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全球政府治道变革的发展趋势来看,政府将从统治转向治理,从追求善政转向追求善治。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实现善治,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一种多因素积极协作共治的治理模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民间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从善治的基本要素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有序、善治的社会;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善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国民间组织在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反映公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实现善治,加强和改进对各类民间组织的扶持、管理和监督,建立起政府和民间组织之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关系,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相似文献   

3.
在公共管理中,治理与统治的根本区别在于公共权力配置和运作方式的不同。治理的运用为政府与公民社会共同管理国家和社会成为可能,而好的治理-善治又为推行公共服务型政府创造了新的理念。本文通过对治理和善治的认识,谈谈如何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体现善治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对官僚制度进行改革,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政府治理模式。本文选取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政府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提出我国政府治理采取"善治"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合作治理理论下的公民本体社会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贵志 《法制与社会》2010,(25):275-276
20世纪后期,中国的政府管理模式和社会治理模式变革进入了一个加速的时期,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随着俞可平、张康之教授引进与宣扬治理善治理念、合作治理模式,以"公民本体"为基础的治理与合作治理日益成为中国社会备受关注的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的激励之下,21世纪中国治理模式演进为以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改革为特征的中国式善治。善治的中国模式包含了多重治理系统的内在逻辑,即执政党治理制度化、政府治理法治化、社会治理的协同化和参与全球治理的有效化。善治的中国模式呈现出坚持党的领导和推进执政党续造、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迈向幸福生活的政治图景。  相似文献   

7.
裴志军 《行政与法》2007,(12):21-23
人类社会治理方式的演进,是政府治理活动的目标定位实现根本变迁的历史过程,也是逐渐趋于"目的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过程。和谐社会并不是自我实现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服务型政府是以服务为主要管理内容、以掌舵为主要服务内容、以公平与效益为核心价值的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和谐社会对政府转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治理现代化追求善治秩序。达到善治秩序需要治理价值、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三维构建,这样,才能在治理价值应然发展逻辑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实然演进逻辑耦合中推动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王方玉 《北方法学》2009,3(3):18-23
善治在西方治理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基本要素包括合法性、透明、责任、参与等。善治与人权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善治通过提高政府能力增强政府保障人权的能力,并减少对人权的侵害。善治还能推进公民对公共管理的参与,提升人权的实现水平。由于善治侧重于市场和经济治理,与人权原则存在差异,所以二者会产生冲突,善治计划可能导致政府过度集权以及产生新的腐败,阻碍对人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应急法治是考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试金石之一,应急法治调整对象的宽泛化要求运用类型化方法,由全民反恐入手,重点治理社会安全事件。"总体国家安全观"高屋建瓴、应运而生,蕴含着以民为本、良法善治和公私相济三大价值,成为引领我国应急法治建设的新航标。良法善治的安全观首先要求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着力塑造整体联动的应急治理机制,逐步完善行政应急法律体系,提高公安警察的执法水平;同时,以民为本、公私相济的安全观契合"政府与公民关系平等化"的法治追求,鼓励广泛的公众参与,提倡治安承包的再推广。  相似文献   

11.
朱孟才 《行政与法》2007,50(10):5-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和谐社会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取向与方法论诉求。治理是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统治"和"管理"理念的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加强社会和谐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必须进行社会和谐治理。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人为本的法治化机制既是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也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闻媒体以其舆论监督等特有的社会职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行官”和“推进器”。然而,我国新闻立法方面却相对滞后,使新闻媒体的采访权、知情权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正常的报道工作缺少相应的法律保障,媒体的社会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因此,及时出台相应的法规,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监督保障的社会功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危机公关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研究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危机公关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而法治社会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法律的主要价值形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基础,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主要内容,也是法律调整的根本目标,是协调各种利益、处理各种矛盾的根本尺度。没有公平正义,社会主义便会失去灵魂的支撑,失去自身质的规定性;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没有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就会失去动力。因此,应将公平正义确立为和谐社会的基本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政府能力及其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政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要发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导作用,必须具备包括维护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平衡能力等在内的一系列能力。政府有效提升其能力的基本途径包括:确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理念、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政府管理机制、提高公务员的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17.
黄华 《行政与法》2006,(4):12-14
和谐社会是现代政府、责任政府提供的首位公共产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政府的主导地位,即政府要保障公共产品的和谐供给与和谐需求。和谐社会能否建成的关键还在于能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体制。而公共财政的建立又是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体制的要务。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宪政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国华 《法学论坛》2005,20(4):91-94
和谐社会乃宪政国家之基础。所谓和谐社会的宪政价值,即指和谐社会的建构对于宪政国家建设的助动性和积极性。这种助动性和积极性集中体现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有助于宪政国家所必需的社会基础和社会环境的形成。因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促使社会各阶层的融合与团结,就是要推动社会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就是要塑造公平与正义的公民文化,就是要构建规范、民主与法治的社会机制。而所有这些,都是宪政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一个发展、公平、民主、文明、法治的社会,需要以良好的社会秩序为稳定器,为了获得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控制还是应着眼于使人们的行为具有可信度呢?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激化,构筑一个现代化的和谐社会,应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理念、制度和实践中寻求和谐音符,以诚信为逻辑起点,以法治为保障,通过行为和谐、制度和谐、利益和谐,实现和谐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