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中骨盆骨折的特点及成伤机制。方法收集65例发生骨盆骨折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对骨盆骨折的部位、特点、成伤机制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5例骨盆骨折案例中,骶髂关节脱位38例,且多合并耻骨联合分离或耻骨骨折;耻骨、坐骨、髋臼骨折主要以线性骨折为主,骶尾骨骨折以粉碎性骨折多见;合并盆腔软组织损伤54例,盆腔器官损伤8例,腹腔器官损伤44例。骨盆环损伤类型中,分离型32例,占49.23%;其次是压缩型,占26.15%;垂直型最少,仅1例,占1.54%。结论细致、全面地检验尸体,确定骨盆骨折类型,有助于分析成伤机制。  相似文献   

2.
1肢体、周围神经损伤的检验1.1活体检验1.1.1损伤后急性期的检验应注意损伤局部有无软组织损伤及其损伤的形态特征,有无局部压痛及纵向叩击痛,有无骨擦音、假关节畸形或肢体畸形、活动障碍等体征,有无肢体血供障碍,是否伴周围神经损伤症状。应仔细阅读影像学资料,检查骨、关节损伤的性质和程度,观察损伤部位的形态特征等,并注意周围的神经,韧带,肌腱有否损伤。  相似文献   

3.
<正>骨盆及会阴部损伤包括骨盆骨折以及盆腔内泌尿生殖器官以及会阴部损伤,涉及临床医学科目较多,要求鉴定人掌握上述各科目临床专业知识,正确理解《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的条款精神,从而保证鉴定意见的准确性。本文仅对会阴部损伤,骨盆骨折,膀胱、尿道损伤,直肠肛管损伤,女性生殖器官损伤,妊娠期损伤,以及上述损伤的后遗症所涉及标准条款的理解与适用与同行专家共同探讨。1骨盆骨折5.8.2a骨盆骨折畸形愈合,致双下肢相对长度相差  相似文献   

4.
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2004年7月8日14时左右,某男骑两轮摩托车撞在1辆停靠站台的公共汽车左侧尾部后倒地。与此同时1辆小型货车在该公共汽车同向左侧经过,伤者指认该货车将其轧伤,并有人证明。交通事故发生后公共汽车及货车均驶离现场,货车司机及货车上乘车人均否认将其轧伤,车辆鉴定未发现特征痕迹。1.2损伤情况伤后1h入院检查。查体:下腹略膨隆,腹软,左下腹压痛。泌尿科会诊:左下腹血肿,左侧睾丸位于浅环处,可推入阴囊内,大小形态正常。X线片示: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耻骨联合完整,骨折断端及耻骨联合向后上方移位,闭孔变形,两侧耻骨骨折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通过骨盆骨折移位距离来判定骨盆前环骨折畸形愈合。方法通过测量骨盆前环骨折伤者影像学资料的骨折移位最大距离;对20例被鉴定人进行回访,询问其遗留的症状。结果 20例中有14例(70%)骨盆前环骨折移位大于4mm;在16例接受回访的被鉴定人中,有12例(75%)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有盆部隐痛或明显疼痛症状。结论骨盆前环有两处或以上部位骨折且移位超过4mm,多数可考虑认定骨盆畸形愈合;骨盆前环单处骨折,移位超过6mm,可考虑认定骨盆畸形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三维螺旋CT对尸体进行检验,探索其对机械性损伤尸体的诊断能力及其优势,同时积累尸体CT检验的经验。方法对机械性损伤致死的10例尸体在解剖前行全身CT检验,随后在CT诊断的指导下进行尸体解剖,比较两者在损伤的诊断、显示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尸体CT检验可以清晰显示身体各部位骨折及体腔内出血的三维形态特征,而且可以敏感的检查到全身各部位的积气,对于非常规解剖暴露的部位,在解剖前行CT检验可减少骨折的漏诊;对软组织内出血、器官破裂等未能形成明显X线密度差异的损伤,CT检验效果欠佳。结论对机械性损伤尸体的检验,CT有其特殊的价值,可作为尸体解剖前有效的补充,避免损伤的漏诊;对于某些无法进行尸体解剖的案件,CT检验所见可作为死亡原因判断以及致伤方式推断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400例与自行车有关的交通事故{骑车205例,推车195例}尸检材料进行研究统计,判断损伤部位、类型与骑推行自行车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对400例交通事故尸检材料中记载的尸表损伤进行分析,首先把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和交通方式作为三个分类变量,利用列联表分别检验损伤部位和交通方式之间的独立性,损伤类型和交通方式之间的独立性。在发现损伤部位、类型与交通方式之间不独立之后,我们把每一种损伤部位和类型(共21种)作为一个指标,进行两总体之差检验,检验每个指标在两种交通方式下差异是否显著。结果通过对以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两种交通方式下差异显著的指标分别是:小腿骨折、大腿上段内侧挫伤、膝关节内侧挫伤、会阴部挫伤、小腿挫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400例与自行车有关的交通事故{骑车205例,推车195例}尸检材料进行研究统计,判断损伤部位、类型与骑推行自行车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对400例交通事故尸检材料中记载的尸表损伤进行分析,首先把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和交通方式作为三个分类变量,利用列联表分别检验损伤部位和交通方式之间的独立性,损伤类型和交通方式之间的独立性。在发现损伤部位、类型与交通方式之间不独立之后,我们把每一种损伤部位和类型(共21种)作为一个指标,进行两总体之差检验,检验每个指标在两种交通方式下差异是否显著。结果 通过对以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两种交通方式下差异显著的指标分别是:小腿骨折、大腿上段内侧挫伤、膝关节内侧挫伤、会阴部挫伤、小腿挫伤。  相似文献   

9.
GB18667-2002《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有关眼损伤的条款较为原则和笼统。随着“标准”的广泛应用,加之法医学和临床眼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眼损伤后遗症的检验技术和认识水平已有较大的提高。建议采用视力表投影仪代替国际视力表进行行为视力检查,存在屈光不正的应了解屈光度后再检查其矫正视力;疑有伪盲或伪装视力降低时,可行伪盲试验或伪装视力降低的检验,视觉电生理技术是测试伪盲或伪装视力降低的有效方法。运用电脑视野计可进行视野检查,动态视野检查结果可通过视野有效值换算为残存视野半径(或直径);视野检查存在一定的干扰因素,分析时应密切结合原发损伤及其他检查结果。对于遗留复视等双眼视障碍的,可采用同视机等检查方法,检验结果应考察功能障碍与眼肌等原发性损伤的符合性。泪器损伤后遗留溢泪症状的,应采用相应的检查方法证实泪道狭窄或梗阻。眼睑下垂及眼睑畸形分为轻度及重度;眼睑畸形包括闭合不全、眼睑缺损及眼睑外翻等情形。影响视力的外伤性白内障符合“标准”相关条款的规定。根据现行“标准”对道路交通事故所致眼损伤进行伤残评定,应进行视觉功能检测、眼球结构检查、伪盲试验及视觉电生理检测,最后综合病史材料及既往情况综合分析,得出评定结果。统一对现行“标准”的理解,规范检测手段和结果评价原则,有助于道路交通事故眼损伤伤残评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0.
1案例简介王某,男,65岁,退休工人,10月某晚,推自行车横过马路时,被一大客车撞击右侧身体,致右侧骨盆及左肩损伤,当时无昏迷、呕吐。检查:右侧骨盆压痛,左肩活动受限。拍骨盆平片及左肩关节正位片示:左股骨颈陈旧性骨折,右侧耻骨上肢骨折。收住院后行抗感染及对症处理,右侧耻骨骨折愈合良好,且对位对线可,伤后6个月,对伤者进行活体检查,神清、精神差,在他人搀扶下入室,能回忆受伤经过,左肩关节处有压痛,肩关节活动可,左髋关节活动障碍,右髋关节活动正常,左下肢长82cm,右下肢长82cm+8.3cm,余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1.
面部面积虽然只占人体体表总面积3%,但是面部是人体最暴露的部位,在遭受各类损伤后易导致面部皮肤软组织损伤,伤后极易产生局部瘢痕畸形,鼻、口唇和眼睑部位畸形,或者局部组织缺损,使得面部外形改变致容貌毁损。容貌即面部的外貌,从正面、侧面和水平面观察时,对一个人的面型特征、五官形态特征及其配布格局的统称,属于三维空间的立体概念,  相似文献   

12.
骨折并发血管损伤可以是原发外伤或是手法复位中引起骨折断端刺破邻近血管.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损伤血管,鲜有产生严重不良后果的报道.其原因是骨折手术中损伤常被归为骨折本身的并发症,或术中致血管损伤大多可在手术当时发现,并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即或遗留后遗症,亦被开脱为骨折本身所致.本文报道一例手术损伤血管引起患者死亡的病例,复习有关文献,对内固定术致血管损伤的特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桡骨远端骨骺损伤,为全身骨骺损伤中较为多见的部位,约占32%,仅次于肘关节,常发生在6~15岁的儿童与青少年,本伤病常因损伤的类型不同或治疗不当而出现发育紊乱,导致腕部畸形或功能受限等不良后果,从而直接影响法医鉴定结果。笔者收集并整理我市1994年1月至2003年8月间32例少年儿童桡骨远端骨骺损伤的鉴定资料,对每例损伤的鉴定进行分析归纳,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4.
颅脑损伤是指在头部遭受外力作用时的强度超过了机体的耐受阈时,所造成的颅脑组织结构连续性、完整性的破坏及颅脑功能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损害。在法医学活体损伤检案中,颅脑损伤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文共统计了 3851例活体损伤案例,涉及颅脑损伤者共 1008例,占 26.18%;其中单纯颅脑损伤为 743例,占 19.29%,伴有其他部位的复合型损伤 265例,占 6.88%。   颅脑损伤的分类根据损伤机理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暴力(加速运动、减速运动、挤压性损伤)与间接暴力(挥鞭样损伤、颅颈连接处损伤、胸部挤压伤或称创伤性窒息);根据损伤…  相似文献   

15.
各种外力作用引起的脊柱过伸、过屈或过度倾斜,致椎骨脱位或椎骨、附件骨折,移位的椎体或突入椎管骨片,可压迫脊髓或马尾,使之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脊髓震荡、脊髓挫伤、脊髓断裂,经治疗可痊愈或遗留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截瘫。笔者在法医检案中应用核磁共振技术(MRI)对11例脊髓损伤预后及损伤程度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1资料分析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脊髓损伤中,男性8例,占72.7%,女性3例,占27.3%,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40岁。1.2致伤物及损伤部位本组案例均为闭合性脊髓损伤,间接暴力损伤9例,占81.8%,其中汽车急刹车致伤5例,高处坠落损伤2例,塌…  相似文献   

16.
广泛软组织机械性损伤 (MassivemechanicalsofttissueinjuryMMSTI)在法医学鉴定案件中较为常见 ,其形成主要由钝器引起。有时可伴有颅脑损伤、内脏破裂、大血管损伤及骨折等。机体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可形成挤压伤。MMSTI可以看作是间断而多次反复猛烈挤压形成对机体的创伤 ,故又称之为“假挤压综合征”[1] ,常伴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此征是指继发于各种严重损伤 ,机体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的一种临床过程 ,此时机体内细胞因子或炎症介质呈失控性释放 ,从而造成局部和远隔部位的组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尸表检验用于骨折检查的灵敏度。方法 对满足研究条件的25例机械性损伤死亡案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以全身尸体计算机断层扫描(post-mortem computed tomography,PMCT)检验的骨折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分析尸表检查对于不同解剖部位和不同骨折类型的灵敏度大小。结果 尸表检验仅发现不足1/2的骨折,且极易造成3个解剖部位(肩胛骨、椎骨和骨盆)和3种骨折类型(线状非完全性骨折、线状完全性骨折无错位和局部凹陷性骨折)的漏诊。结论 尸表检验用于骨折检查的灵敏度较低,引入现代尸体影像学检查可有效改善这一现状,以提升法医学尸体检案质量。  相似文献   

18.
骨折并发血管损伤可以是原发外伤或是手法复位中引起骨折断端刺破邻近血管。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损伤血管 ,鲜有产生严重不良后果的报道。其原因是骨折手术中损伤常被归为骨折本身的并发症 ,或术中致血管损伤大多可在手术当时发现 ,并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即或遗留后遗症 ,亦被开脱为骨折本身所致。本文报道一例手术损伤血管引起患者死亡的病例 ,复习有关文献 ,对内固定术致血管损伤的特点进行阐述。案例资料患者 ,男 ,3 5岁。车祸伤后 5 + 小时入院。查体 :T 3 6.6℃ ,P 88次 /分 ,R 2 0次 /分 ,BP 12 0 /70mmHg ,神清合作。右下肢肿胀明…  相似文献   

19.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也是法医临床学鉴定中常见的损伤,但对该损伤的鉴定意见却常有争议,甚至影响诉讼。本文通过分析股骨颈骨折损伤程度鉴定中的难点,就如何应对股骨颈骨折损伤程度鉴定进行探讨。1股骨颈骨折的损伤机制及并发症股骨颈骨折的损伤机制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外力直接作用于股骨大粗隆,传递至股骨颈而发生骨折;其二是负重肢体处于旋转状态,股骨颈受剪切应力而发生骨折。  相似文献   

20.
交通伤所致的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丛损伤,其早期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原因在于伤者多合并头、胸、腹及下肢损伤,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常被其他伤情所掩盖,到病情稳定后方才引起注意,临床上容易漏诊.由于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丛损伤具有其特殊性,给法医鉴定带来了新的课题,应引起法医的高度重视.笔者对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丛损伤案例的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结合文献复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