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价值内涵价值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范畴,价值只有在人与客观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只要这个人、这项工作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就表现出有价值。所以,价值的本质是能够满足他人与社会的需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对人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对人和社会在导向、动力、保证等问题上的满足。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价值和拓展价值。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但决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它是在人们主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的,在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协调发展中实现的,这其中就…  相似文献   

2.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价值是在人与事物的多种关系中产生的,是事物中存在的对人具有意义的各种效用。对人来说,事物有其价值,因为当人按人的方式同事物发生关系,而事物也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时,事物就在许多方面可以满足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即具有适合于人的需要的有用性,这就是事物对人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物种。人不仅从其他事物中追求和获取价值,而且在多种关系中、多种意义上具有自身的价值,并且人有作为人的独特价值。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但是,人的价值主要地不在于人的肉体组织的物理、化学、生物属性…  相似文献   

3.
人的本体价值刍议庄穆一从主体的需要和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及客体的属性之间的关系来界定价值和价值关系,是价值问题上价值关系说一派的观点。它可以解释经验范围内和显在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种种价值问题.从价值发生的角度看,价值的产生离不开主体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社会人的价值的特点是怎样的?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为了建设“两个文明”的需要,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人的价值的双向性:贡献与满足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恩全集》第19卷第406页)所谓价值,就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满足了主体的某种需要,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这是人的价值的一般规定。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提高人的素质 ,满足人的需要 ,弘扬人的主体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是作为社会责任的主体而存在的.公民的社会责任价值即为能够直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或满足实现目的需要的价值,内含着主体性价值、道德价值、教育价值和法律价值等价值形态.公民社会责任诸价值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了实现公民的这种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人们应充分认识社会责任价值体现,做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价值,指事物对人的用途或积极作用,即物对人的有用性。价值可以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物质价值指对能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物质客体的肯定或否定关系;精神价值指客体(自然、社会、精神产品)同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关系;人的价值则是指人(个人、集团。人类)对于别人和整个社会的关系,即作为客体的人对作为主体人的关系。人的价值体现于创价。对价值的判断构成价值评价;价值评价的标准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教育价值指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教育对人的有用性或积极作用。对教育进行价值…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行政价值观王兴顺行政价值是反映社会与行政管理之间需要和满足关系的范畴。行政,作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以社会对它的需要和它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为存在前提的。行政这种对社会的有用性构成了行政的价值属性,行政价值是行政价值主体(社会、群体或个体)...  相似文献   

9.
自从人类历史开始以来,物质世界开始有了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主体的需要使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成为价值关系。人的区别于自然界一切生灵而独有的意识使人具有主体性。而这种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使人在世间一切事物中成为第一个可宝贵...  相似文献   

10.
一、“人生价值”教学的目的与要求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为什么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贡献,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等问题,提高他们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从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目的,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正确理解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生的价值并不存在于人的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任何人都不能离开他人、集体、社会而生存;一个人只有努力满足他人、集体、社会的需要,才能显示出个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观点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1.
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而法律价值是法对人的意义,它以法与人的关系为基础,是法对于人的需要的满足,也是人对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从理论上讲,法律价值体现为一定的主体需要,体现了一种法的取向,说明了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任何法律制度都必须关注社会的基本价值,完全无视或忽视基本价值的一个价值或多个价值的社会秩序,不是真正的法律秩序。诉讼时效制度作为民法制度的一种也必须关注其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的价值”问题逐渐为哲学界所关注。此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拓展,理论界对于人的价值的探索达成了一些共识,但分歧与争论依然存在。现将近20年来讨论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人的价值的含义人的价值是价值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价值理论中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由于学术界对价值这个概念有多种界定,由此给人的价值的界定也带来了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人作为客体对主体(社会、群体、他人、自我)的效应,主要在于促进主体(最根本的是社会主体)的发展、完善。第二种观点从“需要说”出发,认为人…  相似文献   

13.
诚信缺失导致了失信者对受害者的否定、受害者对失信者的怨恨、第三者对社会的怀疑,后果是社会关系的日渐消解;试图避免他人知晓自我利益、阻碍他人获取合理利益、方便自我实现不当利益等错误的主体价值依据,决定了诚信缺失的主体自利任性本质;矫正诚信缺失,内因上需要培育认同他人的价值个体、外因上需要形成人人都是目的的文化氛围、保障上需要健全社会诚信的制度机制,实现人我利益的共同关切。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化的整合: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说,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亦即主体对客体的兴趣、需要以及客体对主体需要满足的肯定或否定的关系;价值观则是对这一关系范畴的认识、理解和评价。然而,政治价值观念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反映政治价值关系的各种具体见解、观点及态度等。政治价值观念一旦形成或被接受,就会反作用于人的政治活动过程,成为对人们政治活动起导向作用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框架,并直接影响人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从而也就规约着人们对于政治生存样式和政治行为模式的择取,甚至影响到整个国家政治进程的向度。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新制度的…  相似文献   

15.
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只有那些既有利于社会历史进步和人类主体的利益 ,同时又对个人或社会集团有意义的价值标准才是合理的、可取的。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导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生产力 ,注重人民性 ,崇尚真、善、美。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以"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为立脚点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是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哲学,它是从广义人类学维度和哲学高度对于人和人类世界的把握,因而可以称之为人类学—哲学。这是一种关于每个人与一切人如何合理生存与健全发展的新哲学。它的从自然界出发的人与自然界的生态一体性原理;以"社会人"为本理解人和人类世界的一切问题以及人的自由解放原理;以人与自然界、人与人的"合理的物质变换"作为人类世界的最高生态价值的原理;以"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合理生存为根基的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公共人本主义价值立场等等,都是如何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合理关系的哲学原理,它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1 所谓实现,就是指相对主体——人来说的某种需要或目的的满足或变为事实。也就是说使必要的变为存在的。然而,从需要到满足,从必要到存在总有一个过程,这是不言而喻的。民主的实现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需要的满足或一种目的的达到。这种需要或目的的主体无疑是人民,然而这种需要和目的本身又是什么呢?这就不得不涉及到民主的概念和内涵问题,这原本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按理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列。但实际上,民主的概念及本质含义在人们的头脑中一直是个比较模糊的东西,人们对它的理解至今尚未得到逻辑上的统一,人们通常对民主本质的理解恰恰是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18.
人生价值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理想的追求必然涉及到人的价值问题;而对人的价值问题的认识,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当前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对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及个人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生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 人生价值的概念来源于价值的概念。价值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范畴。它的产生是同人们的需要相联系的。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19.
人的需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弄清人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揭示出实践活动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但是,以前我们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以致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出了一些偏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关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指人(包括个人、群体、阶级、社会)为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与周围的环境(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种必然联系,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渴求和依赖。人的需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包括物质需要,又包括精神需要,既包括自然需要,又包括社会需要,既包括个体需要,又包括群体需要。  相似文献   

20.
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在现实中,人的需要同生产方式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在社会生产中实行交换劳动,而交换劳动又必然引起价值增殖。分析人的需要与生产方式的矛盾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交换劳动,有助于深刻认识价值增殖规律。一、人的需要与生产方式的矛盾要满足人的需要,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条件。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生产方式,是满足人的需要和基本条件。人的需要与生产方式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满足人的需要,限于篇幅,下面仅简要分析三点:(1)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