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肯尼迪政府上台后调整了对印尼政策,在促成西伊利安争端和平解决之后,在印尼发起了新的一轮外交攻势,试图抓住当前美印(尼)关系的转机,通过经济手段加强印尼与西方联系的纽带,把印尼注意力由国际事务转向解决国内问题,以促进改造印尼民族主义,影响印尼政治构成和国内外政策的长远目标。这一时期,美国改造印尼民族主义的政策,英国维持在东南亚的势力与影响的目标,以及苏加诺在地区内部消除一切殖民主义残余的努力之间产生了错综复杂、难以调和的矛盾。印尼苏加诺政权对于来自美国的压力也不会轻易就范。肯尼迪政府的对印尼政策不免于以失望告终。  相似文献   

2.
马骏 《国际观察》2007,(4):74-79
从1958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印尼内战的干涉,到1967年约翰逊政府恢复对印尼的大规模经济援助,美国对印尼政策构成了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时间单位.单纯从研究角度看,这一时期美国对两次涉及印尼的国际争端(西伊利安争端、马来西亚危机)和印尼一次政权变更之政策立场的变化,作为对影响美印(尼)关系和美国对印尼政策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事件,为比较、分析美国政策演变的动力和机制,特别是美国的东南亚政策,以及美国与第三世界激进民族主义政权及第三世界军人集团和军人政权的关系提供了便利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印(尼)马对抗问题背后所体现的美国冷战政策与英国非殖民化政策,是影响战后东南亚政治发展的两大要因。美国为防止印尼倒向共产主义阵营,防止印支问题复杂化,极力回避美英特殊关系及《澳新美安全条约》所要求的军事援助义务,力主对苏加诺奉行和缓政策。而英国为维持既得利益,防止澳新偏离英联邦外交轨道,一方面通过《英马防务与互助协定》、《澳新马防务协定》加强对印尼军事防御,另一方面则力图联合美国共同承担战争责任,压制苏加诺接受马来西亚联邦。为此,美英两国在对印尼政策上不断采取外交协调,但在印尼九·三○事件发生前美英关系中的矛盾性始终无法调和,为此美国又联合日本共同实施对印尼援助政策,由此逐步降低英国在东南亚政治发展中的影响力。印(尼)马对抗时期美英的外交矛盾与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亚洲冷战发展中大国政治关系的分化与重组。  相似文献   

4.
一、产业结构的变化 (1)从1945年独立后到1965年期间,印度尼两亚在苏加诺政权统治下采取了以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来建设国家的方向。当时,由于重视了维护国家统一此一政治目标,因此,经常忽视了经济的发展。由于政府实行的反华政策妨碍了由华侨所控制的国内工业的发展,同时,它所执行的对抗马来西亚政策又使印度尼西亚失去了它的一个经济基地(新加坡),因此,到苏加诺政权末期,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已经陷于破产了。  相似文献   

5.
温强 《南洋问题研究》2005,12(3):21-29,96
中美关系解冻前,印尼在美国对华冷战政策中一直居于突出地位。肯尼迪非常看重它的国力及其在不结盟世界的影响,他联合印尼遏制孤立中国的意图比艾森豪威尔明显加强。但围绕西伊里安问题、马来西亚问题,美国与盟国矛盾激化,这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他在拉苏加诺加入反华轨道时可能采取的极端决策,肯尼迪政府借助印尼强化对华遏制孤立的政策作法最后与初衷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6.
印尼十一年来的军人白色恐怖证明,印尼共产党对暂的盘踞在祖国的军人统治的法西斯本质作出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目前,在苏哈托军人政权的统治下,苏加诺总统执政期间作为1945年8月革命和印尼人民奋斗果实而在一定范围仍然存在的民主自由和各种政治权力,已经被剥夺和废除。印尼的“议会”和“人民协商会议”只不过是苏哈托法西斯军人政权的装饰品,好  相似文献   

7.
为改善美国形象,维护美国在印尼的政治、安全、经济利益,美国积极开展对印尼民间外交,推动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美国对印尼民间外交涉及政治、教育、文化、科技、宗教和社会发展等诸多领域。美国对印尼民间外交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政府主导,各类民间团体积极参与和实施;二是坚持本土化导向和双向交流;三是受众广泛,精英与草根同时覆盖。美国对印尼民间外交在改善国家形象方面受制于美国具体的对外政策。不过,它对于输出美国的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好感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促进与印尼的"民心相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前言苏加诺实行“有领导的经济”政策,试图摆脱前殖民势力在经济上的统治,希望排除荷兰大公司在印尼的经营,达到经济独立。这个政策失败了,这一方面是由于苏加诺极力想通过牺牲本国的经济利益以达到他个人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还因为该国的资金不足而且缺乏开发现有资源的能力,从而导致出现经济恶化的恶性循环。印尼人现已迫  相似文献   

9.
美国对1958年印尼内战的干涉是美国与第三世界关系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件。艾森豪威尔政府从美苏两极对抗的角度认知和处理美国与新兴的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将美国对亚非民族主义国家的政策附属于美国对苏冷战战略。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政策思维,美国对印尼内战采取了干涉政策。干涉行动的失败,迫使美国决策当局重新检视对印尼政策的基本构架,并着手制定一项更为可行、更能反映印尼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外资投资法案是“1967年的外资投资法案”,但它并不是如有些文献所说的“是印尼的第一个外资投资法案”。因为印尼的第一个外资投资法案是1958年的《外国投资法案),但当时正处于苏加诺政权时期,正是印尼民族主义思潮高涨时期,加上荷兰殖民主义者的两次“警卫行动””和美国帝国主义支持印尼地方分离主义者的叛乱活动,印尼政府对外资投资基本上采取了敌视态度,分别在不同时期设收了英、荷资本企业与美国资本企业并加以国有化。印尼政府在这段期间内基本上是采取依靠政府资本而不是依靠外资投资发展民…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拉美地区历来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位置。长期以来,美国视拉美为自己的“后院”,在拉美拥有独一无二的主导权和影响力。特朗普政府执政后,公开祭出“门罗主义”的旗帜,大幅度调整对拉美的政策,展现出更公开的干涉行径、更浓厚的利己色彩、更明显的分化企图和更强烈的排外取向,意在将拉美打造成一个政治上亲近美国、经贸上依赖美国、安全上不威胁美国的“后院”。短期看,特朗普政府对拉美的政策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拉美的掌控有所强化。但长期看,美国和拉美地区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和冲突并未完全纾解,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甚至存在进一步被激化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对拉政策的调整还加剧了大国在拉美展开战略博弈的风险。特朗普政府的拉美政策如何进一步演变和发展,美拉关系如何变化,这些课题值得中国学界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1963年1月印尼因反对英国主导下的马来西亚计划而发起"印(尼)马对抗",在国际冷战背景下相关大国陆续介入,其中美国为防止印尼倒向共产主义阵营以及避免因《澳新美安全条约》而卷入军事冲突,在继续对印尼援助的基础上力主由亚洲国家自行调停解决,但美国政府的继续援助措施遭到包括英、澳、新(西兰)、马等国以及美国国会的强烈反对;英国、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在支持马来西亚成立和维护西南太平洋地区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坚决反对印尼的对抗政策;日本在美国支持下积极重返东南亚市场,因此希望该地区保持稳定并提出池田斡旋计划;而苏、中两国从两大阵营对立和反帝反殖角度,分别从物质和舆论方面支持苏加诺的对抗政策。通过对印(尼)马对抗爆发期间大国角力问题的探讨,显示出东南亚地区冲突中所包含的冷战与非殖民化、革命与发展、东西方对抗与地缘政治矛盾等诸多复杂因素。  相似文献   

13.
自特朗普政府上任以来,美国对拉美政策奉行“新门罗主义”,加大了对拉美国家的干预,反映在经济、政治和安全等领域,如鼓噪“美国优先”,大打“贸易牌”“移民牌”,使前任奥巴马政府与古巴关系正常化的努力出现全面倒退,甚至拒绝承认委内瑞拉民选总统马杜罗而另行“任命”一个代理总统瓜伊多等。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拉美政治、经济格局也经历着深刻变化。中国、俄罗斯等在拉美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一带一路”倡议在拉美落地生根,深化了中拉政治、经济互信;俄罗斯强硬支持委内瑞拉加剧了美俄博弈,导致美国“后院失火”的可能性增大,迫使特朗普深度调整美国对拉美政策。这一政策调整对美国究竟意味着全球战略扩张还是战略收缩,值得探讨。特朗普的拉美政策不仅会影响美拉关系及美拉双方的发展,也将影响中拉关系的发展。本文尝试对美国“新门罗主义”拉美政策的现状、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并考察其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The general historiography of United States–African relations in the 1960s holds that the policies of Lyndon Johnson towards this continent were a failure. Johnson, most historians suggest, generally ignored Africa and, in doing so, squandered the good feelings that many Africans had developed towards his more charming and polished predecessor. However, such views do a disservice to the Johnson Administration, which in fact embarked on a quiet African programme rooted in American cultural and economic power, and which proved to be more successful than is generally believed. Two factors lay at the heart of Johnson's decision to rely on a soft power policy in Africa: the domestic political constraints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at home; and the belief in modernisation theory that had emerged as a guiding principle for many of his advisors. Johnson, to put it simply, may have lacked his predecessor's style but he compensated with a substantive and imaginative policy that quietly produced a superior method of advancing both American and African interests.  相似文献   

15.
当前,美国外交政策明显呈"二元化"结构:一方是特朗普政府,另一方是美国现实政治。特朗普政府试图进行全球收缩、向盟国索取好处、发起贸易摩擦,其目的是休养生息,保证"美国第一"。受全球霸权惯性思维和商业利益驱使,现实政治又使美国不得不保持在相关地区的存在,拒绝放弃全球地缘政治利益。即使特朗普2020年连任总统成功,政府与现实政治间的博弈也不会停止,但两者之间的差距会有所收窄。  相似文献   

16.
The Kennedy administration sought to resolve the Palestine refugee problem in 1961–62 with a plan for compensation, resettlement, or repatriation under the formal auspic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Palestine Conciliation Commission and negotiated by UN special envoy Dr. Joseph Johnson. The negotiations failed and the plan was canceled by the administration in December 1962. The article utilizes a multi-level conceptual model which examines the links between interstate negotiation, domestic politics and boundary-cross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foreign states and non-state domestic actors and their impact on foreign policy. It analyzes the multi-level negotiations that were conducted between representatives of the governments of Israel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garding the Johnson proposals, discussions held between Israel representatives and American Jewish leaders and prominent Jewish individuals, and between American government representatives and these same Jewish leaders and individuals. The study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failure of the plan and illustrates the nexus between foreign poli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and the role of non-state actors in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   

17.
The Kennedy administration sought to resolve the Palestine refugee problem in 1961-62 with a plan for compensation, resettlement, or repatriation under the formal auspic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Palestine Conciliation Commission and negotiated by UN special envoy Dr. Joseph Johnson. The negotiations failed and the plan was canceled by the administration in December 1962. The article utilizes a multi-level conceptual model which examines the links between interstate negotiation, domestic politics and boundary-cross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foreign states and non-state domestic actors and their impact on foreign policy. It analyzes the multi-level negotiations that were conducted between representatives of the governments of Israel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garding the Johnson proposals, discussions held between Israel representatives and American Jewish leaders and prominent Jewish individuals, and between American government representatives and these same Jewish leaders and individuals. The study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failure of the plan and illustrates the nexus between foreign poli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and the role of non-state actors in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   

18.
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战后初期美国积极在西半球编织反共防务安全体系。与此相比,美国对拉美国家的经济援助需求消极怠慢,对它们所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视而不见,采取了“贸易而非援助”的经济政策,激化了美拉矛盾。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拉美国家实行了国有化和土改等民族主义改革,并同苏联加强贸易往来,反美反独裁的游击运动风起云涌。在美国看来,这与其在西半球的经济安全和反共战略相悖。为了化解危机,美国一方面以反共和集体安全为名,对“敌对”政权进行军事干预,另一方面也在不断调整自身政策,加大对拉美国家的经济援助力度。不论怎样,谋求和巩固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始终是美国制定拉美政策的根本目的,安全和稳定是其维护的主要利益。在理论上,只有拉美国家的深层经济发展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才能消除不稳定的隐患,所以,美国国家安全与拉美地区发展是并行不悖的。但在现实中,由于拉美国家的既得利益集团与美国关系密切,美国不可能切实推进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同时美国又常以安全防务政策化解由经济发展引发的拉美问题,这种立场上的偏差注定了美国提出的经济改革方案的“无效性”,而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