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美国肆意对华打压,使中美关系有滑向“新冷战”的风险。但两国的共同战略利益和经济相互依存、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其他各国力量的牵制,使中美仍有避免“新冷战”、重启战略合作的可能。基于对全球事务管控以及美国自身长远利益的考虑,美国新政府有可能会策略性调整对华战略。对中美战略合作路径的探索表明,两国既要保持经济合作大局的稳定,也要尝试在非传统安全和传统安全领域开展合作。  相似文献   

2.
新保守主义对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保守主义是美国兴起于冷战期间的一个思想流派,主张对意识形态上的敌人持强硬态度,推崇美国政治制度和价值观的优越性,要求美国实现在国际社会中的领导地位。新保守主义作为美国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对美国的国内外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冷战后,新保守主义把中国定为战略对手,成为“中国威胁论”的理论基础。中美关系受此思想流派的影响,一直处于曲折发展之中。新保守主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仍将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3.
纵观世界历史,科技与经济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战争与重大危机改变国际政治进程。冷战后,国际体系以和平改良方式破旧立新,处于缓慢过渡的转型时期。其间一次次重大安全危机,成为这一进程的助推器和加速器。新冠肺炎疫情就是最新例证,其冲击力和危害性不亚于以往任何一场传统或非传统安全危机,不仅印证,而且加速,甚至局部塑造着世界变局。2020年因此成为后冷战时期极不平凡的特殊年份。  相似文献   

4.
中美关系 登高望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 4月初“撞机事件”发生以来 ,中美关系骤然下滑。 7月底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访华 ,中美关系出现回升的契机。在中美关系这一“马鞍形”的跌宕起伏中 ,国际问题研究界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看法曾出现一定分歧。例如 :“和平与发展”是否仍然是时代主题 ,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是否已“东移” ,中国的国际环境是否发生质的恶化 ,中美两国是否必然走向全面对抗 ,等等。本文旨在通过辩证的方法 ,以全局的观点分析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一、对国际形势的几点看法(一 )“和平与发展”是否仍然是时代主题问题世界形势并没有发生冷战结束那样沧海桑田般的…  相似文献   

5.
时代主题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二战后,随着新的世界大战危险基本消失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潮减退,时代主题逐步从“战争与革命”转为“和平与发展”。 “冷战”结束以来,和平与发展进一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时代主题更为凸显,内涵愈益丰富和深化。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初对时代主题做出新判断,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战略发生根本性调整。20多年来,中国一直顺应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前进。中国逐步形成新安全观和新发展观,与世界各国谋求并扩大共识。中国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中谋求自身的发展,日益成为推进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美“亚冷战”:特征、成因及中国的应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美国“重返亚太”以来,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中美关系正走向一种“亚冷战”状态,其特征是战略互疑增长、竞多于合、敌大于友、表里不一、双边关系频现紧张、危机管控常态化等。中美实力差距明显缩小但仍严重不对称、美国“重返亚太”突出其对华“接触+遏制”总体战略中“遏制”的一面、两国利益深度交织的相互依存等因素驱动中美形成“亚冷战”关系。中国应积极应对未来中美“亚冷战”仍将持续的局面,力避中美“亚冷战”滑向新“冷战”。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所代表的两大意识形态的全球对抗淡出历史舞台,这为国际社会各种思潮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果然,一时间新的国际关系理论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一些学者提出了诸如“地缘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一体化”等观点;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大肆宣扬“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第三条道路”、“新干涉主义”、“霸权稳定论”等理论。这些名词各异、貌似无关的思潮理论具有一个共同的功用——为国际政治中的干涉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制造理论根据,建立符合西方价值观的“冷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介一系列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领域的主要理论思潮,供读者分析、比较,为加强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思潮的追踪研究和提升我国在21世纪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主流国际政治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在思潮方面主要有“ 共产主义失败 论” 、“ 历史终结论” 、“ 文明冲突论” 、“ 民主和平论” 、“ 第三条道路” 、“ 主权理论” ; 在理论研究方面主 要有“ 建构主义理论” 、“ 后现代主义” 、“ 全球治理理论” 、“ 国际社会理论” 、“ 国际机制论” 、“ 多边主 义” 、“ 现实主义” 、“ 世界秩序新论” ; 在政策方面主要有“ 人权外交” 、“ 新干涉主义” 、“ 单边主义” 。这 些不同方面揭示了各自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预示着未来国际政治研究的 发展趋势 。  相似文献   

9.
近来“新冷战”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热点。新冷战是一种围绕利益、势力和权力的国际性遏制、对峙和对抗。尽管俄美之间的关系出现紧张状态,目前的冲突具有某些冷战的特征,但新冷战并没有发生,也并不表示世界已经进入新冷战时代,或新冷战必然发生。同时,新冷战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从总体上看,近期内中美俄关系发生剧变或陷入新冷战的可能性不大。金融危机的发生进一步削弱了这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地区主义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地区主义发展最成功的。如果说地区主义指的是“在地缘意义上接近的、彼此间有着复杂关系的民族国家之间的一种交往、自愿的联合与合作进而一体化的过程,是国家之间通过合作(建立国际制度或建立国家间的安排)实现调节国际关系的一种组织控制形式”①,那么;可以很清晰地发现,以冷战结束为界,东南亚地区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可以姑且将其简称为旧地区主义和“新地区主义”②阶段。冷战结束前,东南亚地区主义更为迫切的任务是国家之间通过建立国际制度或建立国家间的安排等合作形式来调节地区间…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中俄关系的发展使俄罗斯因素在中美关系中出现并发挥了有利于中国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可能持续存在 ,但目前作用有限 ,尚有潜力可挖。中俄关系中仍存在不确定因素 ,要想使俄罗斯因素继续在中美关系中产生积极影响 ,应谨慎对待并妥善处理这些问题。俄罗斯因素作用的局限性也说明 ,冷战后大国关系中的合纵连横色彩已趋淡化 ,谋求合作以促进自身利益逐渐成为新趋势 ,从力量平衡的角度出发过分倚重一国抗衡另一国 ,既没有必要也不明智。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主要国际政治思潮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坚持冷战思维的新保守主义,突出反共意识,强调“历史终结论”、“共产主义失败论”和“道德政治论”,鼓吹“单极稳定”和“霸权领导”;提倡西方价值观为特色的新自由主义,挑战传统现实主义,强调“文明冲突论”、“人权高于主权”,并按西方价值观建立国际制度与规则;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鼓吹第三条道路等是冷战后国际政治思潮出现的3种新动向。作者对此从国际关系构架学理以及实践上进行了服人的剖析。  相似文献   

13.
国际社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力量的较量更为激烈。美国一些政客煽动针对中国的“文明冲突论”,严重损害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也违背国际社会对和平发展的渴望。中美两国应大力加强人文交流,积极开展文明对话,通过互学互鉴增进相互了解与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性冷战结束后,在依然充满不确定性的东北亚国际关系中,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无疑是最具建设性的亮点之一。这不仅是因为它在化解东北亚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冷战格局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是因为它以可喜的发展成果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正和效应。今年是中韩建交15周年和中韩交流年。15年来,在“相互尊重、平等互信、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下,中韩两国始终牢牢把握友好合作大方向,不断加强战略沟通,促进互利合作,持续推动双边关系深入发展。15年来,中韩关系经受了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特别是近几…  相似文献   

15.
以共同威胁或以共同利益为战略基础是发展中美关系的两条主要道路.冷战期间,以反对苏联威胁为主的中美关系战略基础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失.反恐期间,以对付恐怖主义为主的中美关系战略基础具有相对的短暂性和脆弱性.美国反恐战争结束后,中美两国应考虑从共同利益中确定发展未来中美关系的建设性战略基础.经济互赖当是中美关系新的战略基础的首选.  相似文献   

16.
冷战 ,指的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形成的各自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紧张斗争和较量。这种斗争的形式既是和平的也是非和平的。苏联和美国是冷战的主角 ,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东西方冷战的核心内容 ①。一般把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作为冷战开始的标志 ,把1991年苏联的解体作为冷战结束的标志 ,持续时间长达44年之久。越南战争是指二战后美国在越南进行的干涉和战争。关于越战的起始时间 ,学术界说法不一 ,笔者以1961年肯尼迪发动特种战争为标志②。越战的起源与冷战有着密切的联系。一、20世纪50年代…  相似文献   

17.
陶涛 《国际交流》2006,(2):10-12
发展中国家主要位于南半球以及北半球的南部,它们之间的合作通称南南合作。南南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团结协作、联合自强、追求平等权利和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活跃在国际舞台上,通过南南合作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力量,冷战时期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冷战格局解体后,发展中国家作为被争夺的中间地带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协作,南南合作进程一度有所消退。但是,发展中国家毕竟是占世界主权国家数目、人口和土地数量最多的国家群体,要在21世纪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加强彼此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仍是必由之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推动下,新世纪的南南合作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8.
危机管理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危机管理对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美关系为例,运用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阐释了中美危机管理的基本内涵,以及中美危机管理的四个基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危机管理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本文认为,危机管理是发展中美关系和实现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多边危机管理和非传统危机管理活动已经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现实增长点;危机管理在未来可以消除中国发展对中美关系的震荡;同时,管理世界权力体系中的危机,也是中国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19.
正大危机、大分化、大调整,世界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催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界秩序的交叠碰撞,一个世界、两种秩序初露端倪。在病毒面前,所有人都是受害者,惟有同舟共济方能战而胜之,全球治理呼唤全球智慧与全球责任。然而,多边主义秩序与单边主义秩序的角力有增无减。大国合作步履艰难,中美关系渐行渐远。大疫当前,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人类健康福祉刻不容缓。国际社会期待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向全球发出共同抗击疫情的倡议,共克时艰。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日美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日美同盟以中国为“战略对手”进行战略性调整对中国的外交战略构成重大挑战,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构成威胁,同时日美同盟以台湾问题为利益指向,严重干涉中国主权、阻挠中国和平统一。面对挑战,中国外交战略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与日美建立更多的“共生利益”,加强相互依存度;正确处理台湾问题,维护我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实施“伙伴战略”,推进中国外交战略建设;并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增强综合国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