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韬 《公安学刊》2000,(6):26-28
随着我国信用卡的发展与普及,骗领信用卡透支诈骗的案件逐年呈上升趋势,此类案件侦破难度大,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必须进行严厉打击。但是,由于我国信用卡许骗犯罪立法并未对骗领信用卡透支诈骗的行为作出明确规定,这一立法疏漏最终导致了司法实践中对此类案件定性及处理的混乱状况。为了严密法网,有利于司法实践依法惩处这类犯罪,通过对一起骗领信用卡透支诈骗案件的分析,对修改与完善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提出若干立  相似文献   

2.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是信用卡诈骗罪最为常见的犯罪类型 ,应将以虚假申办材料从银行骗领到信用卡的持卡人列为此类犯罪的主体。对侦查对象明确的恶意透支案件 ,侦查工作应围绕查明其恶意透支犯罪事实和获取其恶意透支犯罪证据展开。对侦查对象不明确的恶意透支案件 ,应根据对骗领信用卡人骗领时留存的各种书面材料的分析发现线索 ,及时向有关特约商户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 ,以查明透支者的真实身份  相似文献   

3.
刑法修正案(五)的相关问题与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法修正案(五)对现行刑法作了两点重要修改:一是增加了“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罪”和“过失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这三个新类型的犯罪及刑事责任条款;二是添加了信用卡诈骗罪的罪状内容,即“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行为也属于信用卡诈骗犯罪。在司法实践中主要应处理好:单一骗领信用卡行为、骗领信用卡后又使用骗领信用卡行为、接受了他人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行为等的定性与适用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4.
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银行卡的行为属涉嫌构成《刑法》第177条之一规定的妨害信用卡管理罪,骗领的银行卡常常被用作电信诈骗及其他涉卡类侵财犯罪的作案工具,其与电信诈骗类犯罪有着极高的关联性;对"骗领"型妨害信用卡管理犯罪案件的侦查,必须正确理解刑法上对信用卡的界定,充分利用侦查资源,精确研判,多方收集证据,深挖犯罪,从源头上遏制电信诈骗等涉卡类侵财犯罪的高发态势。  相似文献   

5.
信用卡诈骗罪法定行为方式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卡诈骗罪的法定行为方式有四种 ,即使用伪造信用卡 ,使用作废信用卡、冒用他人信用卡和恶意透支 ,可将信用卡拒付行为纳为信用卡诈骗的第五种法定行为方式。注意对信用卡诈骗法定行为方式的认定 ,防止混淆恶意透支和善意不当透支之间的界限。实践中 ,对于骗领信用卡行为应认定为普通诈骗行为 ;将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认定为信用卡诈骗行为。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信用卡诈骗犯罪从无到有,犯罪手段从简单到复杂,信用卡诈骗案件的日趋高发性和多样性,严重破坏我国金融管理秩序,扰乱市场经济的运行。侦查机关要认真研究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结合实践,对信用卡诈骗案件的侦查方法进行研究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用卡的普及,利用信用卡进行的诈骗将会与日俱增。此类犯罪主要有三种方法,其特点表现为:内外勾结、异地作案,连续作案。当前,此类案件增多的主要原因是:执行银行规章制度上存在漏洞,信用卡网络技术落后,特约商户把关不严,银行之间互不通气,个别银行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因此,要预防此类犯罪,必须对症下药,从健全规章堵漏洞,加强宣传教育强素质等方面入手。侦破此类案件也必须从所用信用卡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徐林 《公安研究》2006,(8):61-65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04年12月29日和2005年2月28日先后通过了有关信用卡犯罪的立法解释和刑法修正案。界定了信用卡的含义,规定了新的妨害信用卡管理秩序的犯罪行为。持有、运输、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持有、运输空白信用卡或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行为被规定为犯罪。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将受到刑罚处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在刑法理论上应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处。  相似文献   

9.
信用卡诈骗罪认定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我国刑法第196条采用列举式的立法模式将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使用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的信用卡和恶意透支四种行为规定为信用卡诈骗罪。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界中,对信用卡诈骗的若干方面的认定和处理仍存在分歧。本文主要对信用卡诈骗罪如何认定犯罪工具和几项特殊的信用卡犯罪行为性质、形态进行分析,以期对信用卡犯罪的认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较之以往有所增长,且出现了新的不法态势.即在实践中出现这样的案例:妹妹办卡,哥哥使用并恶意透支;父母办卡,子女使用并恶意透支;行为人从多名朋友手中借其信用卡使用并恶意透支。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根据这一定义,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持卡人”,但目前尚没有司法解释明确“持卡人”的范围,从而使司法实践中在处理该类案件上存在争议。本文将在现有争议的基础上,重点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信用卡诈骗流窜作案逐年增多,受害人在甲地申领的信用卡,被犯罪嫌疑人在乙地盗取了信用卡信息,并在丙地被提现或消费。犯罪嫌疑人企图通过空间的转换逃避刑事打击。为及时有效打击此类犯罪,现就有关案件管辖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2.
信用卡诈骗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类新型犯罪。对于假借信用卡非法获取财物或财产性利益的行为,是否一概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犯罪,国内外理论和立法并不统一。以我国信用卡交易的实践及其交易规则为基础,分析我国信用卡诈骗犯罪的行为构造;在借鉴、考察国外相关立法和未来信用卡发展趋势等的基础上,提出:作为一种现代新型犯罪,我国刑法中的信用卡诈骗罪兼有传统诈骗罪和盗窃罪的双重属性。由此,可以有效避免实践中对相关犯罪行为定性上的分歧,并能适应未来信用卡犯罪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今日中国,信用卡早已走入寻常百姓的手中,一人一卡、一人多卡已成普遍现象,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居民收入的提高,信用卡的透支额度逐年增长。与此伴生的是,信用卡诈骗案件呈现增加的态势,“恶意透支”现象也频频出现。  相似文献   

14.
信用卡诈骗罪的司法认定及立法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哲 《前沿》2005,(1):142-144
信用卡诈骗罪是以信用卡作为犯罪工具的诈骗犯罪。以信用卡进行诈骗的现象在交易方式复杂的当今社会日益突出。本文从信用卡诈骗罪的概念入手 ,对信用卡诈骗罪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并结合理论与实践对立法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金融事业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手机、互联网为载体的电信诈骗犯罪逐渐形成带有地域性特征的职业犯罪,成为一种案发区域广、涉案金额巨大、群众反响强烈的常发性侵财案件,严重影响社会治安。鉴于电信诈骗侵财案件不同于其他犯罪的特点及公安机关在侦破此类案件中所遇到的瓶颈,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快电信立法、构建全国打击电信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16.
信用卡诈骗案件的立案应谨慎,严格刑法入罪,对信用卡透支到期不还的行为不能都以犯罪论处,刑法重在打击恶意透支行为。侦查机关应分析犯罪分子作案规律,严密布控,伺机抓获现行,或从涉案信用卡入手挖掘侦查线索。侦查人员应注重现场勘查,从犯罪分子遗留信息如监控录像记录、指纹、通信和住宿登记信息等入手突破案情。还可以通过对POS机商户的业务进行排查,发现可疑线索,集中查处一批信用卡诈骗案件。侦查中,应注意针对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进行证据收集,如伪造的或作废的信用卡、催收记录等。  相似文献   

17.
金融犯罪发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部位和动脉系统,所以,比一般经济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和经济破坏力,尤其是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的频繁发生,成为近年来发生在金融领域内波及面广泛、社会危害性严重、在金融犯罪中增长最快的高频犯罪。文章从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多个层面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有利于金融机构完善信用卡管理与防范制度、有利于公安机关提高侦破诈骗类案件的破案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信用卡业务迅速普及发展。利用信用卡诈骗的案件与日俱增,信用卡诈骗犯罪依托信用卡这一新兴的金融工具,在犯罪手法、侦查策略上都有别于传统刑事犯罪,给各级公安经侦部门的侦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针对信用卡诈骗案件的现状与成因,本文分析了一些实际办案过程中可以运用的侦查对策,以充实本罪侦查方面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比较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和其他三种信用卡诈骗行为在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以及责任转化等方面的差异,得出恶意透支应当独立定罪的结论,并做出立法设计,同时就恶意透支罪相应的主体范围、非法占有目的和银行催收问题提供了司法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手机短信息服务的行业化,手机短信息诈骗犯罪也越来越猖獗。此类诈骗犯罪不仅侵犯了公民的个人财产,也使移动通信部门蒙受巨额损失。文章针对该诈骗犯罪手法新颖、作案模式隐蔽、案件取证难、侦破难、犯罪主体团伙性等特点,提出了遏制此类案件必须加强侦查协作以及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有效获取证据;在防范方面开展宣传,提高防范意识;同时要加快立法进程,完善法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