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肺是机体最大的呼吸器官,缺氧时肺组织细胞快速发生损伤性变化,同时激活自救通路,进而引发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变化。机械性窒息死亡是由机械性暴力引起的急性呼吸障碍导致的死亡。由于缺乏特异性的尸体内部征象,机械性窒息死亡的精准死因鉴定一直是法医病理鉴定的难点。本文回顾了缺氧条件下肺组织的生物大分子变化,探讨了将这些变化用于机械性窒息死亡精准死因鉴定的可能性,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体表损伤轻微或无损伤的机械性窒息死亡是法医学鉴定的难点之一。由于缺少病理形态学特异性变化特征,较难与部分存在缺氧过程的其他致死原因相鉴别。近年来,将具有相关性、特异性分子生物学指标用于推断机械性窒息死亡,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上述专题中法医学最新研究文献进行复习综述,以期为机械性窒息死亡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机械性窒息死的推断是法医学鉴定的难点之一。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luorogenic quantitative RT-PCR,RT-qPCR)技术检测RNA表达水平变化规律,并据之推测机械性窒息死亡的原因,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mRNA和microRNA(miRNA或miR)在机械性窒息死推断的研究文献进行复习综述,并重点探讨miRNA在该类死因推断中的应用,以期为机械性窒息死推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特殊的细胞器,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机体所摄入的氧气绝大部分都在线粒体中被消耗。机械性窒息的精准诊断是法医病理学实践中的难点之一,法医病理学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可靠、敏感的标志物用于机械性窒息的确诊。线粒体对于缺氧环境极为敏感,其损伤标志物或可作为诊断机械性窒息的依据。本文旨在综述缺氧环境下线粒体损伤的研究进展,并探索将线粒体损伤标志物用于法医病理学实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导致死亡发生的疾病、暴力或衰老等因素即为死亡原因,简称"死因"。确定死因是法医病理学的首要任务,然而在法医实践中,死因鉴定错误时有发生[1],造成不良社会影响[2-3]。对于死因鉴定错误的案例,国内外以个案报道为主,缺乏对鉴定错误成因的系统分析。机械性窒息是法医实践中常见的死因,尸体征象表现为颜面部发绀、瘀点性出血和器官淤血等,称为窒息征象。其不具有特异性,不同尸体变化较大,与窒息相关的案例容易产生误判。本文选取某地经办的3例窒息相关死因鉴定前后不符的案件进行纠错分析,为避免死因鉴定错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机械性窒息是公安法医日常检案中最常见的死因之一。如何快速准确的判断死者是否为机械性窒息死亡、以及作案手段是判断案件性质、指引案件侦破方向的重要因素。在法医鉴定过程中,诊断机械性窒息需要结合尸体体表征象、尸体内部征象、组织病理学检验等多方面综合判断。PMCT在骨折的检测、异物的检测和气体的检测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作为常规检验手段。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使用PMCT研究机械性窒息案例中舌骨骨折、甲状软骨骨折、椎间盘真空现象等多个征象的成果,讨论了PMCT诊断机械性窒息的应用价值与潜力,并对国内PMCT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腐败的机械性窒息死或疑似机械性窒息死的尸体,以气管、喉头部位检出出血点为死因鉴定依据的案例尚未见报道,现报道2例,希望引起法医同行们的高度关注。1案例资料例12012年某日,某电厂大渠水中发现1具用编织袋包装的高度腐败男尸,尸检未见明显致命性损伤,两眼睑结合膜、心肺被膜下均未检见点状出血,气管黏膜下检见大量点状出血,肝脏和胃中未检出安定、舒乐安定、三唑仑、阿普唑仑、利眠宁等镇静安眠药成分,不排除机械性窒息导致死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淤点性出血(petechialhaemorrhage),法医学上通常被用来描述机械性窒息死亡尸体的颜面部皮肤和粘膜,以及器官浆膜所出现的点状出血,但在非机械性窒息死亡尸体的眼结膜和内部器官亦可检见[1~3]。本文作者观察了263例不同死因尸体颜面部皮肤和内部器官浆膜的淤点性出血,旨在探讨  相似文献   

9.
机械性窒息是暴力性死亡案件中经常采用的致死方式,将卫生纸自塞入口咽腔阻塞呼吸道最终导致机械性窒息死亡的案例罕见,现报道1例。  相似文献   

10.
张更谦  周斌  杜冰  杨志惠  张蓓蕾  朱银华  张林 《法医学杂志》2006,22(6):407-410,F0003
目的研究大鼠机械性窒息死亡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心、肺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作为窒息死亡诊断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制作大鼠缢死模型,分别于窒息死后及正常断颈处死后0、2、6、24h时间段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方法测定缢死后HIF1-α在心肌和肺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变化。结果HIF1-α在窒息组的心肌和肺组织中表达,窒息组和对照组在各时间段表现出明显差异,对照组仅在死后2、6、24h阳性表达。窒息死亡组可见核阳性表达,而对照组未见核阳性表达。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HIF1-α在0h时各组未见升高,但在2、6、24h窒息组则较对照组升高。结论心和肺组织HIF1-α表达核阳性细胞的出现,可以作为窒息死亡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通过法医病理学尸检来进一步探讨损伤、死因分布规律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34例存有争议或死因不明的尸体进行系统的病理学检查,进一步明确其死亡原因。结果:134例尸检中,130例能够确定死因,4例未能发现明显死因。而在96例病理性死亡报告中,以心血管疾病居首,其他疾病致死依次为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产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34例外力致死报告中,24例为机械性损伤,6例机械性窒息,4例其他。结论:系统的病理学尸检,既有利于相关部门处理、调解医疗纠纷;也利于刑事、民事等案件解决、处理的公正性;同时,还可以为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发挥出其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 NMR)代谢组学方法寻找非典型电流损伤死亡大鼠血清中的差异性代谢产物,为生前非典型电击死的判定以及其与死后即刻电击的鉴别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制作大鼠非典型电击死模型、死后即刻电击模型、机械性窒息死亡模型、机械性损伤死亡模型和高温损伤死亡模型,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常规处死。取各组大鼠血清进行~1H NMR代谢组学技术检测,筛选差异性代谢产物。结果非典型电击死组与机械性窒息死亡组、机械性损伤死亡组、高温损伤死亡组、对照组间比较,共筛选出4个具有鉴别价值的化学位移点及其对应的多种代谢物,包含醇类、酚类、糖类、氨基酸类等多种小分子物质;非典型电击死组与死后即刻电击组、对照组间比较,共筛选出8个具有鉴别价值的化学位移点及其对应的多种代谢物,包含糖类、氨基酸类、酯类、核酸等多种小分子物质。结论~1H NMR代谢组学技术能够发现非典型电流损伤死亡的差异性代谢产物,有望为非典型电流损伤死亡的诊断以及生前电击与死后即刻电击的鉴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性窒息法医学鉴定1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窒息(sexualasphyxia)是指独自一人在偏僻隐蔽的地方,采用绳索、长袜、围巾、领带、皮带、头巾等缢颈,或用橡皮囊,塑料口袋、面罩灯罩住口鼻,造成窒息状态,以达到性满足。因为在窒息过程中,缺氧、碱中毒会产生精神兴奋和性快感,同时会阴部充血有助于阴茎勃起,在低氧状态下可增强手淫的快感。在人类学研究中,很早就有关于性窒息现象的研究。在国外,Hiyschfelt1948年最早进行了描述。目前,在西方各国,性窒息案例已成为新闻界和医学界广为报道和研究的课题,在国内,法医学家李德祥1980年首次对性窒息死亡进行了报告…  相似文献   

14.
杨玉璞 《证据科学》2000,7(3):139-140
一、概况 用手扼压颈部,用带子勒颈或直接用钝器压迫颈部均可致机械性窒息性死亡.除了1993年Gonzales发表过此类论文及研究过此类与法律有关的死亡方式外,在法医病理学或人类学中很少有涉及此类的论著.尽管诸多尸体现象可以确证机械性窒息死亡的诊断,但舌骨骨折在法医学实践中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机械性窒息后,多迅速死亡,或迅速好转,不遗留任何后遗症,迟发性窒息死亡少见。现报道1例皮带勒颈后持续昏迷,后合并肺部感染于14天后死亡的案例。  相似文献   

16.
<正> 机械性窒息死亡在法医学尸体检验中,是一类常见的暴力性死亡。其死亡原因和死亡方式有时难以确定,如现场遭到严重破坏或有伪装存在,尸体已腐败,特别是水中尸体等。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把解剖背部和四肢部作为各种机械性窒息死亡尸体必解部位,即每尸必解,每解必全。并对大连市15年间发生并确认为机械性窒息死亡不同年龄、性别的尸体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机械性窒息是法医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特殊方式窒息死亡更是法医学鉴定和研究的难点。早在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就有专门记载,其中涉及特殊方式窒息死亡的内容共有9处,分布在一至五卷之中。本文拟从现代法医学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洗冤集录》中有关特殊方式窒息死亡的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机械性窒息死亡的案例在各类非正常死亡中比较多见,但活埋致死的案例较为少见。作者将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并对其死亡机制、尸体现象及法医学鉴定做分析报道。  相似文献   

19.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或中断导致供血区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局部坏死,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机制之一,也是法医学死因判定的难点之一。人死后尸体将受到一系列的外界环境,物理化学变化以及组织自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对心肌梗死的诊断造成了很大障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组织学诊断提供了较为客观的检测方法和观察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等特点,作为心肌梗死死后诊断的辅助依据已经被应用于法医病理学诊断工作中,目前有人将心肌梗死死后诊断的免疫组化指标分为心肌细胞内固有蛋白、心肌细胞内的血浆成份及缺氧心肌细胞诱导的表达成份三类。本文拟就目前国内外法医工作者在心肌梗死死后诊断方面研究较多的以及比较前沿的免疫组化指标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在实际案件中,几项免疫组化指标的联合检测在充分排除暴力死亡、中毒死亡和其它自然疾病死亡后,将为心肌梗死的法医学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一例药物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医疗问题鉴定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药物(低分子右旋糖酐)过敏性休克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思路及关键点,从而为审判提供划分侵权责任及医疗赔偿的科学依据。方法详细报道一例低分子右旋糖酐药物过敏性休克死亡的两级医疗事故鉴定,法医学鉴定及二次不同的法院判决结果的医疗纠纷案例。结果两级医疗事故鉴定均认为该例属医疗意外,不属医疗事故,一审判决驳回起诉。法医学鉴定认为在对该例的抢救过程中确存在不当之处;患者确因药物(低右)过敏性休克死亡,未发现院方有违反医疗常规的行为,对该例的治疗方案属非必要治疗措施。在抢救过程中,肾上腺素没有作为首选用药,肾上腺素应用不及时,药量不充足。因抢救地点的限制致使抢救质量不好。据此,二审判决被告院方对患者方予以赔偿。结论药物过敏性休克的法医学鉴定应注重:①全面审查所提供的详细医疗材料,分析整个医疗过程的临床变化特点;②全面尸检;③进行药品检验、毒物分析;④排除疾病及其它死因;⑤进行确证死因的检验。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死因及医疗过程是否存在问题,如存在医疗不当之处,分析此种医疗不当在患者的死亡中的关系比例,并适当表述鉴定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