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旅游作为一种族际交往的方式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手段,其对族群关系的作用值得关注。三亚回族社区的旅游发展,一方面加强了回族与其他族群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相互了解,密切了相关参与者的关系;另一方面,其间夹杂的利益冲突也为以后的族群纷争埋下了伏笔,使得原本在隔阂和互不了解状态下产生的矛盾转变为了带有利益指向的矛盾。由于回族宗教信仰的存在,旅游并没有起到消融族群边界的作用,反而有将某些因素明晰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区域史研究中,应该重视对族群差异及其关系演变的探讨。在大量汉人迁入之后,明清时期沅水中上游的族群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动,汉族人口逐渐占据人口主体地位,形成民族杂居局面。由于经济利益和文化差异,沅水中上游的族群冲突是激烈的,从而深刻影响了区域社会的发展,然而在长期的交往中,加深了相互了解的各族群最终还是走向融合与共居。  相似文献   

3.
徐新建 《思想战线》2006,32(4):10-19
"族群研究"是近来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然而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非仅体现于学界论说之中,而已深入到作为一个社会主要知识生产来源的高等学府.也就是说,其已开始由社会的舆论与政策层面渗透到影响新生代观念根基的教育领域.反过来看,教育领域的族群研究又必将对前者产生深远影响.以哈佛大学的具体情况为例,可以管窥"族群研究"在美国高等学府的兴起和特征.  相似文献   

4.
郭静伟  吴昊 《思想战线》2011,(Z1):27-28
尽管在于汉族和傣族杂居,以及他们经历的现代化影响下,阿卡有汉化的倾向。汉名汉话则成为与外界交流和发展自身的工具。但阿卡人以传统的父子连名取得真名来建立原生的认同,并用各种仪式尤其是葬礼来巩固认同,命名制度和仪式已经成为了阿卡人最重要的族群标志。本文试图通过场景论和原生论观点组合起来,在现代化多民族杂居背景下解释社会里的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5.
族群研究的重点是族群边界问题,族群边界的作用在于组织、沟通、结构和规范人们之间的互动。族群认同在于自识和他识,只要人们在互动中保持族群认同,就会确立其成员的标准和标志其族群边界的方式,因此,族群边界是由族群认同生成和维持的。族群是具有文化差异的社会组织,而不是文化承载和区分的单位,共享文化是长期社会进程的结果。多族群的相互依赖取决于族群间的互补性,其文化不同是族群间长期差别造成的结果。族群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把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探究族群认同与族群边界保持,而不是研究个别族群的内部构成和历史。  相似文献   

6.
龙群  张宇川 《人民论坛》2014,(7):220-222
玛纳斯县庄浪户村是一个多民族杂居村,居民有回族、汉族、东乡族和维吾尔族。文章根据美国社会学家戈登提出的衡量族群关系的变量,立足田野调查的资料,通过对居住格局、族际交往、族际通婚和宗教信仰等变量进行考察,分析庄浪户村的民族关系现状,从而能够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为多民族杂居村的民族关系研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玛纳斯县庄浪户村是一个多民族杂居村,居民有回族、汉族、东乡族和维吾尔族。文章根据美国社会学家戈登提出的衡量族群关系的变量,立足田野调查的资料,通过对居住格局、族际交往、族际通婚和宗教信仰等变量进行考察,分析庄浪户村的民族关系现状,从而能够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为多民族杂居村的民族关系研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华文教育随着东南亚华人族群的坎坷发展而历经曲折。对东南亚华人族群和华文教育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东南亚华人族群的变迁与华文教育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东南亚华人族群区别于一般少数民族族群,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华文教育的发展需要顺应华人族群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与我国小族群的生存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小族群"概念进行了诠释,指出了小族群在保护我国文化多样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了现代化背景下小族群因其自身特点及外部环境而导致在生存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作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族群与社会文化互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族群划分以族群认同为基础 ,族群认同又以其共同的历史记忆和语言、宗教信仰及习俗文化等因素为基础 ;族群边界的扩延与缩小 ,取决于族群文化张力大小所导致的族群关系的变动。换言之 ,族群、社会与文化实际上构成的是一种动态发展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族群性的陷阱与族群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剑峰 《思想战线》2004,30(4):55-63
族群冲突是社会和政治冲突的延伸 ,冲突双方往往以“族群”来定义自我和相互定义。族群认同构成不仅包括客观特征 ,还包括主观情感与信仰 ,这些主观因素有助于凝聚特征 ,甚至创造或构建特征。冲突不会由于群体的差别而自然发生 ,而是由附着于这些差异本身的特殊意义所致。  相似文献   

12.
大都市人是由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新老移民构成的.不同时期移民及其后裔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族群特征.然而,在以大都市名称命名的大都市人(如上海人)与其他地方的人群相对应的情况下,其本质已经作为一个整体,具备了区域性族群意识,并通过文化表述出来.大都市人的族群性或族群意识是通过想象的共同体来实现的,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建构模式的产物.大都市人族群意识的形成,伴之以族群边界的维持,构成当代大都市人族群意识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13.
李晓明 《前沿》2010,(22):148-151
"族群"概念是西方人类学研究社会实体的一种范畴分类法.任何族群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族群共生和繁衍历史,并且都离不开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础之上的族群认同和文化传承.族群认同是族群意识的基本构成,也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族群归属的认知和情感依附.族群认同在族群内外的和谐关系构建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分析和研究"族群认同"的表现形式,对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台湾的"省籍-族群"矛盾和冲突,在一般的社会生活中,并不显著,其脉络是在政治本土化过程中显示与发展的,特别是在选举时刻,为政治所利用.愈演愈烈的"省籍-族群"矛盾和冲突撕裂了台湾社会,民众对此已有不满.台湾民间的一些公民社会团体和学者,开始尝试开展民间的渠道,以相互了解、沟通与理解的方式去推动和解之路,治疗台湾社会为"省籍-族群"政治动员所撕裂的伤痛.这对于两岸交流中所发生的一些问题也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蒙元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游牧族群主导下的全国性封建王朝。这一体验使统治阶层产生了强大的族群优越感,从而采取了一系列族群畛域政策来巩固统治。对此,国内外学者多基于族群畛域的"不进步成分"加以批判,较少触及之中的族群关系结构。事实上,蒙元帝国的族群政策有着复杂深刻的历史文化土壤,是对蒙元际多族群现实的客观描述。我们可以从族群矛盾的历史演绎变化中洞窥并建构族群关系的模型,从而为现实问题研究提供参照与导引。  相似文献   

16.
澳门的族群及其沟通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是一个族群复杂的殖民地化城市。澳门的族群主要有土生葡人、广东族群和福建族群等。澳门族群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人口构成、国籍、语言、宗教和习俗文化等方面。澳门族群的沟通与交往方式随澳门政治地位的变化而变化,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族际通婚的加强而加强。澳门族群的走向是各个族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趋于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族群──澳门人。  相似文献   

17.
台湾族群形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合有关族群形成的原初论和建构论的理论架构下 ,探析台湾族群形成过程。认为 :台湾四大族群的形成与其是个典型的移民社会有着密切关系。文化认同是它形成的基础 ,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经过竞争对立、反抗的过程 ,随着族群意识的不断强化而逐渐塑造而成的。它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原来的省籍二分类 ,原住民与汉人 ,客家人与福佬人的对偶性的二分类 ,已不再适用于台湾新的社会政治现象。它是台湾社会政治多元化过程中的新产物 ,反映了台湾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和结果。最后 ,鉴于族群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 ,对今后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努力方向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考古人类学的族属研究注重考古学文化问题,其关健在于理解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中人群集团的历史真实。应用"族群边界"的族群认同理论中的"情境族群"和"根基小族群"概念分析河套阴山地区北方民族遗存的族属问题,关注族群的构建过程,可以建立某种识别判断"根基小族群"性质遗存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19.
泰国客家总会下辖六座神庙,分别为汉王庙、三奶夫人庙、关帝庙、本头公庙、吕帝庙和南海观音庙。曼谷客家族群的精英群体和普通大众均与这六座神庙有着深刻的关联。其精英群体通过神庙事务的作用与神庙产生互动关系,而普通大众则通过对神祗信仰的情感体验与神庙产生互惠关系。精英与神庙间的互动关系以书写文献的方式得到体现并形成集体记忆,大众与神庙间的互惠关系则以具体的行动实践表达族群认同。集体记忆与行动实践造成了族群认同方式上的差异,因此曼谷客家族群的认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精英为主体的,接近"工具论"的族群认同方式;一种是以大众为主体的,接近"根基论"的族群认同方式。前者通过神庙事务的具体事件,对族群认同施加影响;后者则通过既得的宗教情感,对族群认同和族群认同的边缘范围产生影响。故此,一个族群认同的方式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很可能通过两个或多个认同方式及渠道,达成一个族群整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文化化"与"政治化"是学术界对多族群国家族群问题治理路径的一种学理分类,而"势差化"治理路径则是为弥补两者的不足而进行的有益探索。通过对"文化化"治理路径的逻辑起点、以族群身份为基础的优惠政策以及"势差化"治理路径的哲学基础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势差化"路径难以独立存在。在"文化化"路径与"政治化"路径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者特质的政策选项集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