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法律经济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法律经济学及其产生 把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法学领域的研究,从而揭示法律制度和经济体制相互运行之间的制约关系和影响作用的学说,被人们称之为法律经济学、法律的经济分析、法律与经济学、经济分析法学或“新法学”。这一称谓的多样性,本身就反映了法学与经济学在当代的交叉共溶性特点,以及法律与经济运行的相互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法律经济学即经济分析法学,是一个独立的法学流派,它以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法律,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重大的意义。法律经济学不仅为我们认识和评价法律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将法律和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法律的经济分析体现在我国的法律现实中,在法律制度的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法理学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序2 0世纪是无数前所未有的课题闯入法律领域的时代 ,也是新理论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随手能够举出的 ,就有韦伯 (M .Weber)、埃利希 (E .Ehrlich)的法社会学、凯尔森 (H .Kelsen)的纯粹法学、施密特 (C .Schmitt)的制度论宪法理论、新自然法论、新马克思主义法学、美国的现实主义法学、英国的现代分析法理学、法律修辞论、法的议论理论① 、法学解释学、经济分析法学、批判法学、系统理论等不胜枚举。如果从这些初看起来七零八落的理论中寻找共同点的话 ,那么可以说 ,它们都是以某种形式探讨法律相对于经济、…  相似文献   

4.
《法学研究》2000,(5):161-161
《环球法律评论》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新近批准的刊名 ,自 2 0 0 1年开始使用。本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 ,季刊 ,国内外公开发行 ,其前身为《法学译丛》( 1979年创刊 )和《外国法译评》( 1993年改名 )。《环球法律评论》以评介国外法学和法律为主 ,兼及中外比较。为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察中国法律和法学 ,提升中国法律学识的品位 ,本刊特设如下栏目 :主题研讨———就当前人们关注的重大法律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理论前沿———介绍、评价当代法学理论的热点和基本问题 ;比较研究———就中外法律理论与制度进行比较 ;书评———介绍…  相似文献   

5.
如果把美国当代诸多的法律理论比作百花齐放,那么程序法学的理论可称为其中茁壮的一枝。同经济分析法学、批判法学等七十年代后出现的新法学流派相比,程序法学的历史要长一些,影响更大些。  相似文献   

6.
正《法律科学》是西北政法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它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理论为宗旨,努力反映法学研究的新成果。主要发表法学学术理论文章,辟有法律文化与法律价值、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人权与法制、部门法理学、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正《法律科学》是西北政法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它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理论为宗旨,努力反映法学研究的新成果。主要发表法学学术理论文章,辟有法律文化与法律价值、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人权与法制、部门法理学、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法学理论学科的知识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目前的法学理论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着概念用语混乱、知识老化、知识更新缓慢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法学院的课程设置上,可以考虑废除“法理学(一)”课程,将更多的教学资源投入到在高年级设立的法理学(法律哲学)、法律社会学、法律人类学、法律经济学等专业课程上;在研究生专业设置上,将法学理论一分为三即法理学、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含法律人类学等广义的法律和社会科学)或更多理论法学的专业,与原有的法学二级学科专业如民商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并列;通过学科制度建设,进行跨学科交流,增加法学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自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卡尔.伦纳的《私法制度及其社会功能》在20世纪初出版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不仅成果颇丰,其研究中心也经历了从欧陆到英美的转变。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状态,众多流派的学者从批判的、概念分析的、自然主义的、社会理论的、结构主义的、女权主义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做出了新的解读。探索和思考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可以拓宽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研究向度,促进我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沟通与交流,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尊重历史的文化遗产与理论成果加以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一般意义上"法律行为"应是各法律部门中的行为现象的高度抽象,是各部门法律行为(宪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等)与各类别法律行为(如合法行为、违法行为、犯罪行为等)的最上位法学概念。法理学作为各部门法学理论的系统抽象与概括,其对法律行为的研究建立在部门法学的基础上,因而得出了既能适用于公法领域,又能适用于私法领域的法律行为的概念。但是,法律行为的内涵在各法律学科中是有差别的,在各学科对法律行为的研究中,不仅存在认识上的差别,而且其成果直接反应到立法中,也形成了法律制度的不同,从而引出研究经济法律行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当今法理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 3个 :法律是什么 ?法律应该是什么 ?如何认识法律 ?前 2个问题是法律的本体论问题 ,后 1个问题则是法律的认识论问题。法理学也经历了一个与哲学类似的从本体论到认识论 ,再到语言哲学的转变过程 ,其中主线条就是对上述 3个问题的回答。这种知识谱系的讨论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法理学的研究 ,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近代法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理学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形成、发展与西学的传入、近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密切相关。法理学西来并逐渐发展之日,正是传统法律在中国解体并断裂之时。近代中国的法理学是在批判传统、吸纳西学中形成的,所以其少有传统的因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的法理学逐渐开始了与传统的结合,思想家们对传统法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并努力探索着中西法理的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范式与中国法理学的"理想图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旺洪 《北方法学》2009,3(1):114-123
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法理学的研究概括为“现代化范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现代化范式不能简单地否定,它是中国现代化这一特殊时期的产物,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30年法理学的发展存在着三对基本矛盾,即政治与学术的矛盾、普适性与本土性的矛盾、研究法律与尊重法律的矛盾。进入21世纪,中国法理学研究应当实现从过去简单地将西方作为中国法制和法治建设的榜样、楷模或标准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向关注中国问题、用中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研究方式的转变,确立中国法理学研究的中国意识。  相似文献   

15.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一书运用整体论的方法,描述了西方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各种法哲学流派的思想、理论和主义,论证了法律是秩序与正义的综合体,探讨了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论,从而完整地构建了综合法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生着对判定侵权比较对象的模糊认识,甚至错误认识。例如,案一,原告河北某农机厂获得了一项关于手扶拖拉机悬挂谷物播种机的实用新型专利,被控侵权人也生产了相同产品,原告诉被告侵权。案二,原告获得了一项“关于H型强场磁化杯”的实用新型专利,被告也获得一项关于强力磁化杯的实用新型专利,原告诉被告侵权。如何正确判定专利侵权的比对对象,进而解决专利侵权纠纷呢?以抽象物为工具对等同原则进行分  相似文献   

17.
关于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的三个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的经济分析应当包括宏观和微观、规范和实证的分析。对法律的经济分析有三个角度 :从经济决定论角度 ,从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角度 ,从微观经济分析角度。广义的经济分析法学应当将上述三个角度的分析都纳入其中。经济决定法律是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精髓和基石 ,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 ,效率是法律改革的目标 ,三者有机统一可以构成法律的经济分析的宏观和微观样式  相似文献   

18.
行政相对方与行政相对方权利是行政法的基石范畴。这两个基石范畴界定上的模糊,会导致行政法理论体系的混乱。对行政相对方及行政相对方权利进行语义分析,是进行行政法基础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和逻辑起点。本文从行政相对方的界定、行政相对方权利的内涵、行政相对方权利与民事权利的辨析,以及行政方权利的划分着手,试图对行政相对方权利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法理学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法学中,有几个与“法”相关的概念,这就是“规律”、“规范”、“规则”和“原则”。一些法学家在对法的论述中,往往把这些概念与法联系起来,他们或者把法说成就是一种“规律”、“规范”、“规则”和“原则”;或者把它们说成是法的本质或构成要素。对这些概念与“法”的关系进行辨析,有助于深化对此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法律体系本身不可能如概念法学所想象那样是一个公理体系,法学有自己的“范式”,这些范式是法律共同体经过多年的法律实践积淀而成并通过职业教育传授的基本法律理论、法律信念、法律方法以及规范标准等等。实践性构成了法学的学问性格,法学是论题取向的,而不是公理取向的。如果法学家放弃建立纯而又纯的法律公理体系之梦,而将法律体系看作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那么将论题学的“片段性的省察”与公理学的演绎推理方法结合起来完成法律的体系建构和体系解释,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