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大国达成的《雅尔塔协定》,促使苏联做出出兵中国东北的决定,而苏联的出兵直接导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通过该条约,苏联把《雅尔塔协定》中涉及苏联在远东和中国东北权益的条款与中国国民党政府用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战后中苏关系发展的一块基石。为了实现通过《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所获取的利益,把东北变成苏联的势力范围并防止美国对这一地区的渗透,在出兵东北之后,苏联对国共两党施行了一项"表里不一"的两面政策。这一矛盾的政策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使得国、共、苏三方的关系围绕着东北问题不断变化重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苏两国之间曾经缔结过三个重要的条约,但这三个条约的缔结各有复杂的背景。第一个条约是与北京政府签订的,只是保持了形式上的平等;第二个条约是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它连形式上的平等也未达成;第三个条约是与共产党政府签订的,无论形式和内容都较为平等。分析过三个条约的形成经过及其各自的内容,不难看出国家利益、民族情感、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强弱等因素,对国家关系的影响与作用,从中亦不难总结出某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中苏关系整整持续了43年,其基本特点就是高开低走最后到正常化。因此,一部中苏关系史,应当是以两国关系为纵轴展现中苏两党超越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之争并对与此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分析与评判,揭示中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两党在意识形态上争论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另外,还要注重如此复杂的中苏关系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一个特殊角度来说明中国建国后头30年曲折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苏历史悬案曾长期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经双方努力,10年前两国政府慎重宣布相互间已不存在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中苏历史悬案因话题敏感,攸关双方国家利益,曾是研究禁区。近些年来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可贵探索,但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在很多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深入探讨中苏历史悬案的形成、演变及其基本特点,可谓抓住了中苏关系史研究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奉俄协定》是苏联政府为了落实其在《中苏协定》中关于共管中东铁路权益,与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集团所签订的协定.该协定的签署不仅开了苏联与中国地方当局订立协约的先河,同时对中苏关系乃至整个远东地区形势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奉直两个军阀集团之间的关系走向直接影响了奉苏交涉谈判进度和《奉俄协定》的签署,但该协定作为主权国与地方当局签订的协约有违于国际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两国科技合作条约的缔结与实施经历了非同寻常的起伏与动荡,不仅深深影响了新中国科技体系的形成和确立,而且也影响了中苏两国科技交流的规模和走向。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我们发现:冷战时代的中苏两国科技合作条约的缔结与实施,虽对20世纪中苏两国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因缺乏一个有效自我控制机制,实质上中苏两国科技合作与交流呈现出的是一种不平等的畸形状态。  相似文献   

7.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苏联在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驱动下提出的,是在蒋介石国民政府为维护自己统治权而对苏做出重大妥协的情况下签订的。它在客观上对中国革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极为有限,它实质上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带领全国人民终于赢得全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中苏历史悬案曾长期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经双方努力,10年前两国政府慎重宣布相互间已不存在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中苏历史悬案因话题敏感,攸关双方国家利益,曾是研究禁区。近些年来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可贵探索,但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在很多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深入探讨中苏历史悬案的形成、演变及其基本特点,可谓抓住了中苏关系...  相似文献   

9.
苏联解体前夕,中苏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历经了30余年的冰封期后,终于实现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关系正常化。从中国方面而言,中苏关系正常化是在邓小平外交思想指导下实现的。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坚持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独立自主、务实外交等四个方面的外交思想在中苏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欧洲联合:成就和危机●钱能欣1998年是西欧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罗马条约”签订41周年。如果从1951年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算起,欧洲联合已47周岁了。1992年,欧共体12国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下...  相似文献   

11.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80年代末中苏关系正常化,中苏两国的关系经历了十年结盟,二十年交恶、走向缓和直至全面正常化三个阶段.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调整对苏政策;1982年春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讲话发出改善苏中关系的讯息.在双方的努力下,终于在1989年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12.
中俄建交70年,双边关系70年的发展历程是宝贵遗产。中苏(俄)关系经历结盟、对抗、缓和和当前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历史进程。中苏结盟是双方战略需要,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忘记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中苏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是主权和平等问题;中苏(俄)对抗使双方都受到极大损失与伤害;今天的中俄关系来之不易,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确立的面对长远未来的新型国家关系,其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形势下,中俄关系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有利于地区稳定,有利于两国长远战略利益,即包括发展利益,也包括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13.
在参加一个对冷战时期美国情报分析报告进行评估的特殊学术会议上,笔者有幸接触到美国中央情报局最新解密的反映美国政府对中苏分裂前夕中苏关系状况和前景的判断的原始档案--"国家情报评估",笔者认为,文件中所持的判断几乎都是错误的.因此,笔者以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同盟政治的视角对中苏同盟破裂的直接表现和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苏边界问题,是中苏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它一向为研究国际问题的人士所重视,是理所当然的。早在1964年,中苏边界谈判一开始,中国方面就郑重声明不要求收回沙皇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去的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意以这些条约为基础解决中苏边界问题。1969年重开中苏边界谈判时,中国政府又一再重申了这个立场。可是,中苏边界问题却至今也没有解决。这是为什么?苏联政府究竟还要求什么呢?这些年来,苏联方面在中苏边界谈判的会场外面相当繁忙。他们围绕着中苏边界问题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末,促使中苏关系解冻的气候已逐步形成.从1979年开始走出对抗到1989年实现关系正常化,经历了10年过渡阶段.中苏关系第一轮谈判于1979年10月在莫斯科举行,标志着对抗了20多年的两国关系发生转折.此后,沿着几条渠道向着改善的方向一步步取得进展:1982年重开国家关系谈判;1982~1985年的三次"葬礼外交";纽约外长会见;1987年恢复边界谈判;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改善关系的步伐加快.中苏两国于1989年按邓小平设计的方案实现关系正常化.中苏(俄)建立的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别国的新型友好合作国家关系,已成为冷战后大国关系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60年代是中苏关系危机四伏、各方面摩擦和冲突不断的时期,双边关系从1960年7月苏联单方面决定召回全部在华工作的专家开始恶化,到1969年珍宝岛危机爆发,最终走向破裂。中苏双方在沟通方面存在信息不畅、缺乏沟通机制、信息的错误认知和彼此的消极沟通方式等问题,导致信息沟通失灵,这是两国关系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近两年来,中日双方共同努力,不断推进战略互惠关系,使两国关系沿着和平友好条约确定的宗旨,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随着近期日本政局出现的新变化,人们再次关注中日关系所受的影响。中日两国双方需要不断增进政治共识与互信,更加全力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97年3月25日,欧洲联盟15国外长在罗马举行会议,庆祝《罗马条约》签署40周年。从1984年起,欧洲国家在联合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三大步:1957年,西欧6个国家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订《罗马条约》,走出了实质性一步;1965年,6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诞生了影响重大的欧洲共同体;1992年,欧共体12国签署了以经货联盟和政治联盟为目标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开创了新的发展阶段,欧共体改称欧洲联盟,欧洲联合朝着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全方位一体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是冷战国际关系史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二者关系发轫于1920年代初期起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渊源,在1950年代前后,苏联与新中国关系经历了十余年“朋友加兄弟”的“蜜月期”,但接踵而至的却是双方关系的急剧恶化,并贯穿了整个1960年代,最终导致中苏边界军事冲突.纵观冷战历史,中苏关系的演变,不仅对整个冷战的进程具有重要影响,而且深刻地作用于中国社会政治进程.无论中苏关系如何,在此期间苏联一直在秩序、安全、精神等方面对中国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是<瑷珲条约>签订150周年.中国人和俄罗斯人都没有忘记这个有意义的年份:在黑龙江的北岸,俄罗斯人在一种伏特加白酒的瓶子上标注了这样的文字--"纪念阿穆尔州建立150周年";在黑龙江的南岸,中国人在黑河市召开了有俄罗斯学者参加的国际会议--"俄罗斯社会发展:历史与现实--暨纪念<瑷珲条约>签订150周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