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中东研究始于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对《古兰经》和圣训等伊斯兰经典著作的译介。在当时学通四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通过以儒译经的形式研究中东伊斯兰文化的学者中,较著名的有王岱舆(约1584~1670年)和刘智(约1655~1745年)。王岱舆将伊斯兰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2.
60年来中国学界对土耳其作了一些研究,其成果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这段时期。从改革开放初期重新评价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地位,到总结土耳其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经验,进而到研究军人干政、库尔德问题、伊斯兰复兴,以及中土关系等重要问题,中国的土耳其研究取得了不小进步。但整体上仍很薄弱,资料缺乏,译介迟滞,原创性不足。  相似文献   

3.
肖凌 《西亚非洲》2012,(5):118-131
"知"与"行"或者说"认识"与"实践"问题是阿拉伯当代文化与思想界十分受关注的问题,哈桑.哈乃斐作为当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就该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提出了"行先于知"的思想主张,并充分挖掘了该思想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的深层渊源,力图在当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推崇重实践、绝空谈的务实精神,并推动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在整体上实现从"神学"向"人学"的转变,促进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非关系研究三十年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30年来中国学者对中非关系的研究概况大致梳理如下:中非关系研究的肇始、30年的研究成果、参考资料、非正式出版物和研究机构的作为.笔者认为,中国学者对古代中非交通史和近代中非关系(包括非洲华侨华人史)的研究比较突出.在当代中非关系问题上,由于近年来中非合作发展迅速,国际上的反应比较强烈,中国学者面临的挑战也不同寻常.然而,这方面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在质量上有待提高.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拓展,中国学者对中非关系的研究也将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5.
东方晓 《西亚非洲》2007,41(6):9-15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反对恐怖主义的战争,并先后用武力推翻两个穆斯林国家的合法政权,不仅如此,美国还在伊斯兰世界推动民主化变革,以铲除伊斯兰极端主义滋生的土壤。人们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反恐战争描绘成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然而,无庸讳言,九一一事件和反恐战争还是将西方(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基督教与穆斯林等具有强烈对比的话题摆在了人们面前。本文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分析伊斯兰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历史,对当代伊斯兰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与以往的研究类似,笔者坚持把伊斯兰主义的研究建立在3个纬度之上,即伊斯兰与西方世界的关系、伊斯兰社会内部的变化、伊斯兰教的内部特点。  相似文献   

6.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反对恐怖主义的战争,并先后用武力推翻两个穆斯林国家的合法政权,不仅如此,美国还在伊斯兰世界推行民主变革,以铲除伊斯兰极端主义滋生的土壤。人们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反恐战争描绘成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然而,无庸讳言,九一一事件和反恐战争还是将西方(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基督教与穆斯林等具有强烈对比的话题摆在了人们面前。本文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分析伊斯兰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历史,对当代伊斯兰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与以往的研究类似,笔者坚持把伊斯兰主义的研究建立在3个纬度之上,即伊斯兰主义与西方世界的关系、伊斯兰社会内部的变化、伊斯兰教的内部特点。  相似文献   

7.
法图拉·葛兰是当代土耳其著名的伊斯兰思想家,信仰对话是他的核心思想.坚持宗教宽容与民族平等、信奉和平与非暴力的理念、建立民主制政府,以及捍卫民族国家安全是信仰对话的基本内涵.由葛兰的信徒发起的葛兰运动是当代土耳其民众伊斯兰运动的代表,他们通过建立教育、传媒和商业网络搭建信仰对话的平台.葛兰的信仰对话思想体现了伊斯兰教的时代适应性,以及当代土耳其伊斯兰运动的发展趋势,推进了宗教多元主义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国化":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从7个方面梳理和分析了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6个方面提出了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国化"的学理思考。主要结论是:不能盲目、机械、教条地照搬、运用既有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来解释当代中国外交,只有立足于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正确和适度地把握历史研究与现状研究的关联、基础研究与政策研究的关联,牢固建立起"本土的"当代中国外交研究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才能推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政治文化与法律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政治文化中包括法文化,其内容主要包括:<古兰经>立法、教法、民法和刑法等.在一定程度上,伊斯兰教法是对政治文化的有力支撑.伊斯兰政治文化思想首先源于<古兰经>,贯穿于民法、刑法等诸法律中.认主独一、服从真主和使者,成为宗教信仰与政治文化一元论的政治观,构成了伊斯兰政治文化的基础、核心和主导思想.伊斯兰文化与政治、宗教、宗教观念相通,尤其是认主独一的信念具有突出的宗教内容.在当代伊斯兰文化整合与重建中,<古兰经>和圣训居核心文化地位,公议和类比作为法律补充.伊斯兰教的政治力与当代伊斯兰运动有渊源关系,在多数情况下,一经民主选举,伊斯兰势力就能获得成功,并有多米诺骨牌的效应.  相似文献   

10.
试析当代伊斯兰圣战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伊斯兰现象中,圣战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它几乎就是伊斯兰威胁的代名词。本文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分析伊斯兰圣战观的演变情况。从历史纵向看,当代穆斯林对于圣战概念的理解与经典解释的侧重点不同;从横向比较看,当前的伊斯兰运动对于圣战的态度,出现了本土化和国际化两大潮流。据此认为,伊斯兰圣战的内涵随着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统一的圣战观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1.
李晨阳 《东南亚》2002,(4):37-44
“9·11事件”以后,东南亚地区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受到了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但人们大多把目光投向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泰国。实际上,了解当代印度支那地区伊斯兰教的发展和现状对于我们全面把握东南亚地区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美国智库的当代中国研究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影响深刻。近年来,美国智库兴起当代中国研究的直接动力在于当代中国的迅速发展。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激发了美国智库高度关注中国崛起问题;而中国对于国际问题解决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也使得美国智库更加关注当代中国。美国智库关注当代中国问题的根本动力在于维护和扩大美国国家利益。这既是美国智库开始当代中国研究的原始动力,而且美国智库在当代中国研究中也明确提出了如何维护和扩大美国国家利益的问题。利益的需求,实际上又与美国公众并不真正了解中国构成了矛盾,这就决定了今后美国智库将会更加关注当代中国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朱威烈 《西亚非洲》2007,(12):17-24
构建我国对中东研究的话语体系,应注意一些基本要素。以中国的主流人文理念为指导:与美国和欧洲某些国家那套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话语体系相比,中国平等待人的话语体系更能为中东伊斯兰国家所接受,因而也应得到我国从事中东研究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和珍惜;重视研究对象自身的文献资料:既要重视引证国外资料文献的平衡性,也得关注中国穆斯林已形成的一套有别于基督教、天主教的语汇和译名;注意符合时代精神:构建中国对中东研究的话语体系,须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趋势等要素所形成的时代精神,在分析阐述美国与伊斯兰世界这对矛盾时,必须关注它们在时代精神这一涉及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方面的表现和分歧。探讨构建社会主义中国的中东研究话语体系,实际上也是读解"中国特色"内涵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作为政治伊斯兰理论与运动的先驱,毛杜迪从三个层层递进的方面阐发了政治伊斯兰思想。他首先指出了坚守和捍卫伊斯兰认同及文化真实性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其次他力图表明,宗教与政治是伊斯兰体系中的两个相互圆成的方面,伊斯兰需要通过政治来加以实行;而伊斯兰主义者的最终政治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基于《古兰经》、先知的逊奈和伊斯兰法的伊斯兰国家。毛杜迪独特的宗教政治思想为我们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当代政治伊斯兰的本质和发展脉络,为认识南亚次大陆错综复杂的宗教、政治与民族关系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二、美国当代中国研究的“另一半” 以上对近半个世纪美国的当代中国研究状况及未来走势做了大体介绍。一个基本结论是:美国的当代中国研究盛况空前。用奥克森伯格的一句话说,“美国的当代中国研究乃全球的样板”。这种盛况从近年美国出版的有关中国问题专著之多和相关刊物之全中可见一斑。以中国研究类的学术刊物为例,目前至少有以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为主的《现代中国》(Modern China)、以研究中国经济为主的《中国  相似文献   

16.
李鹏涛 《西亚非洲》2007,25(2):61-65
yh穆罕默德.巴基.萨德尔(约1935~1980年)是伊拉克什叶派的宗教和政治领袖,伊斯兰召唤党的创始人和最高教法学家,被称为“伊拉克的霍梅尼”。面对世俗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巨大冲击,萨德尔主张政治行动主义,反对伊斯兰教继续保持政治沉默和无为状态。他撰写了大量著作,对什叶派宗教理论作出了巨大创新:首先,他不仅设想了理想的伊斯兰国家制度———纯正的伊斯兰国家与教法学家统治的结合,而且第一个勾勒出了伊斯兰共和国宪法的蓝图;其次,他第一个以伊斯兰法为基础描绘出什叶派“伊斯兰经济学”的宏大体系。①萨德尔对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尤其…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的60年,是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快速发展的60年,也是中国的中东研究事业快速发展的60年。前30年,中东研究同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发展相伴而生,出现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但中东研究总体发展道路波折而起伏。后30年,中东研究工作快速发展,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成果非常丰硕,人才培养成果显著,智库作用得以发挥,国内学术交流活跃,国际学术交流频繁。同时,中东研究还需要解决学科发展平衡、创新性、国际影响,以及人才素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外交研究60年历程可以改革开放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30年中国外交研究虽有较大的成就,但实际上处于前学科时期.后30年间,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外交研究的学术氛围越来越宽松,学术事业长足进展,成果数量大增,学术影响力显著增强.展望未来,中国外交研究需要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克服各种挑战,以适应中国和平崛起与世界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背景与当代土耳其伊斯兰主义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云 《西亚非洲》2006,62(2):36-40
当代土耳其伊斯兰主义的社会基础源于3个方面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非熟练工人。虽然他们支持伊斯兰主义的动机与目的各不相同,但由于受全球化的推动,他们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不满,都反对凯末尔主义,并通过伊斯兰教的认同来表达他们的政治愿望,从而结合在一起。全球化加强了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力量,壮大了工人阶级的队伍。伊斯兰主义政党通过吸引这些对政府不满的社会阶层而扩大了自己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末,当代伊斯兰政治复兴运动在中东兴起,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席卷整个穆斯林世界,于1979年伊朗革命时发展至顶峰。冷战结束后,伊斯兰主义浪潮再次泛起,步入另一个高潮,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现象之一,尤其是近年来“恐怖大亨”本·拉登的频繁活动,使伊斯兰政治复兴运动再次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