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华前 《前进》2005,(3):49-51
实践的发展、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必然要求中小学德育注意观察外部世界的发展,紧紧围绕时代的任务和党的政策,从德育客体、德育载体、德育方法等方面,积极探索新思路。 一、更新德育理念,重视德育客体的主体性 更新德育理念,主要是指改变我国传统德育片面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德育是指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活动。我国主体性德育理论的研究经历了初探、繁荣和平稳三个阶段,研究内容涉及对传统德育的反思、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和特征、主体性德育模式、目标和内容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研究中尚存在着理论化、范围局限化、模式探讨欠清晰化、忽视我国国情及传统文化的影响等问题。通过实证研究、个案研究,构建主题鲜明的德育模式以及策略实施具体化等途径,来落实主体性德育活动。  相似文献   

3.
心理教育在德育中的渗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一个重要方面。德育的内容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在新的时代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堪忧 ,传统德育的理念有待转变 ,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改革和创新。在此氛围下 ,心理教育应纳入传统德育的内容之中 ,使之成为德育的延伸和补充 ,以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4.
宋玮  廖薇 《传承》2008,(10):88-89
高校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阵地和渠道。新世纪中国的社会发展对高校德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研究高校德育发展的战略,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方法成为新的课题。本文将立足于当前中国高校德育实施及发展的时代背景,从分析当前中国高校德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入手,分析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应具备目标展望,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德育发展的新思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试论德育社区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丙红 《理论月刊》2002,(11):108-109
德育社区化建设是在实现社区教育的德育功能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文从我国德育社区化建设的必要性入手,提出实现德育社区建设的若干建议,为人们进行德育社区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统观当前我国大、中、小学的德育现状,会发现在德育教育的诸种问题中,德育衔接一直是人们热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德育衔接中不仅德育目标、德育要求、德育内容等方面存在着错位或断层,而且缺少整合与统领德育的理想价值目标.改变这一现状的着力点在于小学、中学、大学的德育教育都要培育公共精神并以此为价值目标,并从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层面、以及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上培育公共精神,为德育衔接创设良好的客观环境.  相似文献   

7.
隐性德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相比,美国高校隐性德育起步早,应用广,效果明显,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做法.本文借鉴美国加州大学开展隐性德育的经验,归纳隐性德育的基本特征,并对改进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校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阵地和渠道.新世纪中国的社会发展对高校德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研究高校德育发展的战略,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方法成为新的课题.本文将立足于当前中国高校德育实施及发展的时代背景,从分析当前中国高校德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入手,分析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应具备目标展望,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德育发展的新思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美国高校德育途径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高校德育与其重视高校德育途径的探索密不可分.美国选择了全面主义的德育模式,对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进行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德育实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拓宽了高校德育的途径.分析美国高校德育途径的特点,汲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对创新与完善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是西方德育理论空前活跃和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诸多影响深远的德育流派,而且形成了鲜明的理论特色和实践价值取向。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些德育理论,以及在其指导下西方所进行的德育实践与尝试,对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体系,创新我国德育实践的思维与方法,不断提升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道德滑坡的原因和道德中国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进入了漫长而痛苦的社会转型时期 ,构建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伦理道德逐步走向崩溃 ,加上中国传统的谋略文化、游民文化和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对道德的破坏 ,使今日中国进入了一个道德缺失的时代。道德缺失极大地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中国社会的进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完成现代化 ,必须提倡共产主义道德 ,遵守社会主义道德 ,吸收古今中外的道德精华 ,重建道德中国。  相似文献   

12.
西方国家学校德育的经验和启示是:学校教育应以德育为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德育机制;注意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层次性;强化隐性德育的渗透性;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和实践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校德育工作队伍。  相似文献   

13.
The 2018 Symposium on National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nd Research summarized the achievements in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china, in the past four decade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especially since the 18 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Meeting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opics "new era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new era of human rights theory innovation and academic orientation" An overall outline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system have been constructed in china and details of the concepts from a macroscopic to a microcosmic perspective show the features of china's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 discussion of academic topics has predict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ories of china's human rights in new era, and expanded relevant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empiric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14.
高波 《青年论坛》2008,(4):77-79
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议题,围绕这个议题,本文从完成两个转变——即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的转变,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自觉性;实现由单向式德育向双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变,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入手,对如何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学分制管理体制下,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已成为不争事实。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德育生命线地位被虚化而没有得到落实;二是学分制下学生的德育目标如何合理确立以及实现却始终是一个难题;三是没有形成开放的德育思想。而坚持德育首位,落实德育为先的理念是解决德育低效的前提;实事求是,合理分居设置学生的德育目标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树立开放德育理念,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使人们认识到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性,但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价值取向还没有走出误区:在道德教育的形式上,重显性课轻隐性课,削弱了道德教育的现实性;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过分强调灌输的作用,忽视学生健康活泼的发展;在道德教育评估中,重形式评估轻诊断性评估。必须从科学地制定道德教育的任务、明确新时期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优化思维方式等方面给予修正。  相似文献   

17.
当代台湾中小学道德教育概览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面对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德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台湾道德教育具有课程整合原则下的分散性、能力指标凸显下的渐进性、一纲多本政策下的灵活性、多元评价取向下的实践性等特点。在发挥隐性德育的作用、德育课程的开发、德育的回归生活、德育环境的培育等四个方面,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祖国大陆道德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重视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千年承袭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为我国当代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研究适合学校教育的道德传统精华,并通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方法,探寻道德传统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德育实效性偏低关键是学校德育中的学生主体性缺失,具体表现为: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上,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主体德育需求的漠视;在德育的方式方法上,以灌输为特征的传统方法造成对主体认知发展规律的忽略;在德育的载体途径上,以学校为中心的德育体系造成主体价值选择的困惑;在德育的评价标准上,以道德认知为内容的评价体系造成主体人格的分裂。  相似文献   

20.
传统高校德育目标的政治性和工具性制约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德育内容的理想化和空洞化影响了其育人作用的体现,空洞说教或灌输式教育方式致使德育效果不佳。高校德育与人文教育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内容相容、教育功能贯通,因此,可以从教师、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德育评估制度等多方面强化人文教育,突破高校德育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