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从朴素的"类族辨物"观念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生,中国民族观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的历史性蜕变。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连续统"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场"宏大的历史叙事",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依靠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挟带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唤醒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本文基于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探寻古代文化族类观向现代国家民族观的演变历程,并试图从传统的儒家族类观、近代以来西方民族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三个方面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点.20世纪初,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使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开始将西方语境中的民族国家话语纳入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得中国传统的民族认同符号开始由"天下共同体"转向"国家共同体".围绕着如何构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辛亥革命爆发前出现了"排满"和"合满"为认同符号的两种不同的民族国家建构主张,并引发了改良派和革命派激烈的论战,最终导致民族国家认同危机产生并不断加剧.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建构理论上完成了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再到中华民族国家的嬗变.以中华民族为建构民族国家新的认同符号,标志着民族国家认同在近代中国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3.
马俊林 《思想战线》2008,34(2):30-33
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近代中国面临构建现代国家"边界"的历史任务.由于清王朝的国家观念和国界观念其时并没有实现向民族国家的转化,西方国家主导的民族国家话语体系在相当程度上设定了近代早期中国构建现代"边界"的历史语境和情势,这在早期中缅界务问题中有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6,(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开始流行。该观念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过程,传统的"天下"观念在中国近代遭到西方国家侵略之后逐步解体。为应对外来危机,"中华民族"观念开始生成,推进了中华民族的族体整合。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历史事实从制度和观念层面推进了"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公民认同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背景下,发源于西方的公民观念及制度,如何实现本土化的转化,并服务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需求,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从公民观念、公民身份制度两个层面来探查近代中国公民身份的变迁,以此了解中国特殊的变迁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赋予西方公民概念不同的内涵,有助于我们运用公民身份视角来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做出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的西南民族分类,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代以来的民族分类传统,另一方面又受到近代西方学者建立在语言学、民族学基础上的分类方法的影响.可以看到,民国时期,从事民族研究的知名学者,先后都尝试着对西南民族进行识别与分类.此外,随着国内、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民国中央政府和西南地方政府也先后对西南各省的民族情况进行了调查.然而纵观整个民国时期,无论是学者还是政府部门,对西南民族究竟有多少种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而这是与当时国人的民族思想和国家观念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回顾历史,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一系列国家主权,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开始,敲响了中华民族危机的警钟.与此同时,中国近代爱国先驱的民族复兴运动也由此启动.一百多年来,这一运动波澜壮阔,前后相继,推动着民族复兴与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摘要:近代中国从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历史的惯性作用其间,对其特性及根本原因进行分析思考,十分必要。历史惯性总是在长时段下形成并塑造着下一个时代的基本面孔,这被称为“世俗的面相”。以“大一统”为核心政治诉求形成的“多元一统”民族—国家格局,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历史惯性,它与传统“早熟”文明衍生而来的文化惰性,成为分析、把握世俗面相的基点。中国在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得之于现代民族国家之“形”,而失之于民族文化自信之“憾”。  相似文献   

9.
封安波 《求索》2011,(7):244-246
在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的华夷观逐步向近代民族观转变,立宪派对待国内民族问题上,提倡"满汉一家"及"大民族主义";对待国外民族问题,由天下观变为近代国家观;革命派初期的"反满"宣传蕴藏浓厚的华夷之辨色彩,后来则提出"五族共和"的近代民族观念,体现于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宪法》之中。这种转变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大价值:在中华民族内部,"满汉一家"、"五族共和"等主张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理念,强化了"中华民族"及中国国家的认同;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中华民族及中国国家的定位逐步建立在理性和现实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肇建过程中,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全能主义政治模式是其革命范式的延伸,在造就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后,却无力推进现代民族国家的全面构建。国民党作为执政党所应具备的民主理性在较长时期内未有实质性进展,导致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全面失败;而中国共产党随着自身力量在战争中的不断发展壮大,开始主导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国家语境下的民族认同利益,首先表现于民族国家的利益,这种利益通过民族政策体现出来。每个国家的民族政策都有自己的特色,每种民族政策都蕴含着或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民族政策价值取向实质上是政策主体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否成功,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民族政策的合理性;另一个是民族政策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只有政策主体对国内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关系的性质、地位、发展趋势等有深刻的认识,而且价值取向合理,能够将民族的局部利益同国家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将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民族政策。而政策是否能够得到不折不扣地实施,关键在于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的理解、行政的效率和所能支配的政策资源数量。研究国家语境下的民族政策价值取向,把握民族国家的精神实质和基本的政策倾向,重视多民族国家认同利益的政策关照,是促进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国家权利是国家就维持其存在和履行职能所应有利益而享有的一种支配自由。国家也会受到犯罪的侵害 ,国家被害的客体是国家权利。国家权利也有防御犯罪和利益补救的护卫需求。  相似文献   

13.
PROFESSOR Huang Shao’an has a natural bent for economics. Even his decision to stay at university as a teacher 20 years ago came from economic thinking, as he reasoned that, thanks to the multiplying factor of their students, the value of teachers is unlimited. Now turning to 50,  相似文献   

14.
民族身份权成为民事法学的增量研究对象,既是法律化、权利化和民事化的法律权利,又是民族法学融合民事法学研究的研究对象,还是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产物。据此,构建民族身份权既有特定的权利范围划定其初步界线,又有权利身份根据提供其理论根源,还有若干权利属性内涵丰富其理论体系,更有权利系统内涵确立其基本地位,最终成为有独立宏观定位的法律权利,合力构建特色的民族身份权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演进中,经历了由嫁接到互动发展的漫长过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传统节日是连接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形式,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的互动发展是其文化的共性所决定的,它伴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基础,没有民族间的交往就很难涉及民族关系,所以民族交往的程度和结果决定着民族关系的呈现态势.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民族关系,和谐的民族关系取决于民族间交往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增进民族间的交往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揭晓 《前沿》2011,(4):49-51
任何时代和社会都需要一种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去协调指导人们的行为,推动社会稳步发展。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中国来讲,由于受到价值多元化和西方思潮泛滥的影响,因此,如何完成意识形态的现代性转化,继续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引领作用,成为一个紧迫和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严复把塑造国民作为拯救民族危机的根本出路,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率先建构了近代国民的三重素质结构,赋予国民以自由、平等、独立等近代权利。化臣民为近代国民,以人的现代化引领中国的民族复兴构成了严复思想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9.
20.
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国家主权观念是适应民族国家的确立而产生的,在其演进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主权的对内属性、对外属性以及内涵有不同的生长点和侧重点。新一轮全球化浪潮对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构成了严重的挑战。限制主权、合作共赢是全球化时代人们的共识。国家主权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主权范畴必须依照客观现实而被赋予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