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蹄疫是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病原为口蹄疫病毒 ,属于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 ,包括A、O、C、SATⅠ、SATⅡ、SATⅢ ,AsiaⅠ 7个互不免疫的血清型 ,这7个血清型的口蹄疫病毒在长期感染动物的过程中 ,产生了许多变异毒株 ,目前已有 6 0余个亚型[1] 。本病传播途径多 ,传染性强 ,曾多次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发生大流行 ,危害极大。 2 0世纪 80年代 ,口蹄疫在欧洲、南美洲、亚洲的许多国家暴发[2— 4 ] ,但其疫源众说纷云 ,难以定论。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从分子水平上追踪口蹄疫暴发的根源已成为…  相似文献   

2.
DNARNA杂交法鉴别新城疫强毒株和弱毒株1)贺东生刘福安宋长绪(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广州510642)新城疫(ND)是由新城疫病毒(NDV)引起鸡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ND的快速诊断是控制该病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弱毒疫苗株的广泛应用,对该病的诊...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弱毒株和强毒株分别接种对IBDV敏感的24日龄AA肉鸡,旨在对比强弱毒的致病作用和寻找临床区别诊断强弱毒感染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猪伪狂犬病是危害世界养猪业的重要疫病之一。近年来我国免疫猪群出现暴发、流行,经证实其抗原性和毒力发生了变异。为了有效区分变异毒株和经典毒株,根据国内外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毒株和经典毒株基因序列比对结果,针对UL44和UL36区域的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建立两步法PCR。第一步PCR针对UL44区域,区分出经典毒株(疫苗株HB98除外)感染与变异毒株感染。第二步PCR针对UL36区域,区分出HB98株与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毒株。两步法PCR的敏感度分别达到2~20TCID50和50TCID50病毒量。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日本脑炎病毒、脑心肌炎病毒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核酸应用此方法进行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与猪伪狂犬病病毒国家标准PCR检测方法的符合率达到91%,可用于实验室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5.
免疫荧光技术已广泛用来研究引起新生仔猪传染性下痢病毒之间的抗原性关系。国内猪传染性胃肠炎(以下简称TGE)病毒的四个地方毒株之间荧光抗体染色有交叉反应。据目前的文献报道,TGE病毒无血清型的区别。为了进一步探讨Miller毒株和国内四个地方毒株之间的抗原性关系,本试验在过去报道的基础上,制备了抗TGE病毒Miller毒株的荧光抗体,选用不同的TGE毒株口服接种新生仔猪制备的阳性标本,分别被不同毒  相似文献   

6.
以3株猪瘟流行野毒(GSLT、GSLX、NXYC)人工感染健康猪,对其致病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NXYC、GSLX、GSLT为中等毒力的毒株,均具有致病性,可引起亚急性型或慢性型猪瘟;3株猪瘟流行毒可引起猪组织和器官发生病变,其中脑(小脑、大脑)、免疫器官(脾、淋巴结、扁桃体)和肾为其主要靶器官;3株野毒所致病理组织学变化的特征是小脑与大脑的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免疫器官出现增生与坏死,小血管内皮增生,多种组织器官有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白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7.
根据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高致病性毒株、经典毒株Nsp2基因序列的差异,应用Oligo软件设计了2对特异引物,建立了鉴别PRRSV高致病性毒株和经典毒株的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PCR方法.用该方法检测JEV、CSFV、FMDV和PRCV均呈阴性,表明该方法特异性良好;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量为1 TCID50/0.1 mL;批内、批间重复性试验显示,其变异系数均低于0.3%,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应用该方法对人工感染动物进行检测,自感染后第3、5、7、10、14、21 d分别采集全血,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证实,本试验所建立的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别PRRSV高致病性毒株和经典毒株.  相似文献   

8.
1991年下半年,江苏一些地 区的鸡发生类似EDS_(76)的疾病。 我们在调查EDS_(76)来源时,分 离出一株病毒,定名为EDS-JS_(9201)。本文报告JS_(9201)毒株分离和鉴定的结果。 (一)材料与方法 1.病料:从江苏2个地区的4个鸡群采集发病鸡的输卵管和软壳蛋蛋清。用pH7.2 PBS制成1:2混悬液,冻融3次,加氯仿处理后,以3000r/min离心30分钟,上清液再用8000r/min离心30分钟,最后上清液加双抗作为分离材料。 2.鸭胚接种:将处理好的材料接种10日龄鸭胚,每胚尿囊腔接种0.2ml。接种后每日观察2次 并于96小时收获尿囊液继续育传,每次传代时  相似文献   

9.
为了查明我国新流行的口蹄疫病毒(FMDV)O型Mya98谱系猪源和牛源毒株的序列差异,采用RT-PCR方法,对FMDV O型Mya98谱系牛源毒株(O/BY/CHA/2010)和猪源毒株(O/GZ/CHA/2010)的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并与O型其他牛源和猪源参考毒株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O/BY/CHA/2010毒株和O/GZ/CHA/2010毒株都属于SEA拓扑型的Mya98谱系毒株。O/BY/CHA/2010毒株和O/GZ/CHA/2010毒株与来自Mya98谱系的其他毒株的全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大于98.0%。除了VP4、2A和3BCD区,O/BY/CHA/2010毒株和O/GZ/CHA/2010毒株与Mya98谱系的其他毒株的其他基因区的同源性较低。与非SEA拓扑型毒株(UKG/7B/2007、Akesu/58和PanAsia谱系毒株)相比,在2A、P2和3CD区,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表明O/BY/CHA/2010和O/GZ/CHA/2010可能具有这些毒株的生长特性。进一步的序列分析表明,O/GZ/CHA/2010毒株在L蛋白第10位增加了1个亮氨酸,在S片段缺失70个核苷酸。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分析氨基酸插入和核苷酸缺失对毒株致病性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变异毒株的快速RT-PCR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PEDV S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扩增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PEDV变异毒株的RT-PCR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RT-PCR鉴别检测方法能特异性区分疫苗株CV777和PEDV变异毒株,仅能扩增出PEDV变异毒株826bp的目的片段,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A群猪轮状病毒、猪嵴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及猪细小病毒均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检测到的最低核酸质量为11.3pg。利用该方法对采集自广西部分地区的123份临床腹泻样品进行检测,临床腹泻样品中PEDV阳性率为67.5%,变异毒株占总PEDV毒株的86.7%(72/83)。结果表明,该RT-PCR鉴别诊断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单,为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及病原诊断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从山东省某种鸡场分离到 1株病毒 ,经血凝 (HA)和血凝抑制 (HI)试验证实为新城疫病毒。经用SPF鸡胚和SPF鸡测定 ,该毒株的鸡胚平均致死时间 (MDT)为 5 5 .2h ,1日龄鸡脑内致病指数 (ICPI)为 0 .8,6周龄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 (IVPI)为 0 .3 1,属于中等毒力的毒株。该毒株点眼、滴鼻不引起 6周龄SPF雏鸡发病 ,将其做成灭活油佐剂疫苗 ,对鸡的保护率为 95 %。该新城疫毒株可用作疫苗毒株  相似文献   

12.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是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1902年匈牙利科学家奥者士奇(Aujeszky)发现此病以来,世界许多国家都有发生。我国不少地区有发生本病的报道。但是,伪狂犬病毒弱毒疫苗株的培育研究未见报告。为了防制本病,我们于1979年采用选斑和低温法选育伪狂犬病弱毒株,经三年时间,育成伪狂犬病毒闽A弱毒株。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法氏囊病野毒株感染产蛋鸡为了搞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野毒株对产蛋鸡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本试验。材料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野毒株采自本地死于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的病变法氏囊。产蛋鸡群50周龄的罗曼蛋鸡160只,产蛋率为88%,平均体重1756g,传染性法氏囊病病...  相似文献   

14.
应用新城疫野毒株与F48E9标准强毒株对母源抗体效价分别为8.50、6.00和4.00log2的雏鸡进行了攻毒试验.结果,新城疫野毒株的感染致死率依次为20%、100%和100%;F48E9标准强毒株的感染致死率依次为0、10%和100%.提示,在目前新城疫流行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传统的高水平母源抗体已不能完全阻止新城疫强毒株的感染和发病.  相似文献   

15.
以10代犬瘟热病毒(CDV-XN112)弱毒株第5代细胞种毒接种30日龄健康犬,对其遗传稳定性、安全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CDV-XN112毒株连传3代,接种犬临床无任何异常,精神、食欲、体温均正常;解剖后检查,肺门淋巴结、肝、肾、心、脾、肠也无组织病理学变化,血样电镜观察到较多典型CDV病毒粒子,TCID50达10-4.5,用此病毒接种MA-104Vero细胞单层,产生典型细胞病变(CPE).  相似文献   

16.
新城疫是由副黏病毒科 (Paramyxoviridae)副黏病毒属(Paramyxovirus) 的新城疫病毒 (Newcastlediseasevirus ,NDV)引起的一种极易传播的毁灭性疾病 ,是目前危害养禽业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我国目前普遍采用以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该病的大规模流行。但由于有些地区的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方法不当以及疫苗质量低劣 ,鸡新城疫仍时有发生 ,并常以非典型新城疫的形式发生。目前确诊鸡感染NDV的方法主要依赖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然而 ,由于疫苗的广泛使用和一…  相似文献   

17.
应用系统血凝抑制试验(HI)确定了4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毒株(Fu、X、W、H)与3个标准株(M41、Gray、T)间的抗原相关性,并对分型结果以雏鸡免疫交叉保护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Fu、X株与T株的抗原性接近,W、H株与M41株的抗原性接近.  相似文献   

18.
用兔和猪两种动物模型结合猪的繁殖性能生产指标综合评价了猪细小病毒(PPV)四川毒株SR-1、SR-2和SR-3的免疫原性.试验结果表明,PPV SR-1和SR-3免疫兔和猪后期抗体效价上升最快,下降也较为缓慢;免疫母猪窝总产仔数高,不出现死产和干尸化现象,窝分散率为0;SR-2株在仔猪原代肾细胞上的产毒量较高,可以作为疫苗毒株.  相似文献   

19.
采用终点稀释——纯化染毒细胞的方法对中国株猪瘟兔化弱毒(以下简称C株)种毒进行了3次克隆,最后1次克隆获得10株克隆毒。通过对10株克隆毒的10项病毒学检验,确认这10株克隆毒与种毒的生物学特性基本一致,未发现变异毒株,无杂毒污染。本克隆方法比目前文献上介绍的有关方法更简单实用,在克隆非致细胞病变病毒方面取得一项较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自Cartwright等(1967)从猪流产胚胎中分离出猪细小病毒(PPV),首次证明了它的病原作用以来,世界各国对猪细小病毒引起的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  PPV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成员,是一种单股线状DNA病毒。虽然只有一种血清型,但据其毒力和病理特征可将之分为强毒型、弱毒型、皮炎型和肠炎型4种。PPV毒株的毒力差异可在多方面反映出来,如在不同温度下的增殖能力、对细胞的半数感染量(TCID50)、对胚胎的半数感染量(FID50)和半数致死量(FLD50)、生物活性比率以及在胚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