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知情权属于基本人权的范畴,是知情权的内容之一.它既是公众维护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又是公众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必要条件.环境知情权是知情权在环境领域的细化,是公众表达环境利益诉求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比较国外环境知情权的相关立法,分析我国环境知情权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环境知情权完善的法律措施,从立法模式完善、政府责任明确、公众参与制度确立、企业责任明确、法律救济等方面提出完善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论现代西方环境权益理论中的若干新理念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劲 《中外法学》1999,(4):29-38
<正> 法律是立法者依照一定目的制定的具有强制性、社会性的行为规范。制定一部法律,其首要的要求是该法律符合立法的目的,也即制定该法律的意图或动机。以环境立法来说,它的立法意图应当是通过对环境的法律保护,从而达到实现衡平世代间的人类利益和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然而,作为法律上的“物”,环境及其自然要素(自然资源)具有已被人类认识的对人类的经济价值和正在为人类认识过程中的对自然的生态价值的两面性,它们二者均为人类在地球上不断繁衍和生存的客观基础。因此在以传统法方法保护人类自身的既得权利和利益的同时,还存在着为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对传统人类的法权(对环境  相似文献   

3.
环境正义注重社会成员之间环境利益和负担的公平分配。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制度从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两个方面实现了环境正义价值。由于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价值观念的滞后。公众参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法律实践还存在立法模糊、配套制度不完善、公众与行政机关之间地位不平等等缺陷。因此,公众参与制度应当建立以环境正义价值为主导的价值体系,并在此基础之上转变法律价值观念,提高立法层次,完善参与要素,搭建配套的法律制度。以推动环境民主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影响环境资源法实施的障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佑海 《现代法学》2007,29(2):32-37
“十五规划”期间的环境资源状况说明,我国的环境资源法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当前环境法律法规实施不力的深层原因,在于开展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在短期内既不符合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也不符合地方政府的政治利益,还在于立法工作中的部门利益问题严重影响国家层面环境资源立法的质量。为了有效实施环境资源法,应当建立有利于环境资源法全面实施的机制,加强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并强化环境资源法律和有关法律的执法、司法和监督。  相似文献   

5.
公民环境意识的变迁与环境法的制度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鄢斌 《法学杂志》2007,28(3):129-131
公众环境意识是联结环境法律价值和环境法律制度的中介,只有当公众环境意识和环境法的价值理念相一致时,环境法制才可能低成本运行。我国现阶段公众环境意识呈现一种多元的二重结构,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我国的公众环境意识远远落后于现行环境法制所追求的价值理念,也使得我国环境法出现有治法而无法治的现象。中国环境法所面临的这种尴尬要求我们必须从制度实施的外部环境出发调整环境立法、执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6.
姜敏 《行政与法》2012,(2):92-99
在现代社会,许可证制度是防范环境风险最主要的法律制度。目前,学界对行政许可的一般立法原则(法律保留原则、便民效率原则、信赖保护原则、公开公平原则等)探讨甚多,而对环境行政许可具有自身特色的立法原则探讨较少。环境行政许可具有风险品性、科技背景、利益权衡、代际平衡、国际关联等五个特征,因此,环境行政许可的立法,除了须遵循行政许可的一般立法原则外,还须遵循预防、谨慎行事、合理开发利用、污染者负担、科技促进、公众参与、协同合作、国家环境资源主权与不损害国外环境等八个立法原则。这八个原则对具体制度的建构均有明确的要求,并在特定情况下使许可举证责任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7.
环境法典编纂方法论:可持续发展价值目标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法典编纂的方法要义在于确立可持续发展为法典价值目标,重塑与之契合的生态环境基石概念并构建环境法律关系,将可持续发展确定的价值体系外化为环境法典的调整范围与规范构造。生态环境概念兼具宪法依据与实践趋向,予以界定后有助于走出立法保护对象的概念困境,经与可持续发展耦合性重释后,在环境法典中明确污染控制、自然生态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的类型化调整范围。环境法典编纂还需将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方法通过法律关系构造进行规范转化,通过重构环境法律关系,建立“权力—职责”“权利—义务”立体结构,将可持续发展目的价值与生态安全、环境公平、公益保障等工具价值予以具体展开。  相似文献   

8.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环境法律制度,而其中的公众参与是则是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的重要内容及支柱,公众参与能保证环境影响评价的民主性科学性及高效率和透明度。本文就环境影响评价及公众参与展开阐述,对比西方国家和港台地区立法并借鉴其先进经验,就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建议,使得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进行,同时更好的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以及保护自然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环境利益“双轨”保护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利益属于公共利益。传统法律理论认为,公共利益的保护是政府的职权和责任,只有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本文认为,除了政府可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外,也应当允许社会公众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直接参与公共利益的维护,即建立环境公益的政府和公众的双轨保护制度。为此,特别应在环境保护立法中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赋予公众独立的环境保护主体资格和相应的权利义务。  相似文献   

10.
李锦丽  刘莉 《法制与社会》2011,(25):232-232
农村环境的日趋恶化会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为了推进我国农村环境建设的进程,本文根据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中立法和执法的不足,提出了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对策,以期有效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哪一方面应该优先发展的争论入手,在分析各方观点后,作者认为,相对而言在做好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应该优先发展社会经济,其途径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环境资源法律体系的完善,采用环境经济手段,在相关法律的调整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光污染防治立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小红 《河北法学》2008,26(7):134-138
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污染之后的一种新的环境污染,其对环境的危害日益严重。我国光污染的严重现状及法律规制的不足使我国有必要进行光污染防治立法。我们应当以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念,制定一部光污染的单行法,建立光环境标准制度、光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当事人责任分担制度等对其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3.
WTO环境规则与我国环境法律制度的完善及创新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沈木珠 《法律科学》2003,1(4):104-116
在当前我国投资与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严重破坏。按照WTO可持续发展目标,正确处理贸易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我国现行若干环境法律制度尚且存在种种问题,需要在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环境立法与司法判例的基础上予以完善:改革与建立环境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改排污费制度为排污征税制度;完善与创新环境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4.
孙宇 《法制与社会》2011,(17):46-47
环境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犯罪,需要对其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完善环境刑事立法已经迫在眉睫。为了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尽快完善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加大对环境犯罪者的制裁力度,预防环境犯罪。本文针对我国的法律实践提出完善我国惩治与预防环境犯罪刑事立法的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晓勤 《法学杂志》2016,(12):126-133
利益失衡是邻避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表现为负外部性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均衡和环境风险在地域与社群中分配的不均衡.然而现有治理方式并未回应失衡的利益结构.要解决邻避问题中的利益失衡,首先要在立法上明确邻避设施利害关系人的法益,避免利益衡量在行政过程中流于形式化.其次要转变决策模式,赋予邻避设施利害关系人话语权.最后要在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利益补偿、监管保障四方面完善利益衡量与平衡制度.  相似文献   

16.
王江  黄锡生 《法律科学》2011,(3):193-200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预防生态环境退化,还应根据生态环境发生退化的程度对其进行事后恢复。生态环境恢复关系到"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环境权益。与传统环境立法不同,生态环境恢复立法更强调对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事后救济。我国现行立法中,这方面的法律规范尚有诸多缺失,应加强生态环境恢复方面的立法,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7.
环境税收是国家在环境管理中所运用的重要的经济激励工具,其实质是建立一种经济利益刺激机制,通过发挥税收的行为激励和资金筹集双重职能,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来分配资源,最终实现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环境政策和法律目标。按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调整我国现行税制,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立足我国具体国情,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备的环境税收制度,是我国税法建设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8.
论环境法的正当性的依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判断和论证环境法的正当性有五项依据。科学依据是判断环境法正当性的"钢规铁律",具有正当性的环境法律应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信仰和伦理道德是为法律提供正当性的基本方式,衡量法律是否正当的最终标准是正义,而正义基本上是一个信仰、伦理道德问题;利益是衡量法律正当性的常衡器,将利益作为判断法律正当性的依据,是指该立法是否增加了正当的、积极的利益,是否限制了不正当的、消极的利益,对增加的和限制的利益的分配是否公平;将合法律性作为论证环境资源法正当性的一个依据,主要指其符合宪法、法统和环境基本法律;衡量制定的法律是否正当、有效,主要取决于该立法过程是否切实遵循了正当程序,判断立法程序正当性的实际标准,是看是否重视立法的民主程序和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9.
论环境知情权的价值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谦 《政法论丛》2004,(5):23-27
环境知情权属于基本人权的范畴。在维护公众自身利益方面 ,环境知情权有助于公众及早采取防范性措施、免受正在进行的环境污染事故的侵害和有利于公众遭受环境污染侵害后的法律救济 ;在维护公众环境公共利益方面 ,环境知情权既有利于对排污者排污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又有利于政府部门环境决策的科学性以及对政府及环境行政机关的监督与制约。  相似文献   

20.
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环境领域内公众参与却处于困顿之中。我国学界对环境领域内公众参与概念的理解普遍存在扩大化倾向,而对其权利本质有所忽略;环境领域公众参与权具有宪政内涵,环境权不应被视为其理论和实践基础;我国目前环境领域公众参与权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尤其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上存在缺陷;环境信息公开、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环境公益诉讼及环境教育等相关法律制度方面的问题与完善对于环境领域内公众参与权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