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夜郎的族属问题,解放后文学界时见纷争,但涉及到布依族族源的却不多。中央民族学院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简况》、云南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工作手册》,均既承认布依族是“骆越”演变而来,也不否认是当地土著民族的后裔;《辞海》的布依族条说布依族“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国家民委教育司编撰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和贵州布依族简史编写组编写的《布依族简史》等,都沿用《辞海》这一观点。近几年来,史学界已  相似文献   

2.
布依族人口约一百八十九万多人(1978年)。主要分布在黔南、兴义、安顺等州专;在黔东南、贵阳、黔西北等地,也有散居的布依族。布依族自称“bou-yei”(汉译“布依”)。解放前,由于反动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诬蔑,曾给布依族冠上许多带有侮辱性的称呼,如“仲家”、“仲苗”、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村寨,各民族对自己的村寨也有着不同的称呼。布依族的村寨,布依语称为“曼” (mán)或“弄”(òng),是布依族人民以家庭组合而成的基本单位。千百年来,勤劳、聪慧的布依族人民,正是居住在这种“曼”和“弄”里,进行着世代  相似文献   

4.
在布依族史的教学和研究中,对布依族古代先民的社会发展,是否经历过奴隶制阶段,向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作为布依族古代先民的“僚人”,同现在的布依族在地域  相似文献   

5.
布依族现有人口254万(据1990年普查统计数字),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贵阳市郊区。其余,散居于贵州各地及邻省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 布依族的族称是根据这个民族多数人的自称“布依”定名。按布依语,“布”是人们共同体的意思,也包含“民族”的意思。“依”即“夷”,“布依”意即夷族,源出“南夷”。 布依族旧称“仲家”,这是从另一部分布依族自称“仲布”的汉译得名。“仲家”族称见载史乘始于《元史》。鉴于民国年间个别方志对“仲家”释名含侮蔑之义,引起部分地区布依族群众对“仲家”族称反感,该族称现已废止不用。  相似文献   

6.
水族的族源     
水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关于水族的来源问题,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水族是由古代南方“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单一民族。 秦汉以前,岭南一带居住着“骆越”、“西瓯越”、“南越”等许多部落,他们与东南沿海的其他诸越部落,统称为“百越”。从历史发展的迹象以及文化生活特点、语言等方面考察,水族是由“骆越”  相似文献   

7.
布依族风情     
布依族风情曾庆南情愿做个“黑人”:为对方“抹黑”竟是示爱!请记住,千万别用手碰碗,否则就得喝光碗里的酒。”在前往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石板寨的路上,陪同我们的布依族干部吴嘉甫再三叮嘱道。过酒关布依族人热情好客。他们得知我们要去石板寨拜访,竟设...  相似文献   

8.
布依族是我们伟大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历史的长河中,布依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同祖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开拓祖国的西南,缔造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多姿多采的文化艺术。布依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布依族曲艺就是布依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种。流传于镇宁市依族苗族自治县的“分彭饶”与“分浪论”,就是布依族曲艺中“唱述式”与“讲述式”的曲目。  相似文献   

9.
布依族多居处于河谷平坝地区,依山傍水是其显著特点,因此过去有所谓“水仲家”之称。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作为农耕民族的布依族以稻谷的种植为其主要内容,从而稻作文化在布依族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去,学术界曾从整个百越史的角度揭示了布依族悠远的稻作文化源流。然而,对布依族的稻作文化木身似乎没有人进行过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论述。这对完整地认识布依族文化面貌无疑是一个缺陷。笔者不揣浅陋,就布依族稻作文化试作探讨,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0.
布依族人民过去没有统一的称谓。解放前曾被称为“夷族”、“土家”等。1953年,在我省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布依族代表提出:“仲家”、“夷族”、“水户”等是解放前统治阶级歧视布依族人民的称呼,要求人民政府通过一定的合法程序统一改用能代表本民族意愿的固有的民族名称。布依族代表们的这个要求,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协商解决布依族的统一称谓问题,贵州省人民政府于1953年8月24日邀请全省的布依族代表在省民委举行会议。会议通过充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凡是用本民族的语言称自己的民族为“布依”(译音)  相似文献   

11.
布依族是贵州的世居民族之一,其在秦汉以前自称“濮越”或“濮夷”,东汉六朝称“僚”,唐宋称“蕃蛮”,元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称“八蕃”、“仲家”、“侬家”、“布笼”、“笼人”、“土人”、“夷族”等。1953年,在征求本民族人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统一命名为布依族。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布依族首届“牛王节”于2004年农历4月8日(公历5月26日)在河口瑶族自治县桥头乡老董下寨(布依村)隆重举行。夏历四月八日的布依族“牛王节”,是农耕、稻作民族的节日,是“牛王”的生日,自古以来布依族是以“牛为伴”、“牛为友”而兴旺发达起来的民族。关于牛王节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据史料记载:古时候,在一次布依族与侵略者激战时,一头大犊牛怒冲敌阵,用牛角将敌人挑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使布依族队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反败为胜,为布依族战斗胜利立下赫赫战功。这天正是农历四月八日,又是这头大犊牛的生日,所以,布依族把这头…  相似文献   

13.
布依族古代史上的若干问题,目前,在学术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意见,笔者拟就讨论中的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布依族的族称、族源布依族这个族称,是解放后一九五三年由本民族代表商定,报请中央批准定下来的。“布依”这个名称,是本民族中绝大多数人的本民族语的自称  相似文献   

14.
布依族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兄弟民族成员之一,主要居住于贵州省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地区、安顺地区和贵阳市郊区以及散居在其他专(州)、县(市),总人口一百七十二万余人(一九七八年)。布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根据汉文史籍记载,历代中央王朝在布依族地区设置州、郡、县制利用当地部落酋长进行统治,实行“羁縻政策”,  相似文献   

15.
骆越之“骆”义何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族是我国先秦和秦汉时期活动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一个古老族群,因其部落众多,故史有“百越”之谓。 骆越是越族一支,分布在“今广西西部和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和海南岛以及越南北部。”其名称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和桓宽《盐铁论·地广篇》,但都只称“骆”而不及“越”。到班固《汉书·贾捐之传》始称“骆越”。这说明“骆”是骆越的前称之名。  相似文献   

16.
瑶族称谓     
荔波县瑶山瑶族 ,自称“董家” (to 55 mo55) ,意思是 :“我们是这种人。”布依族称之为“尤”( ou2 1 ,意为“瑶人”。因瑶山瑶族男子身着白色五指绣花齐膝短裤 ,汉族称之为“白裤瑶”、“花裤瑶”。荔波县瑶麓瑶族 ,自称“努侯” (nu55hou33) ,意思为“着我们这种服装的人”。水族称之为“谬六” (miou35lo55)意为“苗六人”。荔波县瑶埃瑶族 ,自称“东蒙” (tu 33 mu 33) ,意思是“我们是这种人”。布依族称之为“尤”( ou2 1 ) ,意为“瑶人”。因瑶族男子身着灰色长衫 ,汉族称为“长衫瑶”。望谟县油迈瑶族 ,自称“满” (ma 55) ,意思…  相似文献   

17.
布依族人口共2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以及黔中的部分州、县。布依族擅长 于种植水稻,居住地多在依山傍水的地方,故古有“水仲家”的称谓。解放以来,布依族地 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和各兄弟民族人民一道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建设自 已的家园,工农业生产和各项经济建设事业,都有了较快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  相似文献   

18.
布依族是贵州高原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文史籍中曾以“越”、“濮”、“僚”、“夷”、“仲”等来指称该民族的先民。直到近现代,在布依族民间仍流行“夷家”、“仲家’等来自汉语的称谓,而同时又以本民族语自称pn49jai‘。本文通过与布依语及其同语族语言进行广泛的语音比较,并参考汉语历史文献记载、民间传说等资料,对“越、濮、僚、夷、仲”等出现在汉文史籍以及布依族民间的民族称谓与现代布依族本族语自称Pu_4Jal_4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9.
布依族地区文化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布依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中注重开发利用布依族“显在文化”资源 ,正确处理好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突出民族文化特点与实现大众化、突出景点文化主题与综合开发利用、旅游“旺”季与“淡”季、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对布依族地区旅游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月三”,云南省罗平县布依语为“更三粉”,是布依族群众的传统节日,意义相当于春节,一般持续7天。今年4月16日农历三月三节,面对百年不遇的大旱,当地布依族传统的“三月三”泼水狂欢节究竟咋过?县旅游局局长刘波介绍:“布依族泼水节肯定要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