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与社会网络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正面临着本质属性的"弱化"与"非化"危险,因此,重提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实属必要。"正名"在于辨正名称,使其名实相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无论内容上应包括"五大要素"(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的教育内容,还是从教育的主客矛盾出发探讨主客视阈融合的教育理念,明确"思想"的"政治教育"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根基所在。"思想教育"的"政治化"转向"社会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长效性"所存在的不足。"正名"的提出在于有效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涵与范围,以提高"实效性"与"长效性"。  相似文献   

2.
康喆清 《前沿》2011,(18):20-24
学界对董仲舒的人性学说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大都认可"性三品"说,这不符合董仲舒关于人性学说的本质。"性三品"说并非董仲舒首创,且其本身指意不明。董仲舒论述的重点在于"中民之性",即人性总体的善恶,并着眼于论证社会教化对人性发展的作用,从而将政治、教化与人性三者相关联,实践自己的政治理念,这也符合儒家传统的人性论证逻辑。以董仲舒关于人性的意指和目的作为其人性论推演的逻辑起点,通过《春秋》"正名"之法的层层辨析,必然得出人性"待教而善"的结论,这也是对董仲舒人性学说的合理概括。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吸收先秦诸子的正确思想,融入儒学体系,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其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德思想。在汉代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董仲舒的政治主张的历史进步性是无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4.
"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自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以来,作为传统社会君主集权专制体制的正统法律思想,在中国延续数千年之久,对形成和维护超常稳定的特权等级社会结构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以先秦儒家学说为主体,吸取了阴阳五行的理论,形成了具有神秘色彩的"天人合一"观的新儒家学说体系,它在为皇权专制提供系统性理论支持的同时,也压制了中国本土社会自由、平等、法治观念的生成,阻挡了外来法律文化的输入,成为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相似文献   

5.
"公共性"理论在哈贝马斯的政治哲学与马克思的未来社会理论中皆具有重要的地位。哈贝马斯将"公共性"概念定义为一种政治文化范畴,并借助于批判公共性的资本主义表现形式,确立了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理想类型,藉此探求能以此种公共性为体现的未来社会之存在可能。马克思将公共性理解为一种哲学范畴,并将其纳入历史主义的分析框架之中。马克思指出,真实的公共性的最终实现,不应该指望其在精神领域之中自我生成,而应该通过改变财产的私有制度,终结这种制度所具有的隐蔽的压制,释放出被其所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并通过世界性的交往而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而实现。  相似文献   

6.
空间问题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空间概念在日渐被社会理论界所关注时,其内涵逐渐由自然属性转向社会属性。与"时间"在社会理论中被广泛重视不同,"空间"则是在不断地"拯救"之中才"浮出历史的地表",进而形成了以探讨世界体系与空间结构差异格局为主导的宏观空间政治研究和以分析权力支配与互动为特征的微观空间政治研究。而空间研究具有展现生活世界实践的有效性,当对空间问题的关注转至对日常生活的理解时,其又将可能推动生活政治的研究拓展。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在"名实相怨"社会背景下的正名思想体现着浓厚的社会治理和政治伦理主张,无论是孔子的"为政必先正名",还是荀子的"正名",都离不开"明分使群"和"隆礼重法",都不同程度地以社会和谐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名实相怨和正名一般都是在社会制度发生重大转折、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剧烈转型、吏治腐败和荣辱观混乱的社会不和谐时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正名与社会和谐的形成有着内在的联系:正名通过正德促成社会和谐;通过德政保障社会和谐;通过净化社会风气巩固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在继承孟、荀人性论的基础上,融合阴阳思想,将人之情性纳入天人哲学体系之中.提出了"性善情恶"的命题和初具雏形的"性三品"说.董仲舒人性论的最后落脚点是强调王道教化对于万民成善的决定性作用,这有助于加强君主的政治责任和树立君主的至上权威.  相似文献   

9.
毛健 《求索》2014,(11):11-15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和"思想,萌芽于远古时期,成熟定型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争鸣,发展于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儒释道并立的思想格局之中;融摄佛道的宋明理学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中""和"思想。"中"、"和"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底蕴。"中"、"和"思想既体现为政治上的一种执政理念,也体现为道德伦理上的行为准则,还体现为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辩证法,它几乎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领域,并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10.
皇权与绅权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不离不舍地嵌合在中华文明历久的社会演进之中。为清晰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青年时代的费孝通便把"改造中国"以富民的人生理想定格在"认识中国"这个元点上,并终其一生"行行重行行"走访在华夏神州。《中国士绅》就是费孝通认识和描述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权力政治结构的代表作。复读这本学术经典,总能让人从中获得认知和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人们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具体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种种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本性的"去社会化"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人们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自上而下展开的抽象理论说教,试图以统一化、高大全的模式统摄分异性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缺失应有的社会历史纬度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人们以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用抽象化、统一化的方式理解和把握社会的内涵。加之,现代性的行动逻辑让思想政治教育退隐至社会"后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实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同步性,从而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去社会化"现象。与"去社会化"现象相对,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复归社会,展现其应有的社会本性,它需要人们从社会实践本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从具体、现实的维度敞开社会的内涵,立足不同社会境遇下人们的生存方式,以社会成员的思想关切为进入不同社会群体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严国军 《前沿》2011,(6):168-171
陈独秀很早就认识到文化选择与思想革命的重要与必要,这是他五四之前专注于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主要原因。由于厌弃与宪政精神相背离的党派运动,他倾心于无政党的大众自治型"国民政治"。五四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使陈独秀的政党观念发生了转变。在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上,由倡导多数优秀国民直接行动的"国民运动"转而主张社会精英分子组建新式政党以改造政党而改造政治。自此,陈独秀以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再度投身于社会改造的努力之中。  相似文献   

13.
"美丽中国"内涵深刻,涵盖人、自然与社会。它蕴涵生态良好的自然之美,展现安定和谐的社会之美,彰显明达智慧的人之美。"美丽中国"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充分体现出生态价值,必须研究"美丽中国"的本质,确立生态意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变革和发展。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调整教育目标、拓展教育内容等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孝治之思与汉代社会秩序建构的德化机制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凡明 《求索》2008,(11):217-220
董仲舒以孝道为社会秩序建构的德化机制,主张把孝道推行到社会共同体之中,使孝道成为社会共同体成员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建构一种以孝悌为本源,以仁义为核心的德化的治道。这种治道之所以可能,首先是孝道源于天道,本于“天次之序”,重建社会秩序的价值根基和政治秩序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以伦理感召为孝治提供了现实通道,最后是经典学习和礼乐教化构成了孝治的制度化生活方式。董仲舒孝道思想的治道之思,成为汉代帝王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依据。董仲舒以孝道作为为政者感化和教化民众的政治运思,努力发挥孝道对于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展示了其社会秩序建构重视道德力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王慰 《求索》2012,(2):128-129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诉求之一,这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公平正义"的社会思想。本文从老子"公平正义"思想的哲学基础、道德修养、政治手段、现实保障四个方面进行的挖掘和诠释,以期为当代以和谐社会为核心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16.
张义 《传承》2008,(16):76-77
罗隆基是中国现代史上专家政治论的首倡者。人权运动时期罗隆基的"专家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专家政治"的含义、实行"专家政治"的必要性、如何实现"专家政治"、"专家政治"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他的"专家政治"思想主要受欧美专家政治思潮与实践的影响。罗隆基的"专家政治"思想有着明显的缺陷,但在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提倡的"专家政治"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李今、小赵和我如约又聚谈了一次。谈话中心还是围绕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不过上次主要是从“个人价值”的意义方面展开,这次则侧重从“个人利益”的含义方面进行。上篇谈话的题目是《为“个人价值”正名》,为了与其相对应,这次谈话的题目就定为《为“个人利益”正名》。同上次一样,我把谈话结果寄给你们。赵:说起正名,我认为,为个人利益正名,要比为个人价值正名更为显得重要,屯更具有实际意义。诚然,强调实现个人对社会的价值,比起只是讲究个人利益来说,在格调上是要高一些,思想上屯比较进步。但是,如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新时期的青年社会管理工作置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之中,对新时期青年的社会属性进行了概括,提出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同样规定着不同时期青年所具有的社会性质的观点,进而就新时期青年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组织的功能化、发展以团组织为核心的组织性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结构"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社会结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正确认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将社会结构思想与社会发展理论、社会有机体、社会形态、结构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整体主义这六个方面对比研究,在理论上更能深刻体会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概念和思想。社会结构思想是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社会结构概念比社会形态概念更加具有当代性和现实价值。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不同于机械唯物主义、结构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理解,它具有独特的实践性、历史辩证性和整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国家治理”的理论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国家治理概念强调了转型社会国家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性,同时也考虑到了治理理念所强调的社会诉求,是一个更为均衡和客观的理论视角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之中,这既体现了执政党创新理论思维的科学精神和开放态度,又标志着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者对于中国政治实践的学识积累和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