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道德行为选择要依据行为的精神价值。从伦理学观点来看,人类的行为不管其如何复杂多样、千变万化,都可以根据它们对他人、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而区分为三大类:其一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其二是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其三是与他人和社会无关的行为,如自己做饭自己吃,自己洗衣自己穿,与他人和社会不发生利害关系。很明显,道德行为必然是“利他”的行为,它是以行为的精神价值即对他人和社会的某  相似文献   

2.
试论企业转机建制过程中的道德行为合理化问题胡尚林所谓道德行为,就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在伦理学上也称为伦理行为。它包括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企业的道德主要是通过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表现出来的,所以,称为企业道德...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正蕴含权利分配的公正、机会分配的公正、利益分配的公正、执行规则的公正等内涵。社会伦理秩序的问题多是由于社会公正缺失引致。社会公正通过社会管理者建立制度的公正得以实现,其通过对民众的道德感召力量、社会行为的矫正,以及对社会行为的优选效应,实现对社会伦理秩序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非法拘禁罪     
非法拘禁罪,是指故意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其主观表现为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剥夺他人身体自由权利的危害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但不以出卖、勒索财物为目的。本罪的行为特征概括起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拘束人的身体,剥夺其身体活动自由,如捆绑;另一类是间接拘束人的身体,剥夺其身体活动自由,即将他人监禁于一定场所,使其不能或明显难以离开、逃跑。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应依本罪的有关规定处罚。对于正在实施犯罪或犯罪后及时被发现的、通缉在案的、越…  相似文献   

5.
盛丽 《求索》2010,(2):91-93
认识论维度下的现代性哲学体现在主客体分离、工具理性及普适的先验性上,这在根本上导致了包括公正伦理学在内的契约论封闭体系及其道德困境。女性主义伦理学以关怀为理论预设,基于对现代性哲学的反思和批判而主张联结与关怀、道德体验和情境主义下具体他人的实践伦理,从而为现代性伦理困境提供了一剂解毒剂。  相似文献   

6.
视点链接     
农资打假:七类产品五种行为是重点 农业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局、供销合作总社等五部局日前联合发出通知,对农资打假行动进行部署。据了解,联合行动重点查处七类农资产品:假冒伪劣种子、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农机及零配件和渔机渔具。主要打击的违法违规行为是:未取得或冒用他人证号违法进行生产、销售的行为;无产品标识或产品标识不全的行为;生产经营劣质和失效变质农资产品,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行为;假冒他人商标、产品名称、包装、装潢,伪造和冒用他人厂名、厂址、质…  相似文献   

7.
防治干部离任期间的五种危险心理汤宏近几年来,领导干部离任期间的违法乱纪案件逐年上升。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这些违法违纪行为主要源于五种危险心理:一是“失衡”心理。认为组织的安排、决定对自己不公平,心存不满,有怨气,或攀比对照他人,认为组织“亏待”自己;...  相似文献   

8.
道德自律是精神文明的最高实现形式。道德自律即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生活规律的认识和对道德规范的认同,自己为自己立法,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自觉地指导和约束自己。道德包括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形态,也包括与这种观念相对应的伦理行为规范。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相似文献   

9.
《人民公安》2009,(2):63-63
法博士:寻衅滋事罪中的随意殴打他人行为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是什么?广东梅方 梅方同志:两者区别如下:1.侵犯的犯罪客体不同。故意伤害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行为人往往针对特定的对象实施故意伤害的行为:而寻衅滋事罪中的随意殴打他人行为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殴打的对象往往是不特定的。  相似文献   

10.
樊浩 《探索与争鸣》2023,(1):71-80+178+2
老龄文明是应对老龄化的积极话语和积极战略,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其一,价值判断,老龄化不只是一个问题集,而“是”并且应当“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其二,文化态度,将老龄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明气象和文明形态;其三,战略理念,建构“老龄文明”不只是就事论事地解决老龄化所伴生的诸多社会问题。老龄化不只带来社会发展的负面清单,它也是新文明形态的积极因子。老龄文明期待一场以伦理为核心的文明革命,这场革命将从四个维度展开:以时间伦理为着力点的生命节律的伦理革命;以价值认同为着力点的生命伦理革命;以公众家庭为着力点的生命终极关怀的伦理革命;以差异公正为着力点的社会权利结构的伦理革命。也许,只有推进和完成这些革命,老龄化才能成为真正的老龄文明。  相似文献   

11.
古往今来,专制者既不愿意赋予民众权利,同样也不愿意将固有的权力分开,让权力之间互相制衡成为自身的枷锁,身,以最方便控制他人,使,其实需要斗争。他们习惯于将权力集于一权力要真正能独立公正行  相似文献   

12.
《中国保安》2014,(21):3-3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对待自己的错误时,反省之余,往往会自我安慰,即使再大的失误,也总觉得可以宽恕。但在对待他人的过失时,第一时间出现在脑海里的却没有“宽容”、“原谅”这些词语。所以,人们常会有这样的感慨:宽己容易宽人难。《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夫子所苦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作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就是在告诫人们应当如何像宽容自己一样宽容他人。  相似文献   

13.
人性善恶能否"以利害推说"是中国传统伦理史中的主要议题之一,虽于古有诸多论述,但于今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从先秦道、儒、墨、法四家利害观中不难看出,"利害"和"善恶"紧密相联,其联结点是"趋利避害"这一"人性"或"人情"。趋利避害尽管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都具有的性质,不过,在道德世界里,自然层面的趋利避害是人的一般性,而伦理层面的趋利避害则是人的特殊性,人之所为人一定程度上就在于人能够根据"善恶"的理念和准则趋利避害,这也是先秦道、儒、墨、法四家利害观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诚信社会建设不只是政府的责任,公民在其中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公民所负责任源于公民身份之内在要求,以及政府责任的有限性。并由此确定了公民责任在于:一是要身体力行,坚持诚信从自己做起;二是对他人尤其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负有诚信监督责任。在当前我国社会所形成的诚信危机中,公民在这两方面都存在失责现象。因此,在我国诚信社会建设中,公民必须增强从自己做起的公民自我责任意识和督促他人诚信的公民监督责任意识。只有公民和政府共振形成合力,诚信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经济伦理是一个专门表述人们经济行为与伦理规范互动关系的概念。这是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积淀的人文概念。它探讨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如何运用特定的伦理道德原则去指导、规范群体或个体的经济行为。在时空交迭、生命流转、文化变迁过程中,经济伦理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社会形态里,它维系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正常秩序。在文明衍化的历程中,它又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与时代的关系,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不断地进行救赎与扶正。随着文明的演进,人们不得不注视如下问题:(-)人们的经济行为愈来愈需要伦理原则的启动与疏导…  相似文献   

16.
所谓家庭暴力是指在特殊的亲人(亲属)关系中,滥用自己所占优势的权力,包括体力上、经济上、年龄上或智力上等方面的优势,强行控制他人服从自己,并以暴力的言语和动作给对方造成心理恐惧、身体伤害甚至生命威胁。家庭暴力行为若发生在其它社会关系中早就被视为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甚至构成犯罪。然而,当它发生在家庭内部、发生在具有特殊关系的生活圈内时,人们往往另眼看待。有人认为“一个巴掌拍不怀’;有人认为:“家丑不可外扬”;有的人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还有人认为“宁拆十座桥,不拆一桩婚”。因此,许多受害者难…  相似文献   

17.
公正作为一种道德范畴,不仅具有伦理上的可欲性,其本身也具有内在的“享用”价值。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对人的行为进行合乎伦理性的评价。领导干部作为单位的“舵手”和“领头羊”,其行为和形象是否具有合乎伦理的“公正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单位发展的“组织生态”。也就是说,公正型领导具有天然的领导权威,能够净化一个单位的政治生态,为单位带来超然的凝聚力,使单位事业蓬勃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公正型领导形象及行为的外显特征及养成路径,进而为单位发现和培养公正型领导提供某些启示,便具有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保安》2013,(2):75-75
竞争往往看似纯粹在浪费时间。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忧心他人在于什么?为什么不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难道没有更有意义的事情可做?乃对手所牵绊,诚然不是什么最继康、持久的行为,但我同时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将竞争看成是成长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打垮对手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赖文  缪姝 《文明大观》2001,(5):30-31
恩格斯曾说:“人们已经习惯于以他们的思维而不是以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他批判了这种不科学的习惯,指出会导致人们的一种错误,认为想要的(即思维)就是需要的(客观性),从而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真正认识他人和自己。  相似文献   

20.
肖干 《重庆行政》2010,12(4):108-110
1引言 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一种行为。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独立存在的。在实践中,个人接受他人、社会馈赠、援助、支持等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