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公共决策的角度对官僚主义进行分析是一个较新的认识思路。公共决策的公共利益导向是治理官僚主义的价值基础,公共决策的体制优化是治理官僚主义的制度保障,公共决策的方式与艺术是治理官僚主义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公共决策逐渐受到高度关注,相关研究著述丰富.文章以文化功能理论为视角,在厘清公共决策、文化观念与公众意志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公共决策的文化机制,建构公众意志的实现路径,以期在公共政策研究理论上获得尝试性的突破,为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体制机制创新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3.
现代公共决策中的技术论与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形势和时代特征要求决策主体要在公共决策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以提高公共决策的公共性、科学性和民主性。公共决策中的政治技术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运用、建设思想库、运用决策模型、举行政策听证等等。公共决策中的政治艺术主要包括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识人善用、模糊决策等等。现代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进入公共决策系统并成功的运用,保证了公共决策的公共性、科学性、民主性与合法性,加速了公共决策主体的公共理性化。  相似文献   

4.
论电子政府时代的决策体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府的出现给行政决策体制的变革带来了深刻影响 ,主要表现在它促进了行政决策文化、行政决策信息系统和行政决策组织系统的更新。目前我国行政决策体制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 ,必须按照电子政府时代的要求 ,对行政决策主体素质、行政信息系统和决策咨询系统进行创新 ,并强化决策监督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肯定了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激励制度。而国家公职人员的职业责任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于是国家公职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利益冲突贯穿于公共决策的全过程。当前我国处于集权权力结构向制约权力结构的变迁过程之中,既有的利益表达渠道容量不足,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决策规则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对公共决策中的利益冲突的防范与化解形成了严峻挑战。化解和防范利益冲突对公共决策的不当影响,需要增强公共决策的开放性,改革当前决策权力过于集中的体制,健全决策规则设计,完善决策激励机制,以此来限制与引导决策者的自利行为。  相似文献   

6.
郑小玲  屈涨溢  伍小乐 《前沿》2007,(12):143-146
G2C模式是保障政府与公众互动交流的一种政务模式。基于G2C模式的公共决策优化支持主要表现在成本效益、技术支持、社会基础三个方面。实现公共决策优化途径有:更新公共决策理念,提高公共决策者素质;优化决策支持系统,加快促进决策科学化;大力建设"电子基层",进一步增进决策民主。  相似文献   

7.
试论公共决策科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决策体制向现代决策体制、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的转变时期。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局面,如何避免决策失误、努力实现公共决策科学化就显得至关重要。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要在决策方法和程序的层面上追求科学性,在决策结果的层面上同时追求决策双方利益交易正和博弈的满意决策。要针对当前公共决策不同程度上存在的观念陈旧、方法单一、程序失范、制度缺失等方面的不足,在公共决策主体和客体以及二者中介三方面,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主体方面:要提高决策者的整体素质,要树立现代化的决策观念;客体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决策环境,要确立民主决策的基础;中介方面:要综合运用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要合理借用外脑,要追求公共决策的程序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8.
叶国平 《前沿》2009,(6):12-17
思想库是政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参与者,是公共决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思想库作用的发挥,对于促进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适应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要求,应进一步加强思想库建设,探索思想库建设的目标定位,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进思想库决策咨询的制度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各类思想库共同繁荣,为思想库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9.
李妙然  王晓民 《前沿》2009,(11):130-134
民主决策的社会过程和政府过程一起,构成了现代政府决策的完整过程。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旋律下,环境问题已经进入政治结构、法律体系,并成为社会的中心议题。与此同时,公共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程度也亟待提高,这对公共决策公民参与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从法律制度、公民知情权、公众环保意识、政府的执政能力对制约公共决策公民参与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民意调查与公共决策负反馈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蓉  郑克强 《人民论坛》2011,(11):68-69
公共决策负反馈机制是依据民意反馈信息,对公共决策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施加影响,从而实现高质量公共决策输出的过程。而民意调查以其自身的特点及独特优势,在公共决策负反馈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民意调查在公共决策负反馈机制中的问题,以实现负反馈机制提高决策质量与执行效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腐败现象是一种超越历史界限 ,超越国家界限的存在。作为权力的滋生物 ,无论在什么样的政治体制下 ,凡有公共权力和公共关系的存在而没有完整的监督和防范体制 ,腐败行为就易于滋生。故控制腐败除了依靠道德和理想的约束外 ,更重要的是反腐败的体制构建。我国目前的反腐败体制尚不完善 ,必须进一步进行理论探讨 ,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反腐败体制。  相似文献   

12.
殷托 《青年论坛》2010,(3):46-48
青少年流行文化对共青团工作的影响较大,当前青少年流行文化复杂、灵活、多样、易变。造成网络文化风靡导致沟通方式的e时代性,外来文化盛行导致传统文化的缺失,物质文化崇尚导致价值取向的功利性,高校共青团制度创新的主要方向,必须针对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以人为本的服务运行体制,创新大学生共青团干部的选拔培养机制,创新对团员青年的考核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3.
梁飞 《青年论坛》2003,(6):29-31
青年网络道德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 ,如何做好青年网络道德教育 ,是目前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四个方面 :网上与网下道德教育相统一 ;自律与他律道德教育相统一 ;多元与一元道德教育相统一 ;技术性与人文性道德教育相统一 ,探讨了对青年网络道德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不是一时的权益之计 ,不限于一种方针政策 ,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实际上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但其表述更符合当代中国国情 ;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又具有中国特色 ,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5.
网络主体间的平等是一种虚拟的平等,网络主体间实质存在着网际不对称关系。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与网际不对称关系有着内在联系。网际不对称关系弱化了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约束,降低了网络道德失范的实施成本,从而对品性不良青少年选择网络道德失范形成激励。不同的网际不对称关系诱发不同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必须从“内教”和“外控”两方面着手,才能遏制和减少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优化网络运行秩序。  相似文献   

16.
破窗理论与反腐败“零度容忍”预惩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介绍了破窗理论的由来及其“零度容忍”应用策略在社区治安中的成功实践,进而从哲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了破窗与腐败之间的共同点,提出了反腐败“零度容忍”预惩机制,即教育预防机制、监督控制机制、制度约束机制、金融监控机制。  相似文献   

17.
腐败的“制度——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行为研究与制度研究,从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的角度,得到个体腐败的"制度—行为"模型。腐败行为是行为主体与制度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制度在需要、动机、风险决策三个阶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引发腐败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反腐败要从制度建设入手。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推进,教育事业单位改革也不断走向深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文章对近年来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基础教育事业单位领域,围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人事制度改革等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举措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剖析了改革取得的成就,并重点分析了各地改革实践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以期为深化我国教育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9.
日本能源法律制度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已形成了由能源政策基本法立法为指导、各能源专门立法为中心内容、相关部门法实施令等为补充的能源法律体系。根据这一能源立法体系,日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法律制度,具体包括能源管理制度、能源战略与规划制度、能源储备制度、能源开发制度、能源节约制度。  相似文献   

20.
转轨时期政府职能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制转轨时期 ,新旧体制同时发生作用 ,二者之间的摩擦和冲突使得经济运行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既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 ,也不同于市场经济的新情况和新矛盾。此时 ,政府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来适应这种客观形势 ,在具体操作上 ,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