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应帅 《人民论坛》2020,(10):69-71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公民道德与公民意识的一次检验.抗击疫情中展示的"社会百态"和"人性众生相",也在社会治理层面凸显了公共灾难的群体危害,因此良性的、现代化的"公民道德"与"公民意识"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首先需要夯实"公民道德"培育的经济基础,其次需要在科学精神、规则精神、平等精神基础上培护公民的"共同体意识",同时还需要在加强党的领导、法治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中打造良性的社会"公共空间",从而为"公民道德"与"公民意识"的培育奠定基础,促进社会公民养成健康的社会"公序良俗",形成以法律规则和公序良俗为基础的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2.
论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民道德是调节身份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和行为的准则.公民道德具有自身的特点.公民道德建设有一定的难度.市场经济要求的是具有普遍性的公民道德,而我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公德资源.道德建设必须从最基础的公民道德抓起,坚持权利和义务、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统一的原则,运用宣传、教育、制度建设等手段,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3.
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已进入公民道德建设领域。鉴于"公民"的特性和"道德"的功能,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确立公民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以道德建设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措施。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建设之中,有助于增进多民族国家内部成员形成"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有助于公民形成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道德选择并自觉上升成公民的道德行为,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族地区的稳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是现代社会成员的主要身份,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现代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当然,“公民道德建设” 不仅是指公民道德的建设,而且是指公民的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属于社会公共道德的范畴,是公民参加公共生活、尤其  相似文献   

5.
当前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公民道德人格的缺失。道德主体制度是公民参与社会道德建设的法律保障,是道德主体地位的基本权利表现,是健全公民道德人格的社会基础。道德主体制度建构实现了道德建设的法律制度支撑,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的互动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公民意识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公民身份是公民意识的主体和核心,公民意识是公民及公民身份的主观反映与观念形态。公民意识正如公民身份一样,是一个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动与丰富的综合性概念,但无论其涵义如何庞杂多样与变动,其自身既凸显重视与尊重人自身主体性的价值诉求,又彰显着人所特有的自由平等、独立理性的伦理精神,更蕴涵着公民作为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的一种和谐伦理关系,因而具有最为核心与本质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的核心——公民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公民社会当作是在国家体制和市场体制之外由公民组成的社会.公民社会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公民身份和独立自主的地位,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对公共事业的投入是公民美德的关键标志.它意味着随时准备节制个人或集团的特殊利益,而将共同利益置于首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公民身份历史发展的梳理,进而对自由主义视野下的公民身份认同、共和主义视野下的公民身份认同、社群主义视域下的公民身份认同、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公民身份认同、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公民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揭示认同问题是民族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议题,指认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对民族国家产生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维护社会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最美现象"是公民道德建设领域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其蕴含的道德内涵是"善"和"向善"。此现象的出现,掀起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热潮,强化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共识,夯实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信心,提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范例,有力地促进了公民道德建设。"最美现象"也给公民道德建设带来一些启示,如要突出公民的主体地位、要注重新媒体的作用等。而更多"最美现象"的出现,则需要社会提供更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在当代中国,"臣民"、"国民"、"人民"与"公民"四种社会身份或观念并存,并形成三组相关概念:臣民-公民、国民-公民、人民-公民.梳理三组公民相关概念内在的内涵冲突,并根据当代社会特点,实现概念内涵的现代转换与建构,对于公民相关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高力  廖炼忠 《思想战线》2002,28(2):30-3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 ,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中共中央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成果 ,是道德建设公民化的重要举措。它标志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对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公民道德自觉与道德自信是公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集中表现。培养和提高我国公民的道德自觉与道德自信,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我国公民道德自觉与道德自信的培养,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可靠的现实条件。当前,我们尤其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重视法律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一平 《理论月刊》2013,(1):147-149,158
从身份之维、知识之维、意识之维、行为能力之维等维度对合格公民进行理论架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公民个体的政治-法律公民身份认同与政治-心理公民身份认同是对合格公民的身份认同要求,身份认同也是对国家共同体认同的真实表达,强化着公民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掌握相关的民主政治知识和民主法制知识是对合格公民的知识要求;树立法律意识、政治权利意识、政治责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是对合格公民的意识要求;在民主政治实践中,具备相应的参政议政技能、参政议政道德是对合格公民的行为能力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公民道德信仰的重建必须以公民社会的价值观念为基础。市民社会发展模式提供了公民社会的基本概念、社会结构模型与公民的基本价值观念。理性作为建构现代公民社会以及公民价值观的核心观念,在重塑现代价值与继承传统信仰之间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15.
有关少数族群融合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有关民族国家。如何在保障和维护少数族裔的权利的同时,缓解族群文化差异与统一的公民身份意涵之间矛盾冲突的讨论。作为现在乃至未来的国家公民,青年群体及其社会融合便成为这些讨论的焦点。围绕“公民身份”概念,了解不同族群青年人对此概念的理解,探讨青年人将“公民身份”建构成“问题”的过程,从而揭示缺乏公正、不被认可和自我决策困难等因素怎样影响了英国青年人成员身份感和归属感的形成,并提出了可能的政策建议和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有关少数族群融合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有关民族国家。如何在保障和维护少数族裔的权利的同时,缓解族群文化差异与统一的公民身份意涵之间矛盾冲突的讨论。作为现在乃至未来的国家公民,青年群体及其社会融合便成为这些讨论的焦点。围绕“公民身份”概念,了解不同族群青年人对此概念的理解,探讨青年人将“公民身份”建构成“问题”的过程,从而揭示缺乏公正、不被认可和自我决策困难等因素怎样影响了英国青年人成员身份感和归属感的形成,并提出了可能的政策建议和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公民身份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关注公民平等分配社会稀缺资源的权利和地位,更关注公民争取正义过程中的行动能力及体现出来的社会政治交往模式.公民身份内涵所意蕴的平等性、容纳性、互惠性、共享性和共识性能够为政治发展提供正能量,其中平等包容的公民主体是推动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主体力量,理性平和的协商参与是推动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途径,互惠合作的公民美德是推动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公民身份是政治学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历史悠久的概念,它具有普遍的吸引力,我们可以使用公民身份来为自己的政策主张提供辩护。农村基层政权作为国家权力体系延伸至乡村的终端,它是联系国家与乡村社会的纽带。当前,我国基层政权出现了弱化现象,对农村基层政权的合法性构成威胁,产生了合法性危机。产生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村公民身份意识的缺失,本文主要是从农村公民身份的角度浅谈农村基层政权合法性的维护。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公民社会的发展为高校学生社团创造了新机遇,而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民社会的发展,以此为基础和依据,通过对华中师范大学圣兵爱心社这一模范公益社团的利他行为进行个案分析,来探讨公民社会背景下高校公益社团的公民道德实践与社会功能。在多元社会需要社会整合的分析中,指出高校公益社团的所具有的促进社会公平、培育公民道德、重建社会信任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公民认同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背景下,发源于西方的公民观念及制度,如何实现本土化的转化,并服务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需求,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从公民观念、公民身份制度两个层面来探查近代中国公民身份的变迁,以此了解中国特殊的变迁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赋予西方公民概念不同的内涵,有助于我们运用公民身份视角来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做出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