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在权利保护的趋势中仍然没有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而是要求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讯问,应当如实回答。但在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却客观真实的享有一种“隐形的沉默权利”,对我们的司法工作,特别是侦查工作都有很多影响。“隐形沉默权”与“沉默权”在本质和作用上是完全相同的,所不相同的也只是一些非实质的表面,而这些非实质的表面恰恰就掩盖了“隐形沉默权”的本质,同时也充分说明了“隐形沉默权”所具有的“隐形权利”性质。 “隐形沉默权利”的存在,有权利保障的世界趋势严生的影响,也有着广泛的社会和历史原因。犯罪嫌疑人享有“隐形沉默权利”,既有妨碍司法诉讼的消极作用,也有促进侦查诉讼发展进步的积极作用,根据我国国情的发展和世界性权利保护的趋势,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认真进行研究,积极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三、“隐形沉默权”的客观存 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那么,在目前我国的刑事诉 讼中犯罪嫌疑人究竟有没有“沉 默权”呢? 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律没有 明文规定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诉讼 中有“沉默”的权利,但我们详细 考察司法诉讼实践,发现犯罪嫌 疑人在刑事诉讼中却客观真实享 有一种与“沉默权”本质相同的 “隐形的沉默权利”。 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虽 然继承和坚持了传统观念、坚持 职权主义的犯罪防止控制体系, 但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已逐 渐的、加速的与刑事诉讼发展的 世界性趋势不断靠拢。例如,新中 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刑事诉…  相似文献   

3.
一位美国的大法官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文明质量大体上可以用它执行刑法所使用的方法来衡量”。刑事诉讼作为执行刑法所必不可少的程序法,有两个目的:既要注重严惩犯罪,又要充分考虑当事人的人权保护。因此刑事诉讼中的沉默权,这个能够充分保护当事人人权的制度,便在刑事诉讼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沉默权的历史渊源“沉默权,学理上又称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面对追诉机关和审判机关的讯问,不说话或者停止说话,以沉默的方式反对强行要求作可能导致刑罚或者更重刑罚的供述的权利。”[1]因此,沉默权至少应包含以下内…  相似文献   

4.
沉默权是国外刑事诉讼制度中犯罪嫌疑人的一项重要权利.根据此项权利,犯罪嫌疑人不得被强迫自证其罪.沉默权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禁止刑讯逼供、正当程序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沉默权能否被写入我国能否刑事诉讼法,在刑事诉讼中能否赋予嫌疑人沉默权不仅与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有关,还需要与沉默权有关的一系列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5.
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否真正享有辩护权的基础所在。承认并有效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是保障人权、保障被追诉人的程序权利,实现诉讼中的力量均衡的重要表现。不论是沉默权的历史,还是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现状,都表明沉默权制度在我国刑事司法中的适用已是势在必行,其终极目的是完善我国司法改革和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6.
赵鹏程 《传承》2009,(24):156-157
沉默权是国外刑事诉讼制度中犯罪嫌疑人的一项重要权利。根据此项权利,犯罪嫌疑人不得被强迫自证其罪。沉默权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禁止刑讯逼供、正当程序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沉默权能否被写入我国能否刑事诉讼法,在刑事诉讼中能否赋予嫌疑人沉默权不仅与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有关,还需要与沉默权有关的一系列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研究刑事诉讼法的学者,一段时期以来,每每有人提起中国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问题,我脑子里总是跳出“缥缈”二字。据《辞海》解释,“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一般指心中想要而现实不可得的东西。这些关于“缥缈”的解释基本表达了中国犯罪嫌疑人沉默权问题的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8.
为了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追求程序的正当性而设立的沉默权制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刑事诉讼制度.由于这项制度忽视了刑事诉讼的效率,导致社会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近几年来,实行这一制度的国家不得不面对现实,对沉默权制度正进行着朝有利于打击犯罪的方向发展的改革,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我国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防止非法讯问,应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尤其是侦查讯问制度,但不宜确立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六、“隐形沉默权”的影响和认识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但没有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沉默权。相反,《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虽然《刑事诉讼法》关于供述义务的规定显然与刑事司法的国际标准不相一致,但更符合我国目前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控制刑事犯罪的实际需要。可是,长期下去对促进取证行为的合法化、文明化也没有多大帮助,而且会助长诉讼活动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过分依赖心理,而这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1998年加入联合国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是否应该给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刑事诉讼上的沉默权,各种观点聚讼一时。考察沉默权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其运行机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法制发展状况的实际,我国现阶段对犯罪嫌疑人赋予沉默权还为时尚早,应予缓行。  相似文献   

11.
所谓刑事沉默权 ,是指在刑事诉讼活动中 ,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所享有的不自证其罪、并可以对司法人员的讯问保持沉默的权利。西方国家刑事沉默权自从英国首先确立到现在 ,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但一直争论不休 ,存在着截然对立的两大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一制度的发源地和创立国英国 ,目前正在谋求对沉默权进行一系列的限制 ,并且已经付诸实施。目前西方国家的沉默权 ,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沉默权。对此 ,中国法学界及其司法实践工作者必须有一个全面、客观、清醒的认识 ,不加区别地盲目“引进”。中国目前不适合建立刑事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12.
<正> 沉默权是随着现代民主诉讼和现代人权观念的发展而提出的。它是现代法治国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刑事司法正当程序的一项重要保障。(一)所谓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所享有的,可以对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的讯问保持沉默而不自证其罪恶的权利。这项制度起源于英国,因17世纪“利尔伯恩案”而被确认为英国法的原则之一。后来,美国又移植  相似文献   

13.
尹明灿 《前沿》2008,(6):118-120
在沉默权的发展历史上,可以说美国的沃伦法庭在1966年通过米兰达案件所创设的米兰达规则(Miranda Warnings)是其重要的里程碑。然而有学者将米兰达规则等同于沉默权,甚至作为沉默权的代名词;也有学者认为米兰达规则包含沉默权。实际上,在米兰达规则存在之前的数百年,沉默权(反对自我归罪特权)已栽入很多国家的成文宪法。米兰达规则作为一项诉讼规则,只是对宪法性权利——沉默权保护的外国规则,其赋予犯罪嫌疑人的只是沉默权的受告知权,其本身并不具有实体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沉默权制度的引进对于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护是积极的.然而,目前我国在侦查实践中仍严重存在刑讯逼供的现象.为切实有效地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不受侵犯,必须从制度上加以完善,从规则上加以明确,并通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侦查人员的法制观念,树立依法侦查、文明取证的侦查观.  相似文献   

15.
徐雯 《公安教育》2006,(7):48-51
一、引言据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消息,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在内的三大诉讼法的修改已经列入新一届全国人大的五年立法计划。学者普遍认为,“无罪推定”、“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警察讯问犯罪嫌疑人时需要有律师在场”都有可能被写入刑事诉讼法。学者的呼吁、媒体的大量报道使社会各界对确立沉默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然而一些学者过分夸大了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没有正确认识沉默权的本质、结合我国实际含义来分析确立沉默权是否可行,加之一些报道缺乏全面性、客观性,导致部分人们对沉默权缺乏…  相似文献   

16.
侦查讯问制度、确保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严禁刑讯逼供、犯罪嫌疑人沉默权等已成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主要内容。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必须以保障国家权力的行使,保证诉讼效率与保护人权的统一,实现利益与价值的平衡为指导。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在侦查讯问方面应确立讯问前权利义务告知制度,严格讯问时限并规定不得夜间讯问,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扩大律师权利,实行同步录音、录像制度,严格超期羁押的责任,同时引入沉默权制度,确立默示沉默权。  相似文献   

17.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享有沉默权。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被追诉者对刑事指控保持沉默的权利,沉默权是随着现代人权和民主的发展而被提出的,它最早源于英国,美国首先移植了这一制度,并在宪法中予以确认。二战后,人权保障问题逐渐走向国际化,沉默权制度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普遍确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一制度在中国也受到广泛的关注。沉默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①不被强迫自证其罪;②有权拒绝陈述;③不应因拒绝陈述而被作出不利于已的法律推定。我国刑事诉讼法目前没有规定沉默权制度(以下把刑事诉讼法简称刑诉法)。相反,我国刑诉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我国刑诉法对沉默权没有确认,笔者以为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享有沉默权。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8.
侦查讯问阶段是刑事诉讼的起端,也是实现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至关重要的阶段。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侦查讯问阶段犯罪嫌疑人的权利进行了扩充,进一步保障其权利。但与美国相比,我国还有些差距。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的相关规定,借鉴美国的经验,赋予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以知情权、沉默权和律师在场权,做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  相似文献   

19.
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处于特殊的诉讼地位 ,主要拥有知情权 ,辩护权 ,沉默权 ,不负举证责任 ,人身权 ,申请调查取证或证据保全权 ,申请补充侦查、补充鉴定、重新鉴定等特定权利。了解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 ,有利于侦查员依法办案 ,提高办案质量。  相似文献   

20.
关于“沉默权”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精髓在于鼓励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坦白认罪,允许其进行无罪或罪轻的辩解,但不承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沉默权。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其实际意义就是限制警察的讯问权。我们不主张沉默权,并不意味着警察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虽然在某些案件中,口供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证据,但我们必须严禁刑讯逼供或以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式逼取口供。刑事诉讼证据较之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要复杂得多,如果再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则无异于为侦查工作设置障碍,将造成案件久侦难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