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品作为艺术家"意识延伸"的一部分,具有某种能动性。即,艺术被创造的目的是要服务于社会关系网络。艺术品不仅仅要表现其样貌与风格所传达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要表现其在创作过程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除了美感以外的能动性,超越了纯艺术与工艺品、个人与社会的界限。因此,在对人类的审美和艺术的研究中,最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审美和艺术本身,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品所表现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张昌山 《思想战线》2011,37(4):58-60
地方性知识作为全球化的一种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遗传基因符号的表示。如是没有这些乡土文化,那么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就失去了根基。我们在全球化多元文化共生的环境中思考中国地方知识与文化重构时,不是一味地要在"地方知识与文化重构"中寻找所谓的资源与灵感,而是以此为新的开端,通过从"实际"入手,回归本真,寻找到一个超越的、普世的文化立场。云南以往的文化对现代云南文化的影响,表现的是一种潜意识的"云南精神",其民族特色和文化精髓大概就在于敬畏自然之道、享受平凡之美、承认和尊重他人的文化、风俗、生活具有和自己一样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黄健 《思想战线》2003,29(2):91-94
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的生成,直接受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影响与制约。直观性、理性、意境,是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表现出来的三大文化审美要素。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所蕴聚的文化美感有机地渗透在中国美学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之中,不仅更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美学的文化审美感染力,而且也形成了中国美学宏观认识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精致构造与抒情表现相结合、伦理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超越现实与主体自由相结合的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表现饮食的内容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饮食中有文化,文化中有饮食,互为表里,密不可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味"论诗、诗味交融就是从饮食文化到文化饮食双向交流、相互重构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迅速崛起的中国青年中,"海派"青年是格外引人注目的一群.这些生活在昔日大上海——"冒险家乐园"中的年轻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使他们无论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还是在行为特征上,都表现出与内地青年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海派"青年文化.本文试图概括"海派"青年文化的特点,并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作一剖析.开放性的"海派"青年文化与内地青年的正统、保守和相对封闭相对照,"海派"青年文化则表现出新潮、现代和开放的总体特征.本来,上海就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曾接受过西方文化的长期熏陶,对西方文化的开放和较强的吸收能力是"海派"文化的固有特征."海派"青年无疑承袭了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农村文化的风险与危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以"向城市靠拢"的方式走向发展与富裕,这一过程本身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它是农村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路径。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在与城市现代化接轨的过程中,农村的被动与劣势在逐渐扩大。这种被动和逆势的外在表现为物质生活质量低下,深层次的表现为农村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充满本土气息的文化形态消失殆尽。经济发展的边缘化导致文化的边缘化,进而导致农村文化本身的虚化,这种文化上的虚化,实际上已成了一个隐性的、事关乡村社会生存命脉的大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文化的风险与危机的表现、特点和形成的原因,进而从改变政府工作思路、扶持农村文化精英、运用市场机制等角度出发,提出了保护农村文化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7.
消费文化是物品生产从"匮乏"转为"丰盈"时代的产物,在"物"的包围与消费快感的裹挟之下,表现出符号性、享乐性、夸示性与全球化等特征。在消费社会中,满足消费欲望的快乐原则成为实现商业利润最大化的手段,消费行为与观念在非理性的自我膨胀中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生态环境与社会心理等方面构成破坏性的侵蚀。面对如此困境,从消费文化视域提出利益与资源均衡分配、消费文化价值观重塑、平衡社会心理、和谐消费等新策略,不但是学术上的一种有益探索,而且对于社会均衡、和谐发展也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8.
马莉 《人民论坛》2012,(23):162-163
在对神的形象的塑造上,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各有不同:中国神话中的神多半是神人异形的,其特征是超凡脱俗,而希腊神话中的神是神人同形同性的。反映在各自的文化中则表现为:中国神话主要体现的是"尚德"精神,而古希腊神话中,天神与人类一样,也表现出凡俗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王大丽  ;吴廷俊 《传承》2010,(15):56-57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苏两国的新闻改革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对媒体所有制的改革上,苏联的新闻媒体由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实现了所有制的"变",而中国的新闻媒体一直坚持着全民所有,始终做到了"不变"。从文化内核、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两个方面分析了产生所有制"变"与"不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于师号 《求索》2012,(11):92-94
"游"是孔子、庄子身上共同存在的重要文化事项,二者之"游"在表现、本质及风格上均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孔子之"游"主要体现为一种带有游学、游教、游宦等功能含义的现实之"游",带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同时,孔子之"游"也包括心志之"游",主要表现为游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雍容气质,即"乐道"精神,以及其"游艺"思想。庄子之"游"则主要表现为一种心灵、精神之"游",其终极目的在于达到一种绝对超脱、"无待"的自由境界。现实色彩鲜明的孔子之"游"与理想化、虚幻化的庄子之"游",共同开启了中国士人"游"文化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对中国古代的士人"游"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标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非西方社会的文化特殊性已经成为传播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哈米德·莫拉纳从穆斯林世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出发,对传播概念的重新定义、伊斯兰传播伦理思想的梳理,对伊斯兰传播的核心原则"认主独一"、"责任、引导和行动"、"建设共同体"与"虔敬"进行了重点分析,概括出"伊斯兰的传播范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穆斯林地方媒介实践对这一传播范式作出了回应与发展,表现为大众传播中"伊斯兰媒介"的出现,以及媒介空间穆斯林多重身份的认同。由此,在传播伦理的全球化与媒介价值的本土化过程中,使得穆斯林与媒介的相关研究具有了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是异质文化交往过程中两种必然现象。中西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文化价值冲突、语言冲突、经济文化冲突及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冲突,而文化融合是中西文化冲突的必然结果。促进中西文化融合需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提升文化认同感,寻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与沟通,积极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文化发展战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3.
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人民主体性思想主要体现在文化来源于人民,文化服务于人民,文化的优劣由人民来评价这三个方面。文化来源于人民即坚持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人、文化表现的主体及文化发展的动力;文化服务于人民表现为文化要贴近人民、关切人民、引导人民;文化受人民评价具体表现为人民对文化的"自觉消费"、文化在人民中"有市场"、先进文化是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文化建设的人民主体性思想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依靠什么力量来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是什么等一系列涉及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苏两国的新闻改革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对媒体所有制的改革上,苏联的新闻媒体由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实现了所有制的"变",而中国的新闻媒体一直坚持着全民所有,始终做到了"不变".从文化内核、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两个方面分析了产生所有制"变"与"不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张兵 《人民论坛》2011,(7):224-225
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在绵延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审美趋向。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虽然在再现与表现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感的手段上有所不同,但古典诗词借助"绘画意象"构成语言,营造出了使我们产生丰富联想的"语境"。  相似文献   

16.
清末扬州教案的处理中,英方要求清政府对其传教士受到的损失进行"赔偿",然而中方视给予英方的经济补偿为"赏恤"。对经济补偿这一法律行为的理解不同,反映了中西法律文化之不同。"赏恤"是基于在上者对在下者的恩赐与怜悯,反映了专制体制下的官民关系;"赔偿"则是基于平等的法律关系而发生的,是行使法律义务的表现,反映了法治社会中当事人之间平等的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栋亮 《人民论坛》2014,(11):180-182
中国近代文化新旧杂陈的局面,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判断,造成了某种形式的人格分裂。这种分裂特性在婚姻方面表现为:"有意识"解放与"无意识"束缚;自我与角色的张力;人格的独立与依附。这些冲突构成了文化嬗变的内在动力。文章以民国时期婚姻文化悖论为切入点,呈现婚姻文化变迁的复杂性,并透视近代社会文化转型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8.
文化理想、文化批判、文化创造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人相伴而生、相和而成、相随而行,是人特有的一种生存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觉就是人本身的自觉,亦即人对人的本质力量和实践活动的"自知之明".文化自觉既是一种现实情态,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生成和存在于文化创造之中并通过文化理想和文化批判表现出来.马克思对私有制和异化劳动进行了历史考察与批判,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图景,开启了20世纪文化批判的序幕.  相似文献   

19.
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提升的今天,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审美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异,其中之一就是审美转向了日常生活之中、身体之中。本文通过对"审美文化"、"日常生活"、"身体"等概念的辨析,以及对它们在当下审美文化中的表现的描述与分析,揭示出审美借助现代、后现代文化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及其身体,在其中发现美、创造美,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它唤醒的或者参与的日常生活会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会使人更加愿意生活,更加愿意在生活中看见、创造并体验审美的快乐。  相似文献   

20.
中国检察权的建构模式虽然是"一权之下分三权"的模式,但现实中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这与我国御史监督的文化弊端有一定关联。虽然西方的检察建构文化冲击了中国的检察权构建模式,不过中国检察权的实质影响因素仍然是对个人负责而不是对人民负责的法律工具文化。在我国宪法文本靠拢西方权力制约文化的趋势下,有必要在司法生活中正本清源,还原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其改革的路径应当不冒进的线路下充分发掘自身的权力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