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崔永东 《中国司法》2010,(10):20-24
在目前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政府的大背景下,行政诉讼价值观的更新也成了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必须树立一种新的行政诉讼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以“和谐”为最高价值、以“平衡”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正> 我国的刑诉证据制度,长期以来被称为实事求是的证据制度。实事求是,是我国各项工作必须遵守的指导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必须把实事求是的精神贯彻到每一个具体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去。可是,如把我国的刑诉证据制度,称之为实事求是的证据制度,这就值得商榷了。实事求是证据制度,并不能反映我国证据制度的特点,这里涉及到应当怎样认识我国刑诉证据制度的问题。刑诉证据制度是指法律就取舍、判断和运用证据来查案定案等所作的一系列规定。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证据制度产生以前,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刑诉证据制度:神示证据制度、法定证据制度和自由心证制度。神示证据制度,是指借助“神”的力量来考查当事人以确定其是否有罪,它  相似文献   

3.
<正> 《法学季刊》一九八六年第一期,发表了王黎明同志的《我国刑诉证据制度宜定名为综合证据制度》一文(以下简称王文),读后颇受启发,但对文中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现提出我们的看法,以供商榷。刑诉证据制度是指法律对于证据、证据来源、证据种类以及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所作的规定的总和。我们认为,刑诉证据制度的定名应反映出该种刑诉证据制度的本质特征。纵观历史上出现过的几种刑诉证据制度,无一不是遵循这一原则而定名的。神示证据制度之所以称之为“神示”,是因为在这种证据制度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于我国刑诉机制的现实转换,以举证责任分配制度与刑诉机制的衔接为例。提出了配套制度与刑诉机制的内在关联性。并据此认为我国刑诉机制之所以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原因之一是配套制度未能及时建立。因此,配套制度的建立对刑诉机制顺利转变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论政府信息公开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开政府信息是党和政府打造"阳光"政府,建设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但特定信息的公开可能会导致国家利益或特定主体合法权益受损,因此,在公开政府信息的同时,有必要辅之以保密原则。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体现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精神和基本价值,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吴洪淇 《当代法学》2021,35(5):64-74
我国从2010年以来在刑事证据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体系化不足的困境."新刑诉解释证据规定"是我国刑事证据制度体系化的一个重要成果.从历史发展维度看,该规定充分吸收了我国自2010年以来在刑事证据制度改革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与先前的证据规定形成了复杂的关系."新刑诉解释证据规定"逐渐形成了"总—分—总"的基本布局,呈现以证据裁判原则为基础、以证据种类为核心架构的制度样态.但"新刑诉解释证据规定"在体系化塑造的过程中也存在正当性不足、内部结构失调和规范效力冲突等隐忧,亟待在整体立法规划中加以进一步回应.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只存在有证逮捕,且羁押往往与逮捕相混,不利于刑诉程序的顺利开展。国外对逮捕和羁押有分别的规定,可以确保安全与自由,侦查的效率与程序正义得到合理平衡,确立逮捕和羁押分离是我国刑诉中必要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法第12条的立法价值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司法实践出发,运用正、负两种方法分析刑事诉讼法第12条的来龙去脉及它与无罪推定、有罪推定之间的关系;运用法哲学提供的一些方法对刑诉第12条进行"逻辑--价值--社会"分析,探讨它作为司法原则的权利主体、义务主体、针对对象、实体性和程序性要求、价值理念,并对它是否应该成为宪法性原则进行讨论.本文主张将刑诉第12条置于"价值--原则--(程序性)规则--纠正和惩罚机制--实践"①体系中完善,并在司法实践中以彻底根除有罪推定为起点实现该原则.  相似文献   

9.
杨清望 《法学论坛》2006,21(6):28-31
公平作为法律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反应社会利益的一种协调和平衡状况。公平首先不是作为一个具体的绝对恒定的价值体系出现和存在的,相反,公平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公平价值观大致可以分为结果公平、机会公平和制度公平。在当下中国社会,这集中体现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观念。在当今时代,这种法律合法性的以经济为指向的价值观已经显露出诸多弊端,为此,必须与时俱进地发展公平的时代内涵,将和谐发展为现代公平法律价值观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10.
无罪推定作为有罪推定的对立物,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斗争中,针对封建专制野蛮的刑诉制度而提出的。最早以立法例形式对这个原则加以确定的是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它的第九条规定:“任何人在被宣判有罪之前,都应推定为无罪。”其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包括前苏联等,在其法律里也作了大体相似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刑法保护之解读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市场主体予以平等刑法保护,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宪法精神的具体体现与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协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诉讼便宜化的重要途径。而刑事立法的缺失、观念性歧视及立法技术障碍,是导致非公有制经济非平等刑法保护的主要因素。为此,应当在价值权衡及效益选择的基础上,确定完善模式并修正相关条文,以期实现形式平等。  相似文献   

12.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制度构想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平衡理论、叙说理论和恢复正义理论是当今西方刑事和解理论中流行的三种解说,其中恢复正义是刑事和解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我国刑事司法领域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的刑事和解制度。基于刑事和解在被害恢复与加害恢复方面的双重价值,应当对此制度进行合理化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由现场勘查的性质反思我国刑事立案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军伟 《法律科学》2005,23(1):71-74
现场勘查是侦查破案的起点和基础 ,是获取侦查线索和犯罪证据的重要途径 ,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我国传统理论、相关法律和司法实践均笼统认为 ,现场勘查的内涵是对现场进行的实地勘验、检查 ,现场勘查的性质是侦查活动。现场勘查之内容应包括现场实地勘验和现场访问 ,从其性质看 ,立案前的现场勘查和非犯罪事件现场勘查也应属于侦查活动 ,但刑事立案制度的存在使其实然性质又不是侦查活动 ,因此立案制度有其不合理性 ,建议将侦查确定为刑事诉讼活动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质疑与废止: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佑平  江涌 《法学论坛》2006,21(2):57-67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其产生之初,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现实。现实中,该制度矛盾重重,包括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矛盾,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与普通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的矛盾,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内部的矛盾。同时,国外以刑、民分诉为主流和方向。因此,对该制度应该予以废除。  相似文献   

15.
林明 《法学杂志》2012,33(4):6-12
慎刑理念作为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司法文化中最能够代表主流司法理念的内容。所谓"慎刑"就是主张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审慎、宽缓,无论立法、司法都必须崇德,施用刑罚要慎重从事。儒家秉持的人本主义,"仁政"理念,为政以德和"执中致和"等思想是慎刑理念发展延续的理论基础。慎刑理念主要在司法机构设置、司法官吏的执法要求和违法责任的追究、司法审判方式和原则、诉讼审判程序等方面对古代司法制度的设计与运行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这种理念、制度的发生和存在的意义在于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特征及其历史价值的认识,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在当代的社会主流文化中创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司法理念和司法制度,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刑事和解:刑事纠纷解决的“第三领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刑事和解是处于刑事纠纷解决的民间领域与国家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其作用的发挥既依赖于刑事案件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合作,也依赖于国家与当事人之间的合作。作为刑事纠纷解决的"第三领域",刑事和解充分体现了公力与私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弥补民间私了案件与国家垄断司法二者之不足。只有合理配置刑事和解中的各种权力,才能做到既尊重双方当事人的自愿选择,减少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寻租机会,又确保国家对该程序实施有效控制,消除各种社会不良因素对当事人的干扰。  相似文献   

17.
恢复性司法应当缓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震 《法学论坛》2007,22(4):120-127
恢复性司法是当前时代的一个热门话题,它以其全新的司法理念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应当看到恢复性司法本身有其固有的理论缺陷:它虽名为司法,实为非司法;它不能真正实现正义;它不仅颠覆了传统的犯罪本质观,而且违反了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和刑事诉讼法的无罪推定原则.如果把其引入我国,它会遇到法律文化、国家本位价值观、不能有效预防犯罪以及不利于消除司法腐败等本土性障碍,所以,恢复性司法目前在我国不具有适用的土壤,应当缓行.  相似文献   

18.
刑法理论发展史上,经由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实证学派的对立纷争,罪刑关系经历了从罪刑均衡到"人"刑对应的演绎脉络。我国当代刑法理论确定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藉由刑事责任论的建构和充实,较为完美地实现了罪刑关系范畴中行为考察和行为人评价的统一。梳理从罪刑均衡到罪责刑相适应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伴随刑法理论的发展,犯罪人逐渐实现从消隐到凸显的地位变迁。当代刑法学的发展方向,应是日益重视行为人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人格特征的评价。以此为视角,我国刑法学应从理论上更加重视主观因素和行为人因素的植入,在实践中更加关注行为人人身危险性的评价和犯罪恶性的改造。  相似文献   

19.
倪春乐  腾超 《政法学刊》2009,26(3):84-90
诉权本身具有宪法权利属性,刑事诉权也不例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本质是一种民事诉讼,它具有四面立体结构关系。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实然层面有诸多程序性缺陷,需要对其程序架构进行重新检讨,以确立应然的价值目标,在此基础上都确定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原则。同时在基本原则指导下需要从关照被害人利益保护的角度对现行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0.
刑法人格主义的检讨与革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法人格主义的思想发源于刑法主观主义阵营,经过刑法客观主义阵营的批判与吸收,在当代演化成人格刑法学等理论成果,并成为折衷主义的重要产物。发展中的刑法人格主义应当遵循法治的基本精神,谨慎地对待人身危险性问题,决不能抛弃行为这一基本概念而陷入主观主义的危险境地。西方国家将人格因素渗透到刑事立法的事实,暗合了我国刑法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有必要科学地对待人格因素在定罪机制中发挥的作用,并在量刑和行刑过程中及时推广人格调查制度和人格矫正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