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郭杰  葛孝亿 《传承》2009,(20):124-125
教师拥有多重的身份,制度变迁与自我构建是分析教师身份认同的两条基本路径。从身份认同研究取得的共识出发,审视当前教师"身份认同"中存在的冲突现象,以期实现教师"身份"的重置与"身份认同"的获得。  相似文献   

2.
谭佳 《思想战线》2005,31(5):123-126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备受研究讨论的现象,典型地体现出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分子追求自身文化身份认同和生存利益的"忧患意识",也从侧面深刻反映了跨文明比较研究的必要性和深刻性.为避免陷入到由全球化所引发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而导致的"虚拟对抗"的"文明冲突"陷阱中,在文化思想界有必要进行跨文明研究与对话,而中国的比较文学界有能力、更有责任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作为国家宏观政策鼓励下的结果,大学生"村官"群体已经成为我国农村中一个独特的群体.身份和生活世界的巨大变化是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如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角色身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角色社会化"过程.本文以在两个专业网站上收集到的28份大学生"村官"的自述作为研究材料,通过自我身份认同、和农民的心理距离、价值实现度三个向度,来探讨他们在这种强烈反差下的"角色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重要发现【1】一些个体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被网络亚文化所支配,奉行其独特的语言使用规范和价值观念,反而对现实产生一种消极异化感和疏远感。【2】“网络社交”“专业内容创作”和“二次元”成为网络亚文化人群的聚集地。【3】网络疏离也是一种网络身份认同与现实身份认同的疏离,网络身份认同是现实身份认同的代偿。受访者普遍认为现实中的身份认同更为重要,但是多数的受访者在网络中获得了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生存时代为自我身份认同提供了三种历史语境,即自我身份认同关系的数字化语境、自我身份认同评价的数字化语境、自我身份认同实践的数字化语境。自我身份认同形成了独特的"游戏规则",信息构成了自我出场的路径、对话交流的平台以及身份认同的机制。在数字化生存时代,自我身份认同的生成逻辑体现出了在场与缺场、业缘与网缘、现实与虚拟"二元交融"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一定的结构因素基础上,"社会情绪"和"政治态度"建构性因素对香港青年身份认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情绪"而非"政治态度"对香港青年的国民身份认同影响更为明显。表达"社会情绪"的生活满意度对于国民身份认同的正向影响稳定显著。生活满意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本体性安全感,它对身份认同的影响体现为:个体的本体性安全感越强,更可能建构一种更宽泛层面的身份认同。因此,为增强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可在以下方面加以推动:首先,需警惕地方认同与国民身份认同的"相对说"和香港身份认同的"单一归属论"。第二,需关注"生活满意度"对香港青年国民身份认同的影响。第三,有必要在互联网渠道增强正面宣传,提升国家形象,增强香港青年国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2009年4月9-12日,由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办、贵州民族学院协办的"中国社会转型与多民族语言文学发展关系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单位的50多名学者相聚花城,就多族群语言文学多元化学术空间的建构、转型期多族群文化身份与民族国家认同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择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记忆的相关理论,通过开放式访谈、焦点团体访谈和参与观察,剖析社会记忆如何作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本文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是城市社会新场域、农村乡土经历两者的有机结合,这种认同困境是在"过去"的历史性记忆的乡土文化和"现在"的共时性记忆的城市文化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记忆的再现与传承导致乡土认同的解构,记忆的社会性造就了城市认同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9.
结构力量与身份认同:农民工中的青年技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时江苏南通私营企业工人深入的田野调查,本研究注意到:首先, "结构力量"成为农民工群体中青年技术工人展示群体力量的基础.其次,城市生活体验与"结构力量"有利于青年技术工人形成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是基于资本和社会的认可,而不再局限于户籍制度的农民身份的认可.最终,本研究认为,青年技术工人已经成为农民工这一庞大群体中独具特质的社会群体类别.  相似文献   

10.
越南难民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群体,但在历史、政治和利益因素的影响下,越南难民一直徘徊在难民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其诉求得不到实现、身份得不到认可,使他们至今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以云南河口县岔河难民村为研究对象,分析越南难民的跨国流动经历及其身份认同的建构,并从难民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三个层面来剖析其身份认同的多重性与困惑性。越南难民只有在淡忘其想象的难民身份,消除有意识筑建的"无形的"族群边界,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才能更顺利地融入当地社会,消除身份认同的困惑。  相似文献   

11.
近日,河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长刘永瑞强调,搞好无党派人士政治交接教育活动主要应做好"四个结合":一是要把无党派人士的政治交接和身份认同结合起来.去年,中央统战部<关于"无党派人士"政治面貌规范使用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规定了"无党派人士"政治面貌规范使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在消费文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生产能力已经不足以成为人们进行身份认同的唯一依据,人们会通过一定的消费行为来完善对个体身份的构建,由此出现了"他人导向个体"和"后传统个体"两种个体身份认同的形式。前者更为重视外界信息对身份的影响,认为个体身份认同就是要符合外界的期待;后者则认为个体身份认同虽然会受到外界影响,但自己保有最终选择权。  相似文献   

13.
地处月亮山地区的榕江县乌略村的苗族"吃鼓"有别于雷公山地区的苗族"吃鼓".本文通过对乌略村苗族"吃鼓"仪式的纪实性田野考察.揭示出民族传统节日在全球多元文化同时并存的今天具有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推进民族认同,识别民族身份,统一民族意识,构建新世纪新农村和谐社会发展积极而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庐进 《求索》2012,(12):188-190
"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后,"身份"这一概念便逐渐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它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了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有关身份的理论研究主要有身份认同研究、社会认同理论等。本文试图通过社会认同过程阐述了社会身份的形成,揭示自我概念中的不同身份在不同群体中展示的心理学原理,据此对基于自我概念与消费者决策关系的女性消费者5F模型加以解析,分析社会身份在该模型中的作用机制,从而提出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和引导消费者特定的社会身份将成为企业营销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参与观察、线上线下深度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互联网对"蚁族"的增权作用.研究发现:互联网对"蚁族"的增权作用仍集中在文化和心理层面,而非外在资源的直接赋予;互联网在建立社会化的传播网络和社会身份认同方面的增权效果比较显著;互联网可以增强"蚁族"的社会参与能力.但是,由于网络信息内容的泛仪式化和真正有价值的资源匮乏,对"蚁族"的增权作用有限.因此,"蚁族"还需继续提高媒介素养,同时更重要的是,国家要将更有利于"蚁族"的资源在互联网上共享,使得社会资源和机会的分配更为公正公开.  相似文献   

16.
集中居住区移民身份认同偏差:生成机理与调整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中居住区移民的身份认同,是指作为新移民的失地农民在迁入集中安置区后,对于其获得的新身份的判断和确认.身份认同系统的顺利转换有利于新移民更好地融入新居住地,也有利于农民市民化进程.在现实中,征地拆迁和集中居住并未给新移民带来身份的自动转换,集中居住区移民的身份认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补偿制度、社会记忆、乡土惯习、居住条件等,共同建构了新移民偏差的身份认同.因此,需要从制度上、思想上、居住环境条件上采取相应措施,调整集中居住区移民的身份认同.只有当新移民具备了现代市民意识,获得了与市民大体相当的福利待遇和居住条件,他们才能真正接受和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与国民身份认同的关系中应该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如何在中国梦背景下构建全体人民对于国民身份的认同,提升国民身份在人民自我概念中的重要性;其次,中国梦的内涵如何融入到国民身份潜在的标准与规范中去,让中国梦成为人民行动的"方向标"。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间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表现出客观存在的阶层与人们对自己阶层地位的主观认知不一致现象。学者视野中的中产,强调的是非上非下的相对经济地位;大众概念中的中产,强调的是精英生活方式。"中"产与中"产"的分离,遵循着两套不同的评判依据、两条不同的认同逻辑和两种不同的诉求标准,并导致两类矛盾的认同现象。因此,如果清楚大众对两种身份代名词的理解,采用合适的测量方法,中产身份不认同现象就可能成为一个虚假命题。  相似文献   

19.
"认同"问题在近几十年成为我国理论界的"热点"之一。在认识论的分类中,宗教认同既有客观化的身份意识,也有主观的归属、趋同问题。而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宗教认同更是一个整合问题,研究宗教认同可以从关注宗教的多元分化特色引出宗教在神圣与世俗之间的整合能力问题。宗教作为身份的神圣化过程,通过"客体化""信靠""仪式""神话"四种机制的运作,搭建起神圣与世俗的桥梁。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宗教认同与诸种认同异质,却又无法摆脱地重叠,成为社会整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警察技术》2005,(5):19
一、"中心"提供的服务 "中心"提供的服务主要有:公民身份信息核查、公民身份信息查询和人口信息统计分析报表查询. 1、公民身份信息核查 仅对用户提交的被核查人的"公民身份号码"、"姓名"等身份信息进行"一致"或"不一致"比对,不提供其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