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已在全球流行超过3年,造成690多万人死亡。COVID-19具有强传染性和长潜伏期的临床特点,能造成以肺损伤为主的多系统损伤,临床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全身多器官损伤症状,其病毒SARS-Co V-2仍在不断变异。目前全球对COVID-19相关死亡的病理改变乃至于死因判断标准并未达成共识,调查该疾病的基本病变和病变进展,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以及治疗药物的研制。本文综述了全球2020年2月至2023年6月发表的COVID-19尸体检验报告及相关文献,以有明确的尸体检验案例数量以及对应的重要器官病理学改变为纳入标准,共纳入来自18个国家65篇论文的1 111例尸体检验案例,对病理表现和死因进行归类和统计学分析,归纳和总结了COVID-19的共性病理变化,并提出分析结论 ,认为COVID-19感染能引起全身重要器官发生危及生命的病理改变,在感染群体健康水平各异的基础上,死亡案例的直接死因主要为严重的肺部损伤及其继发的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2.
丛斌  刘鑫 《中国法医学杂志》2020,(2):121-122,127
新冠疾病疫情之下,法医学鉴定活动不可能停止,法医学鉴定的对象可能为COVID-19。开展鉴定的法医人员面临很大的感染风险,因此法医鉴定机构和法医鉴定人应当提高感染风险认识,加强防控措施,提升防控应对能力,遵守法律及伦理规范,加强与临床有关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3.
精神损伤是指个体遭受外来物理、化学、生物或心理等因素作用后,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出现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精神紊乱或缺损。狭义的精神损伤鉴定,即精神损伤程度鉴定,是相对于躯体损伤而言,应同属于人体损伤程度鉴定的范畴。本文试从精神损伤的广义层面上,将精神损伤程度及损伤后的精神伤残程度、精神障碍因果关系等相关鉴定案件统称之为精神损伤类案件,以探讨此类案件司法鉴定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有关精神损伤和精神残疾的司法精神医学鉴定问题是近几年来司法精神医学中的热点,也是十分复杂的难点。由于我国目前法律上对这一问题尚无具体规定,鉴定中也尚无统一标准,认识上有不少分歧。在司法实践中,对同一对象,尤其是因躯体损伤所引起的精神损伤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由于涉及问题广泛,不同性质的医疗、鉴定单位往往结论各异,致使鉴定重复进行,案件久拖不决。为此,有必要对精神损伤的法学性质、侵害行为形式、精神损伤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应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姚澜 《行政与法》2007,(4):79-81
我国精神损伤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无成文法规,而相关法律规定又比较原则,因此,在精神损伤的鉴定与赔偿中有关评定方法、赔偿原则、赔偿标准以及因果关系的考证等问题上,长期存在着理解不一致,适用法律不统一的现象,这势必影响到司法公正和司法价值目标的实现。本文试图通过法医学理论对精神损伤的研究和探讨,阐明精神损伤在鉴定中的相关问题以及精神损伤赔偿中因果关系的考证与伪装性精神损伤的识别,以期为审判实践有关精神损伤的认定与赔偿提供借鉴与参考,从而实现其向法律精神回归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精神损伤的法医精神病学鉴定争议较大,相关研究成为法医精神病学界的热点。为此,我们对精神损伤的相关概念、法律依据、鉴定中的几个难点问题进行了简要的综述,特别提到颅脑外伤后精神损伤的鉴定,希望能为精神损伤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法医鉴定行业的日趋规范,各省市纷纷出台有关法医临床司法鉴定的执业指引文件,其中多个省市如广东省的指引中关于涉及精神损伤(伤残)的鉴定,明确规定"关于道路交通事故、工伤与职业病、其他人身损害所致的伤残评定,如涉及精神损伤(伤残),法医临床鉴定机构只对躯体伤残等级进行鉴定;法医临床鉴定机构不能就精神损伤(伤残)进行鉴定"。由此可见,法医临床鉴定和法医精神鉴定在鉴定业务范围有鲜明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8.
精神损伤程度及精神医疗赔偿司法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精神损伤的医学和法学特征、损伤与精神障碍的关系的分析论述,提出精神损伤参变率的概念,设计出精神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并对精神医疗赔偿责任和赔偿方法提出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9.
自2003年以来,冠状病毒已造成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为代表的多次全球流行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2019年12月至今,湖北武汉爆发的COVID-19,已对人民健康、生命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截至目前,COVID-19的病理学诊断较为缺乏,尚局限于穿刺器官病理所见,广大医疗工作者对其病理特点认识不足。COVID-19与SARS、MERS一样,致病源均属冠状病毒科,均引起病毒性肺炎,具有一定的共性。本文对上述3种疾病尸体检验所见的病理学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以期为COVID-19的病理学改变分析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精神损伤程度的评定是目前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近年来,涉及此类鉴定的案件和重复鉴定案件逐年增加,引起了司法精神病学界的广泛重视[1-4]。有关精神损伤程度的鉴定颇为复杂,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鉴定标准,各地的认识和执行差异也较大。笔者现就精神损伤司法鉴定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1精神损伤的概念和特征1.1概念精神损伤或称精神伤害。是指人体遭受外来各种物理(机械)、化学、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损伤后,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出现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异常。广义的精神损伤有以下三种类型:①躯体创伤所致的精…  相似文献   

11.
2020年1月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由疫情引发的各种问题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疫情过后,相关法律争议会有出现。本文针对疫情可能带来的法医临床鉴定相关问题予以思考,给出了法医临床学鉴定流程管理以及鉴定机构法律风险防控的基本思路。关于人身损害赔偿及工伤补偿中的伤残评定问题,作者具体梳理了7个可能相关的鉴定标准,并指出,肺功能障碍的条款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面对因疫情爆发而引发的医疗损害鉴定问题,作者认为,针对特殊时期的医患纠纷,鉴定人在评价医方的专家注意义务时,应充分考量各种影响因素,提倡对医疗行为相对宽松的处理原则,宜适用合理医师标准(即Bolam标准),来体现对医疗行业的尊重。本文针对新冠疾病疫情可能带来的法医学鉴定问题给予了建议和解决路径,旨在为疫情过后鉴定工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公安法医在疫情期间随时会接触到未知名或疫情史不明确的尸体,尤其是死因不明的尸体需要进行尸体解剖,不可避免地要全程面对新冠病毒感染的高风险,笔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新型冠状病毒及肺炎的特点、疫情防控工作指引和公安部《关于规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现场勘查处置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公安法医鉴定工作实际,通过死因不明的尸体解剖工作流程上,对前期准备、人员防护、解剖操作、后期消毒及物资配备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出在新冠疾病疫情期间公安法医尸体解剖处置及防护建议,供一线法医和司法鉴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冠肺炎致死或引发的其他法律纠纷可能涉及法医学病理解剖或者法医临床学鉴定。在日常法医学解剖中时有遇到因传染性疾病死亡患者的尸体,法医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应当有风险识别意识,充分认识到在解剖、检查这类尸体时的被传染风险。法医鉴定人需要采取充分有效的防护措施。由于新冠肺炎属于新型传染性疾病,相关研究成果、信息资料更新快,鉴定中的信息参考要慎重选择。同时本文对因传染性疾病死亡患者的尸体解剖中常见的职业伦理、知情同意、保险理赔和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王德志  李猛 《法学论坛》2021,36(2):135-142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应对疫情领导小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有关职能部门,及时发布规范性文件以适应社会救助的紧急需要,扩大了医疗救助的范围,加强了社会救助机构的疫情防控措施,通过下放审批权限、简化救助流程等措施,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了老年人、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社会贫困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推动了我国社会救助应急法治的发展。我国应当总结新冠肺炎疫情中社会救助应急法治发展的宝贵经验,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对重大传染病疫情下医疗救助问题做出特别规定,完善应急状态下社会救助的应急程序规定,加强社会救助机构的疫情防控规定。  相似文献   

15.
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遍易感,在国内已造成数万人感染。由于现有的尸体解剖检验室不具备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尸体解剖检验条件,公安机关法医人员在处理感染状态不清、疫情接触时不明的未知名尸体案事件时,面临着严峻的感染风险。为满足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尸体解剖工作需要,确保法医人员身体健康安全,了解传染病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完善法医学解剖检验室的建设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新冠肺炎疫情已被公认为全球性重大挑战。已经、正在,同时仍将对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下司法精神医学鉴定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梳理疫情下已实施的有关司法鉴定方面的做法、经验,分析涉疫情主要犯罪类型,开展司法精神医学远程鉴定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应关注其局限性,实施之前应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7.
传染病死者的尸体解剖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多种原因限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发生以来,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死者进行法医学尸体解剖的数量较少,使法医学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未能及时发挥。虚拟解剖(virtual autopsy,virtopsy)对传染病死者尸体的检验具有独特的优势,积累虚拟解剖影像学资料对COVID-19的病理机制研究及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COVID-19的病理学和影像学改变的对应关系以及虚拟解剖在传染病尸体检验中的应用,旨在为法医工作者在COVID-19疫情中开展虚拟解剖检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 rates have grown alongside the sweeping changes, challenges, and transitions necessitated by the onset of COVID-19. The goal of this exploratory study was to examine COVID-19 related risk markers for IPV perpetration.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a national sample of 365 U.S. individuals who were in a relationship during August 2020, in the midst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Unadjusted odds ratios were calculated for 27 unique risk markers related to lifestyle changes due to COVID-19, mental health, isolation, financial impacts, and COVID-19 diagnoses. The strongest risk markers for IPV perpetration were feelings of loneliness, followed by anxiety symptoms, perceived stress, fear, boredom, substance use and lifestyle changes. Understanding risk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IPV perpetration can aid helping professionals identify individuals who may be at risk for IPV, or target these factors to aid in IPV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efforts.

  相似文献   

19.
每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都会引起人们对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法治体系的思考。在新冠疫情防控实践中,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法治体系为依法防控提供重要保障,但同时也暴露出部分问题,如法律规范存在冲突式缺陷,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法短缺,常态化防控法律法规缺失,法律修改和实施机制不健全等。在科学防疫与法治助力的良性互动中,部分凸显问题已经或正在得到弥补和修正,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法治体系不断完善。但与以往疫情相比,新冠疫情呈现出高复杂性、长期性、未知性等新特点,既有的法治治理模式不足以应对,必须构建更为强大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法治体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丰富和发展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法治体系的内涵,强化紧急时期和疫情常态化阶段法治建设,构建完善的法律修改和执行机制,进一步全面优化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