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德不责众”是我杜撰的一个新词儿。所谓“德不责众”显然从“法不责众”比附而来.是说这样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从个体角度说,明知一种行为背离道德标准、道德要求,却明知故犯、照样去做;从社会角度说.是因为大家都如此,所以不作道德谴责.对其听之任之、麻木不仁。个体的背德行为根源于从众心理和社会的“德不责众”的道德评判现象。  相似文献   

2.
从“扶不起”反映的群体无意识到频繁出现的“最美”现象中人性光辉的绽放,从染色馒头、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社会信任危机到欧兴国老人“活着要为牺牲的战友守墓”的执著坚守,从两岁女童小悦悦两次碾压多名路人从她身边走过却未施援手到拾荒“老太”毫不犹豫地伸手施救,从屡屡发生的道德事件到大张旗鼓地评选表彰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十大感动中国人物”,2011年,道德注定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焦点话题。面对冰火两重天,人们扪心自问,是社会太坏,还是我们自己不够善良?是权力太蛮横,还是我们自己太漠然?是企业太强硬,还是我们自己不够坚强?不管怎样说,从社会道德建设的角度看,民众关注和讨论道德问题都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充分说明大家对于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期待和信心。那么,当前社会的道德状况到底如何?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道德现状?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又如何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贡献力量呢?本刊特别策划推出此专题。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 ,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中 ,一些虽然“合法”却严重违背社会道德原则的经济活动和现象开始出现并且越来越多。从法律的角度看 ,因为它“合法”而受到法律的保护 ;而从道德的角度看 ,它虽然严重地违背了社会的道德原则和准则 ,却并没有受到来自道德领域的道德评价和道德谴责。在我们既要建设和规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又要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 ,显然不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为了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增进公民道德;它不应该用高调的道德理想主义来规范,而应该切实地从基本公德开始。其中的一个要件,就是“贞信”。即做人有原则,而又言行一致。缺乏“贞信”是当代中国的道德困境之一。“贞信”与礼俗社会中的“信德”有联系,也有区别:它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平等关系中建立社会合作的基础。“贞信”是自律的道德,表达了人们过有尊严的生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5.
吴白 《创造》2002,(4):8-9
人作为个体,对于美与善,对于文明人的社会责任,能够具备自我坚守的意识和能力,应当算得上是道德建设的很高境界。很高的境界,实现起来当然不容易,但并非不能造就,而且,就建立以社会成员普遍具有自觉的社会责任能力的“公民社会”而言,还非造就不可。我以为,以今天重建社会道德信用的要求来看,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急着去做的题目。所以说必须“急做”,是因为,在不能把一个文明社会所欲建构的道德内容内化为相当社会成员自觉坚守的信条时,那种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对于道德问题显出很强麻木倾向的集体无意识,可能会使我们的道德建…  相似文献   

6.
理性看待道德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爸是李刚”、“郭美美”、“小悦悦”等负面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这些事件影响恶劣,侵蚀道德良知底线,引发了人们对道德现状的讨论和争议。人们对道德失范现象的担忧甚至愤恨,从另一方面看,正是出于对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高度关注,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的表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反映和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因此,理性评估当前社会的道德现状,找到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道德迷局 在当今“道德滑坡”的舆论纷扰中,食品安全危机、官员腐败、政府不作为、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等社会问题,令人扼腕叹息。但与此同时,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道德模范”的出现,又不禁让人心生温暖。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公众最反感哪些失德现象?怎样进一步加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黄小娟 《前沿》2009,(7):174-176
“仁学”是儒家人学的哲学,“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孔子认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仁”,就是道德。这种儒家道德行为的主要实施方式即“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以人为本位,以道德伦理为中心,构建了儒家伦理型人学的道德精神体系,对充实个体道德精神、加强社会成员道德责任感以及构建现代社会的道德精神都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精神文明导刊》2006,(5):12-12
“八荣八耻”观,概括精辟,内涵深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全面确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是非善恶的道德标准,是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南。  相似文献   

10.
无数人在发问,我们的社会道德怎么了? 对社会道德滑坡痛心疾首的人们,立即会将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等判例视为众矢之的。的确,经过舆论不断发酵,关于老人摔倒“扶不扶”,大众的第一反应就是“彭宇案”带来的恐惧感。  相似文献   

11.
现在不少人认为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平在滑坡,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我认为,道德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坡”作为衡量的标准。道德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新的价值观念产生,也会有一些旧的价值观念衰落。  相似文献   

12.
以下列举了69件小事测试你的态度。你的以下任何一种选择,都不触犯法律,也不违反道德。但,社会生态和人际关系,会因个体选择的量变而质变。 选A的人越多,社会的“体温”越高;从A到B到C到D,社会的“体温”从高到低。 一个又一个“你”,就组成了道德、体制和社会。  相似文献   

13.
唐土红 《桂海论丛》2002,18(4):67-69
从伦理学角度分析 ,权力腐败产生的主观因素就是个体道德、人性变异所引起的对利益的饥渴追求 ,客观因素就是社会道德价值多元化给腐败分子提供了滋长腐败行为的土壤。从伦理学上反腐 ,一方面要从个体道德“内”部防腐 ;另一方面则要从社会道德“外”部反腐  相似文献   

14.
《精神文明导刊》2011,(11):49-49
佛山两岁女童遭两车碾压,再度引发中国社会对道德危机的激烈讨论。18名路人拒绝施救的冷漠在激怒公众,很多人又为自己有可能就是那个冷漠的“第19位”而长叹。  相似文献   

15.
张卫国 《新东方》2002,11(4):32-36
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道德成本现象,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社会道德的紧密联系。没有维护社会管理秩序的道德“自觉”,就不可能有高尚的文化,也不可能有健康的市场经济。正确地对待和运用道德成本,是当今社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正是对人与社会道德缺失的关注与修复。“八荣八耻”,荣耻相对,不仅明确荣辱的时代内容,更重要的是肯定了耻辱感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条件下的道德价值,因而重建了民族与国家腾飞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7.
《精神文明导刊》2011,(10):8-13
地沟油、黑心棉、塑化剂、瘦肉精、毒豆芽、黑心棉和近期发生的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和江苏好心司机救老太反遭诬陷等事件,频频为道德亮起红灯,道德建设、道德与法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那么,我们到底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的道德状况,能否简单地从一些个案或者一些案例的发生就断言“道德滑坡”、“道德倒退30年”云云了呢?编者在“德耀中华”——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的现场才真正感悟到了主流道德的力量。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承认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等一些不文明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一些地方和领域还相当严重,提升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借助评选表彰、学习宣传、关爱帮扶全国道德模范的契机,探讨道德建设理论,高扬道德旗帜,努力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8.
来信摘登     
《时事报告》2007,(4):63-63
莫把“恶搞”当时尚 2006年,恶搞大行其道,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难逃成“恶搞”的命运,想恶搞的人进入了“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境界”。审视恶搞,其实就是一种扭曲甚至畸形的社会文化,颠覆着传统的文化道德。网络上的自由言论权是有限制的,有两条线不能突破:一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底线不能突破;二是法律的红线不能突破。  相似文献   

19.
尤记得十五年前对著名哲学家李德顺教授的采访,谈及中国伦理和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时,李教授显得忧心忡忡,他用“价值失范、道德滑坡、江河日下”这样语词形容当时的社会道德状况,市场经济肇始之初,拜金主义、拜物主义大行其道,笼罩在960万平方公里广阔国土的上空。十五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社会道德状况如何,似乎仍然是一个不由分说、简单明了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今日海南》2007,(1):18-18
良心“八荣八耻”集中点击人的 “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涵盖了社会道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但是就其道德要求的指向来说,则是把所有这些道德要求聚焦到一个“荣辱观”上来,集中点击两个字:荣与耻。这是不同寻常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