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诚信是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方面,是修身、立业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和道德规范。诚,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含有诚挚、诚心、诚朴、诚恳、诚实等等。作为一般概念,具有真实无妄、诚信不欺的意思。信,也表示诚实不欺的意思。这正如程颐所说:“诚则信矣,信者诚矣。”在这个意义上说,信就是诚,诚信要求一个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信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诚信”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即诚心为善并付诸实行,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诚”是指“内诚于心”,“信”是指“外信于人”,二者是相互贯通、互为表里的,“诚”是“信”的依据和根基,“信”是“诚”的外在体现。应当说,“诚信”既是一个道德概念,又是一个实践课题。近年来,江苏省公安机关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下,坚持依法治警和以德治警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严格执…  相似文献   

3.
诚与信是连在一起的,做人要诚实无欺,这是人立身之本,治心之本,得人心之本,是人赖以生存的灵魂。孟子说:“人天生存诚。”苏轼说:“天不容伪。”曾国藩说:“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百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这些古训告诉我们,只有坦诚待人,才能得人心,才能赢得他人的支持与合作。反之,则只能招  相似文献   

4.
行政行为的主体是公务员。行政行为应诚实守信,也就是说公务员应该诚实守信。 诚信。就是诚实而有信用,就是诚善于心、言行一致。“人无言不立,政无信不威”。诚信是“立人之道” 和“立政之本”。唐朝有名的宰相魏征上书皇帝李世民时就公开进谏“不信之言,不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并强调执政必须此信。诚信作为中国的优良传统。它从“天人相通”和“赞天地之化育”的角度审视生命。激友人们用“至诚” 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在现代社会,我国的《民法通则》里有诚信原则,老百姓实…  相似文献   

5.
读史鳞爪     
一、“婴鳞”学说 韩非有一“婴鳞”学说,云:“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即撄,触犯之意)之,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龙,此种大虫,你可亲近它,  相似文献   

6.
诚信人之根本,商家之根基。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为事不以诚,则事败,与人不以诚,则丧其德而增人之恕。白领丽家家居商场自2004年创建以来,始终以“商品质量百分之百合格,购物顾客百分之百满意”为工作目标,坚持遵循“诚实守信”的服务经营理念,给企业注入了强壮的生命力,使企业发展根基日益强固。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的词汇中,诚信一词包含诚和信两层意思,诚是诚实,即老老实实的态度;而信是指信誉、可信和相信等,也就是信而有据的东西.从二者关系来看,诚与信是因果关系,只有诚实的态度,才能做出可信的研究成果;反过来说,凡是可信的东西,也一定是真实的.因此,树立诚信态度,乃是做学问首要的前提条件,它是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8.
裴仁昌 《公安教育》2004,(11):47-48
一、诚信的概念及意义诚,其本义指真实不欺,诚实无妄;诚实,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骗,不自欺欺人,表里如一。信,其本义指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真诚无欺,忠实于自己的诺言和义务;守信,就是要“讲信用”、“守诺言”,也就是要“言而有信”、“诚实不欺”。诚实守信,是人和人之间正常交往、社会生活安定、社会治安稳定、经济秩序良好并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力量。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是我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古人认为,在为人处事中,“谨而信”、“敬事而信”是最基本…  相似文献   

9.
“巧诈不如拙诚”,语见《韩非子·说林上》,意谓智巧而诈伪不如笨拙面诚实。这句话的本意当然不是去提倡什么“拙”,而是说巧诈虽然蒙人一时,占一时的便宜,然而“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不过是察之未熟耳。一旦被人洞察其诈,其人原先给人的一副谆谆相,犹如那舞台上纸做的堂皇的布景,顷刻土崩瓦解,此刻再说“巧诈不如拙诚”,信哉!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诚信?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诚”通常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信”通常表现为讲信义、守信用、重承诺。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具有悠久的诚信美德的民族,有着深厚积淀的诚信文化传统,可为什么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却开始疏远诚信,甚至出现了“诚信危机”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条重要德目,是千百年来备受中华民族关注的一项重要美德。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以诚实不欺、信守诺言为准则进行自律和他律的一种道德法则。不过,在中国古代早期文献中,“诚”、“信”二字最先并未连在一起使用。在《说文》中,许慎把“信”归入“人部”,因为在许慎看来,“人,天地之性最贵  相似文献   

12.
慎独的境界     
“慎独”是儒家的修身方法,最先见于《札记·大学》,第一次出现慎独一词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这就叫做让自己对自己满意。所以君子一定会、一定能够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  相似文献   

13.
感悟诚信     
诚信义解 诚信,是中国传统美德中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道德规范。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从人从言”。在他看来,信、诚本为一义。考究“信”字的结构,是“人与言”相合,所以,“人言为信。”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古代的思想家们是将诚信作为两个意义相通的概念分而论述的。 “诚”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和伦理学范畴,《礼记·中庸》不但认为“诚者,天之道也”(即“诚”是自然界  相似文献   

14.
成功,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充满诱惑力的字眼。对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情,成功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也有各种各样的途径,但都离不开“诚实守信”这个基本的道德准绳。作为担负特殊历史使命的青年官兵,更应该努力做到待人以诚,以诚取信,以信求成。  相似文献   

15.
平等交友     
礼义之邦的中华民族历来喜欢交朋结友。先人曾言“同师为朋,同志为友”,可随着时间的推延,朋与友的区别渐消,早已成为广义上的志趣相投、情感亲密者的称谓了。交朋友要讲“诚”与“信”。眼下有首《永远是朋友》的流行歌曲唱得好:“以诚相见心诚则灵”,“以心相许心灵则通”,这同老祖宗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都成了今古交友绝唱。这诚与信之基础就是平等。中华史上不乏患难相交、平等相待、生死与共的“铁”了的朋友。李逵为维护梁山泊的正义事业,愤然砍倒忠义堂前那面“替天行道”的杏黄旗,真可谓“梁山泊里无奸佞,忠义堂前…  相似文献   

16.
赵勰 《创造》2002,(4):4-7
~~在古汉语中,信者,人言也,就是指人们说的话。《国语·周语上》:“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孟子·尽心下》),即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甚至出现了“信人”之称,即诚实的人。先哲所以对于诚信给予了特别的反复的申明,证明在中国古代哲学价值观中,信用这个东西,小而言之是维系人际正常关系的纽带,大而言之,则是社会所以为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7.
陈抗行 《小康》2005,(1):3-3
“小康”,曾经是这样一个概念:熟悉但又遥远,清晰但又模糊,物质但又精神……孟子对梁惠王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此为古人之“小康”境界,颇具量化指标,然而,毕二千年之封建社会,终究无由兑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小康”遂以其明确而丰满的内涵,如朝阳般灿烂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8.
《石头记》作者“曹雪芹”名霑姓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头记》的作者“曹雪芹”究竟是谁,当今学界依然是各家各说。文章从论证《石头记》中的“薛家”即现实中的高家出发,经由有关论证认为,高士奇之曾孙、高衡之庶子名“霑”者,应即是《石头记》的作者“曹雪芹”。而且他极可能就是敦敏、敦诚兄弟与之交往颇密的那位“曹雪芹”。  相似文献   

19.
这些“顶风”者之所以有胆量“作案”,首先固然是缺乏法制意识。为所欲为;其次,则须问一声,“风”是否还太弱,未呈强劲之势。足以让人从容“逆风而行”?  相似文献   

20.
《精神文明导刊》2018,(3):42-42
【原文】魏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不信也。”曰:“二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曰:“三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有虎。今邯郸去魏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也。”魏王曰:“寡人知之矣。”及庞恭自邯郸反,谗口果至矣,遂不得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