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仁”的三境界———《论语》伦理思想探微杨才年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十分推崇社会伦理道德。他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着眼于人生伦理道德问题,致力倡导一种以“仁”为中心的心灵境界学说。读一部《论语》,我们就可以深切体会到,孔子所讲的...  相似文献   

2.
《小康》2007,(3):8-9
不能让小学生盲目学习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文学的经典,小学生应该学习,但是,应当如何学习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用古代文言文写成的《论语》对他们来说,比较艰深和晦涩,《论语》中建筑了一个相当大的古代道德体系,要求小孩子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论语》,显得过于超前。因此,我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教材中引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类的简单警旬就足够了,同时配合以通俗易懂的道德教育,深入浅出,让他们渐渐地在成长中领恬传统道德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赵字 《淮海论坛》2013,(1):38-40
重视伦理关系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在《论语》中有很多篇幅讲述伦理道德问题。其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论语》中的孝道不仅保持了孔子以前时代“善事父母”的传统本义,更强调了其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并通过论述具体方法,进一步充实了孝道的内容,使“孝”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道德品质。一、《论语》中孔子关于孝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下看来,此话有几种解读。一是书经典,读半部就足够治天下了。二是人聪明,能干的治政者,不需要读整部《论语》也可以治天下。而今,读《论语》的人渐渐少了,借“西学”图强倒是共识。不过,某些人对有益的“西学”常常也是截取一半,便装扮为“西学”  相似文献   

5.
贾国成 《前沿》2014,(9):91-94
古人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论,《论语》作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同时也是儒家法制思想的发端。《论语》中法制思想,虽不是主流但是却是其治国思想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尝试还原历史语境的基础上,对《论语》中所涉及的法制思想进行解读,以探求其法制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德诉求,从而揭示《论语》法制思想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6.
孔子一向节俭。然而,当子贡想要撤销每月初一祭祖用的活羊时,孔子却连忙劝阻:“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可见,对于“礼”这个当时“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是十分地看重的。这是《论语·八》中说的一则小故事。在《论语》中,对“精神文明”的倡导随处可见,或精辟入微,或深入浅出,或托物言志,或一语道破天机。一部《论语》简直就是一部有关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大辞典。《论语·里仁》中记录了孔子对环境与人的看法。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是说住地要仁厚的风俗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风,怎么算…  相似文献   

7.
《论语·为政》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不是目的,“温故”是为了很好的地总结过去的经验,获得新的体会,从而不断地向前进!2009年最后一期《公民导刊》“人大·创新平台”栏目编发的三篇文章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孙有祖 《今日海南》2008,(11):46-46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性.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宝典。有道云:古人“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今人“半篇《论语》可以护一生”。  相似文献   

9.
“时然后言”与“慎于言”──从《论语》看孔子的两条言语交际原则鲁金华孔子的言语交际原则,是孔子言语交际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儒学的经世风格与伦理精神在言语交际领域的体现。据对《论语》所载“夫子自道”的综合考察,笔者认为,“时然后言”与“慎于言”应是孔子...  相似文献   

10.
曹洁 《人大论坛》2006,(9):33-34
《论语·子路》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路问政.孔子回答“先之劳之”,又问“请益”.孔子答:“无倦”。这就是孔子关于“为政”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刘高 《前沿》2004,(8):200
《论语双解》 (张信编著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 0 0 4年 3月出版 )是作者长期研究《论语》的成果 ,它创造性地寻找现代人解读《论语》的合理方式 ,在经过长期努力创构了系统的方法体系的基础上 ,第一次把《论语》全部资料纳入一个时空框架 ,一个清晰但又不追求微观还原的时空框架。如该书“内容提要”所说 ,该书既是新编《论语》 ,又是以《论语》全部资料编写的一部孔子传。古今《论语注》采用的《论语》版本相似 ,只有个别分章不一致 ,个别用字有差异。古今众多“孔子传记” ,在生平叙述中 ,最多只编入数十例《论语》资料。同这两个系列相比…  相似文献   

12.
在报上读到了这样一则报道:保安谭景伟。在工作之余潜心钻研《论语》,他不但登上了北大讲坛讲述他的《论语》心得,而且出版了他耗尽5年心血写成的相关书籍《一位保安的(论语)心得》。书的销量不错,家庭经济拮据的他却把出书获得的版税全数捐给了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美育专项基金”。然而,谭景伟做了10年的保安工作却难以再保。因为公司领导一度认为“做论语心得之类和工作不相关”。因此,无奈的谭景伟只得选择辞职。让人庆幸的是,谭景伟所在公司的领导终究不愧目光远大,他们通过思考.用人的思维有了180度的转换.将“人尽其才”的用人理念扎扎实实地贯彻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故而,公司又把谭景伟请回来.让他担当保安的职业培训工作,让其将自己研读《论语》的最大心得.即将保安员工培训成“有责任心和博爱心”的愿景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2014年5月21日《参考消息》刊登刘华的文章,文章提出在日本快速近代化的进程中,随着国家由传统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变,一批社会精英开始寻求将儒家思想与近现代社会相结合的道路,其中的典型就是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他于1916年出版的《论语与算盘》中借用《论语》的论述认为:“致富的根源是仁义道德,没有正确原由的富裕不可能持久。”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磐石市在坚持开展“文化早餐”和“道德早餐”活动中,逐步完善、确立了以学习《弟子规》、《论语》、《三字经》等传统文化为底色的教育资源体系。  相似文献   

15.
放大爱心     
“仁”是孔子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概念,一部《论语》共有11000字,109次出现“仁”字,有58章谈到“仁”,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并不完全一致,但其中一个重要解释是“仁者爱人”,换成今天的话,“仁”就是“爱”,我们可以认为“爱”是孔子学说最核心的概念,我们就从这个概念出发,讨论职场君子应有的爱。  相似文献   

16.
赵勰 《创造》2002,(4):4-7
~~在古汉语中,信者,人言也,就是指人们说的话。《国语·周语上》:“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孟子·尽心下》),即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甚至出现了“信人”之称,即诚实的人。先哲所以对于诚信给予了特别的反复的申明,证明在中国古代哲学价值观中,信用这个东西,小而言之是维系人际正常关系的纽带,大而言之,则是社会所以为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上海市政研会、团市委和《解放日报》在浦东世纪公园展示厅联合召开了“《论语》与人际和谐”座谈会,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论语〉心得》主讲人于丹与上海市各界人士坐而论道。与会者围绕“《于丹〈论语〉心得》成为热点,契合了人们何种心理状态和价值需求?”、“《于丹〈论语〉心得》和《品三国》等书籍的走红,是否标志着大众文化在同精英学术的较量中胜出?”、“先进文化产品如何关注大众、走向大众、引领大众?”及“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之间如何‘搭桥’、融通、和谐?”等话题,展开了面对面的讨论。我们联合上海市政研会推出本期专题——传统文化大众化的路径,摘刊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18.
开卷有益     
《中国保安》2012,(13):3-3
“开卷有益”一词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宋太宗日阅《御览》,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乏。”据记载,太宗不仅自己践行“开卷有益”,更引领了大宋朝开卷之风尚,就连平素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闭门研读《论语》,后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此段是否乃颂圣之辞,无从考证,但其表述的观点却毋庸置疑:只要翻开书本,总会有所受益。  相似文献   

19.
张闳 《今日广西》2007,(1):64-66
围绕电影《无极》引发的“馒头”官司,著名文学前辈与后辈之间的口角之争,无不体现了两代人的文化对决,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国产大片制造了一堆堆有形无形的“垃圾”,易中天说《三国》、于丹说《论语》,  相似文献   

20.
《庄子》梦寓言──中国梦文学的开山鼻祖蒋振华中国的梦文学(以文学形式写梦的叙述性作品),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庞大家族里,是常常被人们冷淡和忽略的一个旁系。其实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庄子》之前,许多作品就有关于梦的记载,如《论语》中有“不复梦见周公”的条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