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毒鼠强中毒后大鼠的血浆代谢组学随时间变化规律,从代谢组学角度揭示其毒理学作用机制,为毒鼠强中毒的相关法医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n=8),实验组大鼠灌胃1/4LD50(0.05 mg/kg)毒鼠强乙酸乙酯溶液,对照组灌胃等剂量乙酸乙酯溶液,灌胃后于24 h、5 d、16 d眼眶静脉采血(约1 mL),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血浆中的内源性小分子物质。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筛选显著差异代谢物,寻找与毒鼠强中毒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本研究以变量权重重要性排序(VIP)值>1和student t检验的P值<0.05为筛选标准,中毒后不同时间点共筛选出显著差异代谢物30种,包括鞘脂类、氨基酸类和脂肪酸类化合物,涉及到鞘脂信号通路、鞘脂代谢和ABC蛋白转运等10条代谢通路。结论 毒鼠强中毒后机体多条代谢通路受到显著影响,主要是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调节紊乱和能量代谢紊乱,整体变化呈现出累积效应,可为研究毒鼠强毒性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核磁共振研究甲基苯丙胺(MA)亚急性中毒大鼠血清和尿液代谢物变化,寻找可能的生物标志物及其代谢通路,为MA中毒及滥用的毒理机制提供思路。方法 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亚急性中毒组和对照组,以腹腔注射MA建立亚急性中毒模型。运用1H-NMR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方法分析MA中毒大鼠与对照组的血清和尿液。结果以VIP1和P0.05筛选出7种差异代谢物分别为2-酮戊二酸、醋酸盐、甲胺、肌酐、丙酸、琥珀酸和甘氨酸,尿液中2-酮戊二酸、甲胺、肌酐、甘氨酸呈上升趋势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差异代谢物相关的代谢通路为天冬氨酸、丙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和柠檬酸循环。结论 2-酮戊二酸、甲胺、肌酐、甘氨酸可作为MA亚急性中毒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天冬氨酸、丙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和柠檬酸循环代谢途径参与MA亚急性中毒代谢过程,为MA中毒机制及鉴定MA滥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丁卡因急性中毒致死小鼠血清和组织(肾、肝和心脏)中的代谢物变化,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及其相关代谢通路,为丁卡因急性中毒的死亡原因鉴定及毒理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 40只ICR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丁卡因急性中毒致死组,以腹腔注射丁卡因建立急性中毒致死模型,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tatic field orbitrap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UPLC-Orbitrap HRMS)获取小鼠血清和组织的代谢轮廓。利用多元变量统计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并结合t检验和差异倍数分析找出与丁卡因急性中毒致死相关的差异代谢物。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丁卡因急性中毒致死组小鼠血清和组织的代谢轮廓表现出明显的区分。血清中鉴定出11种差异代谢物,包括黄嘌呤、精胺、3-羟基丁胺等;肝组织中鉴定出25种差异代谢物,包括腺苷酸、腺苷、柠檬酸等;心脏中鉴定出12种差异代谢物,包括次黄嘌呤、鸟嘌呤、鸟苷酸等;肾组织中鉴定出4种差异代谢物,包括牛磺鹅去氧胆酸、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二甲基乙醇胺和吲哚。丁卡因急性中毒主要影响了嘌呤代谢,三羧酸循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结论丁卡因急性中毒致死小鼠血清和组织中的差异代谢物有望成为该死因的候选生物标志物,该结果可为丁卡因急性中毒的作用机制和死亡原因鉴定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溴鼠灵中毒大鼠尿液的代谢特征,揭示溴鼠灵干预对大鼠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构建大鼠溴鼠灵中毒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HPLC-TOF-MS)获取大鼠尿液代谢轮廓,并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找出与溴鼠灵毒性作用密切相关的差异代谢物。结果 OPLS-DA得分图显示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的大鼠尿液样本代谢物轨迹在各时间段内相似度较好,呈现各自聚类现象。比较溴鼠灵给药前后大鼠尿液样本,筛选出22个与溴鼠灵毒性相关的差异代谢物。结论溴鼠灵主要通过干扰大鼠体内的三羧酸循环、糖酵解、鞘脂代谢和色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发挥毒性作用,且溴鼠灵毒性作用具有累积效应。基于尿液HPLC-TOF-MS代谢组学方法可为溴鼠灵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液质联用法研究2’-氯地西泮及其代谢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方法SD大鼠经灌胃给药2’-氯地西泮2.625mg/kg,给药后采集不同时间的血样。蛋白沉淀法处理血浆样品后,进样分析。结果2’-氯地西泮及其代谢物在给药后1h均达到最高血药浓度。2’-氯地西泮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约为93h,在给药后144h均能检测到。3种代谢产物地洛西泮、氯甲西泮、劳拉西泮在大鼠血浆的检出时限分别24h、144h、48h。结论2’-氯地西泮在大鼠体内吸收较快,半衰期较长,原体药物和代谢物在大鼠体内的检测窗口均较长。该研究可为临床救治2’-氯地西泮中毒患者以及相关案件的侦破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博落回急性染毒模型大鼠心肌代谢产物的变化,寻找体内特征性代谢产物并探索相关毒性机制。方法 博落回总碱提取物溶液灌胃给药,剂量382 mg/kg,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空白溶液,利用GC-MS方法对心肌样本进行分析,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对结果进行模式识别,通过VIP(The 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值> 1以及Student’s t检验(P <0.01)筛选出具有特征改变的差异代谢产物。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发现21种潜在的特征性代谢产物,经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这些代谢产物主要参与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途径、甘油酯代谢途径以及丙酮酸代谢途径。结论 经过对博落回染毒大鼠心肌代谢研究,发现了与中毒密切相关的代谢产物信息,为其中毒机制研究及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建立生物样品中MDMB-4en-PINACA及其代谢标记物的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探索MDMB-4en-PINACA及其水解代谢物(M1)和脱烷基代谢物(M2)在大鼠体内降解规律及动态分布规律。将5只SD大鼠分为5组,一组为空白对照组,另外四组灌胃给药MDMB-4en-PINACA后分别置于干净代谢笼中,分别收集1~15 d的尿液;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15组,一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14组通过灌胃给药MDMB-4en-PINACA,分别在不同时间点(15 min、30 min、45 min、1 h、1.5 h、2 h、3 h、4 h、5 h、6 h、7 h、8 h、10 h、12 h)处死,立即取血、尿及组织(心、肝、脾、肺、肾、脑、肌肉)。用HPLC-MS/MS检测血液、尿液、各组织中MDMB-4en-PINACA及代谢标记物M1和M2的质量浓度。MDMB-4en-PINACA进入大鼠体内后,迅速分布代谢,各组织和血液中均在15 min内达最高浓度,MDMB-4en-PINACA在体内的分布特点为:脑>脾>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GC-MS检测窒息死SD-大鼠脾组织中代谢产物的时序性变化规律来推测其死亡时间(PMI)。方法密闭橡胶囊封闭大鼠口鼻致捂死,置于25℃、75%湿度的恒温恒湿箱中,分别于0h、24h、48h、72h、96h、120h 6个时间点提取脾组织,GC-MS检测各时间点脾脏组织中代谢物变化,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推断PMI方程。结果通过谱库定性分析,共检测出40种代谢物,构成了大鼠窒息死模型脾组织的"代谢物谱"。建立PLS-DA模型,通过VIP1且Kruskal-Wallis检验(P0.05)筛选出17种重要的代谢物,其中L-亮氨酸、L-脯氨酸、L-丙氨酸、L-赖氨酸、L-谷氨酸、亚油酸、L-色氨酸、磷酸等8种物质,简单线性回归方程R~2均大于0.69,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Y_(PM)I=2.138+15.537X_(谷氨酸)+123.225X_(脯氨酸)(R~2=0.886,SE=14.56)。结论尸体脾组织代谢物呈时序性变化规律,与死亡时间存在明显线性关系,代谢组学理论和检测技术可作为PMI推断新方法,可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推测氯硝安定在生物体内的主要代谢方式,检测其代谢产物。方法取5只Wistar大鼠,连续3d给每只大鼠灌胃氯硝安定(剂量分别为1、2、2mg),收集灌胃后24h内尿液;给3只大鼠各灌胃2mg氯硝安定,2h后处死,取血液和肝组织等检材;收集3名口服5mg氯硝安定的志愿者24h内尿液。分别对不同检材进行处理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结果在大鼠阳性尿液和志愿者阳性尿液中,均检出7-乙酰氨基氯硝安定和7-氨基氯硝基安定;在大鼠血液中,主要检出氯硝安定和7-氨基氯硝基安定;在大鼠肝组织中,主要检出7-乙酰氨基氯硝安定,还有少量7-氨基氯硝安定和氯硝安定。结论氯硝安定进入生物体后,其7位硝基被还原为氨基,氨基接着被乙酰化,形成7-氨基氯硝基安定和7-乙酰氨基氯硝安定代谢物,其中7-乙酰氨基氯硝安定为主要代谢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氯胺酮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变化规律及温度对再分布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个实验组(室温组24只、冷藏组18只)和1个对照组(6只),实验组大鼠以氯胺酮290mg/kg灌胃,45min后缺氧处死,分别置于室温(24℃)和冷藏(4℃)条件下,于死后不同时间(0、12、24、48h)取心血、外周血、肝、肺、肾、心肌、大脑,检测其中氯胺酮含量;对照组大鼠以生理盐水灌胃,各对应组织器官样品为空白对照。血和组织样品中加入内标物SKF。。后碱化,乙酸乙酯萃取,GC/MS全扫描定性,内标法、工作曲线法气相色谱定量分析。结果室温条件下,大鼠死后48h内随着死亡时间延长,心血、肺、肝中氯胺酮的浓度呈升高趋势(P〈0.05),肾脏中氯胺酮的浓度先升高后下降(P〈0.05),外周血、心肌和脑中氯胺酮的浓度无显著性变化(P〉0.05)。冷藏条件下,血液及组织中氯胺酮浓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心肌外,各样本浓度均低于相应时段室温条件保存的样本。结论氯胺酮在大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温度对大鼠死后血液及组织中氯胺酮浓度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家兔氰化钾灌胃给药致死动物模型,研究氰化物代谢物2-氨基噻唑啉-4-羧酸(ATCA)在家兔体内的死后分布规律。方法雄性家兔7只(体重约2.0kg~2.5kg)经口灌胃2LD50(10mg/kg)氰化钾水溶液,观察家兔反应,待家兔呼吸、心跳和反射全部消失后立即对家兔进行解剖取心、肝、脾、肺、肾、脑、睾丸、胃壁、肌肉等组织检材以及心血、玻璃体液、尿液等体液检材置于-80℃冷冻保存待检。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测定生物检材中氰化物代谢物ATCA的含量,对其在各个组织的分布进行比较并寻找规律。结果氰化钾灌胃后家兔出现呼吸频率加快,走路乏力,癫痫大发作样抽搐,后瞳孔散大,肌肉松弛,各种反射消失,似"电击样"死亡。死亡后测得心血中氰基(CN-)平均浓度为11.81μg/ml。死后0h氰化物代谢物ATCA在家兔体内的分布如下:脾>肺>肾>肝、脑>睾丸>心血>心、胃壁>玻璃体液>右下肢肌肉>尿。结论大剂量氰化物中毒致死后其代谢物ATCA在家兔体内分布不均匀,在脾中最高,尿中最低。在疑似氰化物中毒致死案件的法医学鉴定中,除采取心血外,还应全面正确采集分布量较高的脾、肺、肾和肝组织进行氰化物代谢物ATCA的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2′-氯地西泮及其代谢物(地洛西泮、氯甲西泮、劳拉西泮)在大鼠体内分布及代谢规律,为2′-氯地西泮相关案件的检验提供实验数据。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禁食12h,按2.625mg/kg 2′-氯地西泮灌胃给药,第一组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经大鼠尾静脉采血,第二组为采血空白对照组,第三组给药30min后处死,取心、肝、肺、肾、脑、睾丸,经乙酸乙酯液液萃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检测2′-氯地西泮及代谢物含量,第四组为分布空白对照组。结果2′-氯地西泮进入体内后,迅速代谢分布,在20min内达到血液最高浓度。2′-氯地西泮及代谢物在各器官中的分布特点为:肝>脑>心脏>肾>睾丸>肺。结论经灌胃2′-氯地西泮进入大鼠体内后,监测2′-氯地西泮及其代谢物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及降解规律可以为2′-氯地西泮相关案件的检验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百草枯中毒模型小鼠血清代谢谱的变化,研究其代谢组学特征及其密切相关的代谢产物,探讨其分子机制及特征代谢物的潜在临床价值。方法灌胃30mg/kg百草枯建立百草枯中毒小鼠模型,应用GC-MS技术对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应用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进行模式识别,然后通过变量重要性因子、t检验,结合数据库检索筛选出具有显著差异的代谢物。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中的肌酐、脯氨酸、柠檬酸、琥珀酸、牛磺酸、苏糖酸、富马酸、甘氨酸、磷酸甲酯含量增加(P 0.05),而软脂酸、生育酚、色氨酸和6-磷酸葡糖酸含量减少(P 0.05)。结论通过对百草枯中毒模型小鼠血清代谢组学分析,证明代谢组学方法用于百草枯中毒研究是可行的,找到了与百草枯中毒密切相关的代谢信息,有助于阐明百草枯中毒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尿液代谢组学方法对溴鼠灵毒性进行研究,揭示溴鼠灵干预对大鼠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建立大鼠尿液的代谢指纹谱,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比较溴鼠灵给药前后的代谢谱差异,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找出与溴鼠灵毒性作用相关的差异代谢物。结果 PLS-DA得分图显示大鼠不同时点尿液样本代谢物轨迹在各时间段内相似度较好,呈现各自聚类现象。溴鼠灵中毒后,可诱导DNA损伤和突变,机体对神经损伤、肾损伤也出现修复、保护性反应。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代谢组学可为溴鼠灵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大鼠尿液中代谢物谱,筛选出可用于DVT诊断和法医学鉴定的小分子生物标志物。方法建立下腔静脉完全结扎DVT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在建模后48 h于代谢笼中收集24 h尿液,同时对照组收集24 h尿液。核磁共振检测其代谢物谱,SIMCA-P 14.1软件进行模式识别,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LS-DA,OPLS-DA)模型中的变量权重重要性排序(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值结合Mann-Whitney U检验,寻找尿液中差异代谢物。结果模型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大鼠尿液的代谢轮廓呈现显著性差异。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method-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型可以有效判别模型组、假手术组与对照组。与对照组大鼠相比,DVT大鼠尿液中亮氨酸、谷氨酰胺、肌酸、肌酐和蔗糖水平上调,3-羟基丁酸、乳酸、丙酮、α-酮戊二酸、柠檬酸和马尿酸水平下调。结论 DVT大鼠尿液中的差异代谢物有望成为该疾病的候选生物标志物,该结果可为DVT的诊断、治疗和法医学鉴定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7,(6):557-562
目的研究氯氰菊酯及其代谢物在犬胆汁中的毒物动力学,为氯氰菊酯中毒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6只雄性犬胆囊造瘘术后,经口灌胃1/4LD50剂量的氯氰菊酯,于不同时间点收集胆汁,二氯甲烷液液萃取法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分析,MRM记录方式,保留时间和定性离子对定性,内标法和标准曲线法定量检测其中氯氰菊酯(CYM)、3-苯氧基苯甲酸(3-PBA)、二氯菊酸(DCVA)含量,Win Nonlin拟合C-T曲线,计算毒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经口灌胃1/4LD50氯氰菊酯后,氯氰菊酯及其代谢物在犬胆汁中的毒物动力学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达峰时间分别为1.52±0.30、1.29±0.04、0.93±0.41 h,达峰浓度分别为0.38±0.03、7.9±1.32、30.9±16.24μg/m L,半衰期分别为3.93±0.71、1.36±0.11、4.49±2.81 h。结论经口灌胃后氯氰菊酯及其代谢物3-苯氧基苯甲酸、二氯菊酸的毒物动力学符合一级吸收代谢动力学模型,模型和参数可以为氯氰菊酯中毒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地西泮及其主要代谢物去甲地西泮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特点。方法大鼠24只,随机分成8组,以安定90 mg/kg灌胃,2 h后脱颈椎处死,左侧卧位,分别置于室温(10℃)条件下,于死后不同时间(0h、2h、4h、8h、12h、24h、48h、96h)取心、肝、脾、肺、肾、大脑、肌肉,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中地西泮及其主要代谢物去甲地西泮的含量。结果地西泮及其主要代谢物去甲地西泮在染毒处死大鼠内各时间点、各脏器都有分布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结论地西泮及其主要代谢物去甲地西泮在染毒处死大鼠内可发生死后再分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近年来,非正规医美机构使用“PROAEGIS”“TKTX”“超强眼部舒缓乳”等假劣麻醉药膏用于文眉、文身,其中利多卡因、丁卡因或其他局麻药单一或混合为主要成分,本文总结了此类假劣麻醉药膏特征和利多卡因、丁卡因的中毒及死后毒物学特点,为法医毒物分析工作者提供借鉴。方法 介绍本实验室一例涂抹“PROAEGIS”假劣麻醉药膏致死案例,同时检索了已报道利多卡因、丁卡因相关死亡案例、中毒研究文献24篇,回顾性分析了利多卡因、丁卡因的中毒特征、体内代谢、分布、死后毒物学数据等。结果 利多卡因起效快、持续作用时间短,丁卡因起效慢、持续作用时间长,血药峰值浓度分别在5μg/mL、2μg/mL以下安全,但丁卡因安全范围窄,剂量和配比使用不当易发生中毒或过敏性猝死,喉头水肿是其典型特征;利多卡因、丁卡因在体内均易代谢,利多卡因主要代谢物为单乙基甘氨酸二甲苯胺(MEGX),丁卡因主要代谢物为对丁氨基苯甲酸(BABA);本案死者心血中检出利多卡因、对丁氨基苯甲酸,含量分别为1.8μg/mL、 9.32μg/mL,未检出丁卡因,单乙基甘氨酸二甲苯胺未检验。结论 利多卡因常与丁卡因或其他局麻药物联合使用,且...  相似文献   

19.
大鼠死后心血中吗啡浓度变化的HPLC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利华  吴家文 《法医学杂志》1997,13(2):65-67,76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技术检测了治疗量及中毒量吗啡肌注大鼠死后心血中吗啡浓度变化.结果表明.以治疗量吗啡肌注大鼠死后96h内,心血中吗啡浓度随死后时间增加而显著升高(P<0.01),吗啡浓度水平与死后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以中毒量吗啡肌注大鼠死后12h内,心血中吗啡浓度无明显变化.死后24h、48h及96h.随死后时间延长,心血中吗啡浓度逐渐升高(P>0.01),其递增强度不如治疗量吗啡组大鼠的明显.本研究证实死后尸体心血吗啡浓度明显受生前剂量的影响,且死后96h内,随死后时间延长心血中吗啡浓度不断增高.本文初步探讨了死后心血吗啡浓度变化发生的可能机制.为海洛因或吗啡中毒死亡的血液检测结果评判及死因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鼠死后心血吗啡浓度变化的HPLC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邑谱分析技术(HPLC)检测治疗量及中毒量吗啡肌注大鼠死后心血中吗啡浓度变化。结果表明,以治疗量吗啡肌往大鼠,在死后96h内,心血中吗啡浓度随死后时间增加而显著升高(P<0.01),吗啡浓度水平与死后时间里显著正相关;以中毒量吗啡肌注大鼠,在死后12h内,心血吗啡浓度无明显变化;死后24h、48h及96h,随死后时间延长,心血中吗啡浓度逐渐升高(P>0.01),其递增强度不如治疗量吗啡组大鼠的明显.本研究证实,死后尸体心血吗啡浓度明显受生前剂量的影响,且在死后96h内,随死后时间增加.心血中吗啡浓度少数不断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