关部门做好女性犯人心理矫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为预防和打击女性犯罪,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探讨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流动人口的特殊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一些人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违法犯罪问题,影响了城市社会的安定团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既不完全同于少数民族违法犯罪,也不完全同于流动人口违法犯罪,而是兼具二者的特点。基于对兰州市的实地调查,可概括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具有区域集中、以侵财型为主、手段暴力化、共同犯罪与团伙犯罪较多、多次作案与连续作案并存、女性犯罪时有发生、犯罪低龄化以及毒品违法犯罪猖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报复社会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由单个行为人策划、筹备、实施,以报复社会制造公众恐慌为目的,企图伤害不特定多数人,在同一时空区域内突发,手段特别残忍,后果特别严重的暴力犯罪。通过对近期国内此类案件的整理与分析发现,犯罪人核心表现为仇恨情绪,情绪的背后是未被满足的缺失需要,由于扭曲的认知使得犯罪人提出了不正常的诉求,最终导致需要不能被满足,结果不断强化仇恨情绪,最终导致犯案。本研究根据犯罪人的作案特点提出对重点人员、时空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7.
绑架犯罪是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历来是我国司法机关重点控制、打击的对象。进入新世纪后,在2002年到2003年前后,绑架案件的数量激增,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关于如何认识绑架案件、如何进行处置以及如何进行侦查等问题,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尤其在刑法修正案(七)对关于绑架犯罪部分进行修改后,又为绑架案件侦查带来了新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barriers to school-based crime prevention programming moderate the effects of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SCP) policies on levels of violent crime in U.S. public high schools. Using data from the 2008 School Survey on Crime and Safety, we estimate a series of 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models with interaction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effects of SCP policies on violent crime vary by the presence of school-based barriers to crime prevention, such as poor teacher training, inadequate funds, and lack of parental support.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ffect of certain SCP policies operate differently depending o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specific limiting factors.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earch suggest that schools can aid in preventing violent crime by addressing obstacles to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crime prevention efforts.  相似文献   

19.
“90后”青少年群体的犯罪问题正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他们在犯罪形式与手段上由于受到网络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社会危害性更大。文章从一起“90后”青少年团伙犯罪个案入手,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与讨论,以期为社会预防矫正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