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咏梅 《湖湘论坛》2008,21(5):117-118
"人"永远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关注的对象,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在。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人",要重视"人性",更要重视"人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杨建坡 《求索》2012,(9):130-132
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的旨归是建立一门文化人类学,其基本精神是对人性的关怀,也开创了一种符号形式的人学观,《人论》是其人学思想的集中展示,不仅隐含了"人—符号—文化"的基本公式,也内含了"人的本质———人的生成———人的目的"这样一个基本纲领。人是符号动物,人通过创造符号文化进入意义世界,并逐步脱离物理世界的限制,在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对自由的追求。人与符号系统是一个动态统一的关系,符号系统也即是文化系统,符号劳作造就了人,人通过符号活动创造了文化,另一方面,人通过文化符号实现了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的学问是他的人生阅历,也是他的人格精神.世界是人的一世之界,人存在于世界当中,人和世界本无间隔.人是"天地之心""心只是一个灵明",人是世界的诠释者,"心"是意义的发现者.人生活于"人情事变"当中,"人情事变"即人的生活世界.在"人情事变"中人由"慎独"确证自己的存在,"心"是无执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性"是圆满的,"吾性自足";"良知是心之本体"."心""性""良知"是绝对的存在,"物"只是相对.人的自由首先在于"静"与"定","静"是"精一",不是无念,"定者,心之本体".人总是在面向未来中敞开自己,"乐是心之本体""诚是心之本体""洒落为吾心之体".人因"致良知"活出"真己"存在,在"致良知"中"昭明"世界的意义."良知"体现一个人的生命存在,也是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4.
王宏海 《新东方》2013,(1):52-55
孔子认为仁是人自身的本质规定,表现为"仁者人也"和"仁者爱人"两个方面。以仁为本就是用"仁性"定义"人性",人性与物性有相同的一面,但是这不能定义人的尊严,也不能支撑人为万物之灵的圣神性。只有用"仁"定义"人",人才能够称其为社会人、道德人和政治人。《孝经》之开明宗义章"始于孝亲,终于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与《左传》"三不朽"之立德、立功、立言共同构成了以仁为本的内涵。通过对儒家经典以仁为本的多重印证,认为以仁为本的理论具有普世价值,在儒家文化圈,仁为立身之本、立国之本,是儒家治世的本质内涵,也是儒学演变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人性假设是规范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前提.然而,"经济人"与"公共人"的线段式人性假设都过于极端,建基于此也就无法认识自由裁量行为的行使结果."利益人"作为一种新的人性假设范式,跳出了"性善"与"性恶"的窠白,言明了行政人员真实的利益取向.作为"利益人",公共行政人员的自由裁量行为既可能以权谋私.也可能是一心向公.由此,对其自由裁量行为的规范也必须从"利益人"的实然人性出发,通过彰显行政人员的道德自主性和完善制度规范两个维度,确保裁量行为的公益取向.  相似文献   

6.
<正>我说人生有"火焰",有"秋水",是绚烂和平淡的一个比喻。因为在人的一生中,总是有动,有静;有张,有驰;有执着,有疏放;有绚烂,有平淡。都说"水火不相容"。然而,在人生中的"火"与"水",却能够也往往需要在人们生活中共容和互补。对宽泛的人生如此,对个体生命的人生也如此。试想:一个人在一生中如果总是"火焰"的话,他们不仅会炙热得令人可怕,而且恐怕自己也承受不了。相反,一个人从生到死也不可能都是"秋  相似文献   

7.
加强和改进对"社会人"的管理服务,既是社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公安机关有效履行职责必须破解的一个难点。公安机关民警要准确界定"社会人"的内涵与外延,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社会人"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握"社会人"管理的重点、难点和关节点,明确"社会人"管理服务中的目标、任务、途径,加强和改进"社会人"管理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8.
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华。由注重"物"到注重"人"是当代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吕先义 《今日浙江》2007,(22):62-62
时下不少人喟叹:"活得累".这"累"如何解释?人之不同,其"累"也各异,有"家庭累"、"婚姻累"、"功名累"、"政务累"、"聪明累"等等.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城市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车让人"在很多城市已经广泛推行。笔者所在城市,不少路口悄然换上了"车让人,人快走"的指示牌,这也成为了马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司机在斑马线前自觉停车让行,行人则快速通过,有时还会互相致意。这种无声的默契,不仅体现了文明,也温暖了人心。从"车让人"到"车让人,人快走",是将司机的单方面行为变成  相似文献   

11.
论民法上的“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印  路涛 《理论月刊》2012,(2):103-105
"经济理性人"是传统民法上的"人"的唯一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单一的"经济理性人"形象存在着的严重内在缺陷与历史局限性逐渐暴露,并与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越来越不合拍,改变单一的"经济理性人"形象,以"经济理性人"为形象主导,增加"生态理性人"形象设计,使"生态理性人"成为传统民法上"人"的形象即"经济理性人"形象的合理补充,以实现民法上"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这样一个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社会并存建设的新兴时代的不错选择。"生态理性人"形象设计补充,使得民法对"环境私权"的认可与保护成为一种可能和必要。但无论"人"的形象设计如何发展,动物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法律上的有限主体。  相似文献   

12.
张勇 《传承》2011,(9):64-65
早期佛教认为,人是由五蕴和合而成,并没有一个恒常自在、联结生死的实体存在,也没有超乎形体和精神之上的另一种东西——"我",也就是说"人无我",或"人空"。[1](P11"8)人无我"是一种反对人的精神、灵魂不灭的独特表述。这个"我"乃是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一切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人生所有的一切无不是围绕着"我"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3.
李沛然 《群众》2014,(10):61-62
<正>天下名利,取之有道。一个人的"名利观",反映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世界观,就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观念。有的人认为这个世界"我"最重要,就会形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把个人"名利"看得重如泰山,贪婪无度,到头来落下牢狱之灾。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认为这个世界人民群众最重要,就会把个人"名利"看得轻如鸿毛,把群众利益置于最高,不经意间却获得很多。前者追名逐利,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徒有虚名,觉也睡不安稳;后者淡泊名利,看似与世无争,实则人生丰满,觉也  相似文献   

14.
黄敏 《传承》2009,(4):68-69
"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既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指导理论,也是我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抗震灾难彰显了中国人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时代赋予了"以人为本"更多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既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指导理论,也是我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抗震灾难彰显了中国人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时代赋予了"以人为本"更多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微观天下     
《当代广西》2014,(6):5-5
正走好"三个1亿人"的"进城路""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内容在代表委员中引起热议。"三个1亿人"的表述让人耳目一新,也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了清晰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17.
"人"与"民"是有所区别的。上古的时候,前者指的是"自由人",而后者指的是"奴隶"。后来,这两个字逐渐合而为一,变作了"人民"。到了近现代,"人民"这个词的份量日益加重,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人"与"民"的迥异含义被人们所提起的已经不多了。但是,"人"与"民"这两个字义的独立性即便是在现在,也仍然是存在的,有些地方仍然必须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字,而且要各就各位,不得僭越。比如时下流行的所谓的"电影人"、"画人"、"音乐人"等,若把这里的"人"换作"民"则就非常别扭;同样,若把"移民"、"烟民"、"股民"等中的"民"换成"人"也会贻笑大方。这里面,既有群体与个体概念之别,又有特定人群与普通人群概念之异。人与民各自的古老含义虽然  相似文献   

18.
看身份     
从前,看人的身份,看穿衣。因此有些人,"家里没有夜饭米",也要"身上穿得绸披披"。现在不大看得出,因为有"乞丐服"之类。  相似文献   

19.
知癫李贽     
正中国人向来敬重两类人,一类是"德高"的人,一类是"智慧"的人,也就是"才高"。前者像孔子、孟子等圣贤,甚至还有让梨的孔融和一些守节烈女等;后者如韩信、张良、诸葛孔明,甚至如李白、杜甫、李清照等等。智慧高才,也就被称之为天才了。可我家乡人常把"天才"说成  相似文献   

20.
新语     
《小康》2011,(11):28
代孝日本人忙忙碌碌,要抽空回家看望父母,好好陪他们吃一顿饭也难;然而,只要肯付钱却不难找人来充当孝子孝女。日本有各种各样的代理业,最常见的就是代办留学和旅游签证手续,还有专为喝过酒的人把车开回家的"驾驶代理人"。随着日本老龄化社会的出现,代替人们行孝的"代孝"业也随之崛起。这一项业务,专门方便那些忙碌于事业而无暇孝敬父母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