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孔子的改变     
从古至今,大概要真正了解一个人、评价一个人,还真不像到商场购物那么容易、那么精准。即便是像孔子这样的古之"圣人",也难例外。《论语·公冶长》就有这样的记载,可以说是孔子的改变。孔子那个时代,生产力低下,人际关系简单。特别是像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与人为善,心地宽厚,为人"不忘久德",对人"不思久怨"。相信每个人都有上进心,尤其相信自己的弟子。但有一件事儿,却让孔子改变了"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的观点,提出了"今吾于人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学生观在"因材施教"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因材施教必须要对施教对象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孔子对弟子的思想特点、智力发展和才能特长,都有全面的深刻的认识.既能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又能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人才". 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所体现的学生观,不论是对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还是对教育的未来,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薇薇 《传承》2014,(11):128-129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当仁不让于师"与亚里斯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否相同,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是孔子的教育并不是专制的,孔子允许学生问难,并不是喜欢"不违"的学生。孔子面对学生问难时也是以理服人,学生因为尊重道理而尊敬老师。  相似文献   

4.
2010年初,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作家在病房中读过《论语》之后,写他眼中看到的一个矛盾的孔子。文章中有这样的话:"读《论语》,很多时候就是听一个抱负难展的人在长吁短叹。有诗意的时候……有讨厌的时候……更讨厌他说过这样的混账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读到这里,便想将书抛下了。"这位作家对孔子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厌恶与愤怒跃然纸上。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批林批孔运动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子这句话,认为这句话是几千年愚民政策的理论根据,而孔子就是封建社会愚民政策的老祖宗。  相似文献   

5.
黄珺 《传承》2009,(12):154-155
实行因材施教必须要对施教对象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孔子对弟子的思想特点、智力发展和才能特长,都有全面的深刻的认识。既能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又能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人才"。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所体现的学生观,不论是对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还是对教育的未来,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教育家,具有40余年的教学经验.孔子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他用"爱"教育学生,这种爱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代的体育教学不仅有借鉴价值,还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明复兴的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佩荣 《传承》2008,(9):46-49
1982年,世界各国历届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开会,讨论哪一种思想可以使人类和谐?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孔子思想。为什么呢?全世界人受过教育的都知道孔子说过一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族群都能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愿意别人怎么对我,我就不要这样对别人),这不是天下大同了吗?  相似文献   

8.
曹智频  邓妍 《前沿》2013,(10):8-11
孔子神化问题历史上曾被提及,但尚未有学者对其进行过全面深入的研究。该问题大致包含孔子神化问题的形成与发展、孔子神化的历史动因、孔子神化的形象范式、孔子神化问题的价值及时代意义四个方面。研究该问题的价值正在于,作为一个问题切入口,它能使我们对孔子形象及评价、孔子历史地位及其历史价值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刘萍 《青年论坛》2001,(4):36-37
孔子"仁"的道德修养论对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有很大影响,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以"仁"为本,提出了孝悌、礼、知、信等道德规范,并指出"内省"是实现道德完善的重要途径.其思想观点对当前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 对孔子及孔子思想总的评价 (一)孔子的历史地位和对孔学的态度 匡亚明认为孔子的历史地位应该肯定,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对这位对中国、对世界都很有影响的人物的为人和思想作出符合于历史实际的科学评价,是一件严肃的、有意义的工作。孔子的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心理素质的形成起过很大的作用,至今还铭刻在海内外炎黄子孙思想感情的深处。孔子的思想,既有  相似文献   

11.
青年学堂     
正诚实子路是孔子的一个学生。有一天,他穿着华丽、神色傲慢去见孔子。孔子说:你这副样子,还会有谁给你提意见和建议呢?"奋于(过于注重)言者华(华而不实),奋于行(行为)者伐(自夸)。夫色(像)智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言之要(要领)也,不能曰不能,行之至(准则)也。"(《孔子家语》)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懂就问,不行就学,这叫智慧与品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无障碍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人们对无障碍环境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然而,现实当中的无障碍设施却是那么的脆弱,很多情况让残疾人依然无助.如何能让无障碍设施真正发挥作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近读新党章,细细体会,有颇多感悟。诚信诚信是什么?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说话算数,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两千多年前子贡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就强调"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不仅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也是一个社会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道德基石。诚信对普通公民来讲,是一种道德诉求,但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则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品格。党员干部在群众的心目中是社会公德的示范者和实践者,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有责任通过自身的模范行动去践行诚信原则,这样才能赢得民心,取得广大群众的信任。  相似文献   

14.
李谊  王炎琪 《求索》2012,(12):102-103,71
随着儒学思想的国际化,其教育思想越来越引起世界关注,孔子被列为世界十位最伟大教育家之一,孔子学院得以遍布全球,印证了孔子教育理念的意义和价值。孔子"有教无类",是中国历史上平民教育的开创者;以成就"君子"为办学宗旨,以"文、行、忠、信"为教学主要内容,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有意义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于当今传统的精髓文化被当下大众文化冲击而逐步解构,信仰匮乏,传统失落等,是治愈之良方。全人教育思想的宗旨和理念与孔子教育思想可以对接吗?如何对接是教育者的课题,拙稿有基于此,在解读孔子的同时,阐述了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今教育理念的对接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治官事则不营私家.《韩非子·五蠹》有言:"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私"就是为自己打算,包括私利、私欲、私心、私念.去私就是要去掉私心私念,摒弃谋取私利、满足私欲的行为,事事出以公心,处处体现公道.  相似文献   

16.
宽容·批评·反思——我读《于丹<论语>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析普及儒学的标志性读物《于丹〈论语〉心得》.对于此书的"硬伤"应予以宽容,理由有二:在社会层面上,它对儒学普及有推动作用;在学术层面上,其诠释方式有正当性.对此书的"软伤"提出两点批评:缺乏思想的深刻性;错误地把孔子当作指引人们精神心灵的"至圣先师".由此有两点反思:对儒学既要有同情的了解,又要有深沉的反省;对儒学既要借鉴其人生智慧,又不能将其圣贤树为现代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7.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返,竟不得见.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16,(6)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孝道思想主要包括敬养父母、让父母无忧、了解帮助父母、慎终追远等内容。当今发掘孔子的孝道思想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许多人历来认为:由孔子、孟子、荀子等人创立的儒家学派,两千多年以来是以一贯之的,只不过历代的大儒们对它有过不同程度的继承与发展,其基本内容与性质并没有改变.于是尊孔时就争相把桂冠戴在孔子的头上,反孔时就纷纷把脏水泼在孔子的身上.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领域,大圣人是他,大罪人也是他.形成这种奇怪状况、产生诸多悖论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在于没有划清前儒学与后儒学的界限.  相似文献   

20.
孔子对于不同弟子所问的同一问题总是有不同的回答,而且孔子对于不同弟子的褒贬态度存在差别,孔子与弟子之间以及诸弟子之间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上也存在分歧.尽管存在着分歧,但他们对于儒学精髓"仁、义、礼、智、性" 的理解与认识却是相通的、一以贯之的,孔子开创的儒学是孔门弟子儒学思想的发端和源泉,他们在某些问题上的意见分歧正是反映了他们对于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和而不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